小儿偏头痛发病原因与症状(2)

2016-05-05  |  

  (2)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多见于儿童(女孩多于男孩)或年轻女性。有明确的起源于双侧枕叶或脑干的各种先兆症状,视觉症状如闪光、暗点、视物模糊、黑蒙等;脑干症状如眩晕、复视、眼球震颤、耳鸣、构音障碍、共济失调、双侧肢体麻木及无力等。

  (3)眼肌瘫痪型偏头痛:多在12岁以前发病,有时见于婴幼儿。眼眶部疼痛伴有动眼神经完全性或不全性麻痹,部分病例同时累及滑车和展神经,出现眼球运动障碍。眼肌瘫痪可在头痛前或后或同时发生,以上眼睑外翻最常见,重者眼外肌全部瘫痪,伴瞳孔散大,眼球固定,光反应消失。疼痛可持续数小时,眼肌瘫痪可持续数天至数周。

  (4)可能为偏头痛先驱或与偏头痛有关的周期性综合征:即过去所称的偏头痛等位症,是指临床出现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而当时头痛只是次要症状,甚至不出现头痛的一组综合征。特点是周期性发作,与偏头痛发作有相似的间歇期及相同的诱发因素,应用治疗偏头痛的药物有效。主要包括良性阵发性眩晕,周期性呕吐(再发性呕吐),腹型偏头痛,儿童交替性偏瘫,阵发性斜颈等。

  小儿偏头痛诊断:

  关于偏头痛的诊断,目前还没有一个客观的生物学指标,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及阳性家族史加以诊断。至于辅助检查一般对偏头痛的诊断是不必要的,其价值在于排除非偏头痛疾病。

  1.没有先兆的偏头痛

  1988年IHS制定了没有先兆的偏头痛诊断标准是至少有5次发作符合下列条件

  (1)头痛发作持续4~72h。

  (2)头痛至少具有下列4项中的2项特点:单侧头痛;搏动性头痛;中度或重度头痛,影响日常生活;日常体力活动(如上楼梯)时头痛加重。

  (3)头痛时至少有下列2项中的1项表现:恶心和(或)呕吐;畏光及畏声。

  (4)病史、体格检查及各项检查未发现全身或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如有其他疾病需有证据说明与头痛发作无关。

  2.有先兆的偏头痛

  诊断标准至少有2次发作符合下列4项条件中的3项

  (1)有一次或多次完全可逆的先兆症状,表明有限局性大脑皮质和(或)脑干功能障碍。

  (2)至少1种先兆症状的发展时程在4min以上或多种先兆症状依次出现。

  (3)先兆症状持续时间均小于60min。

  (4)先兆症状与头痛之间的自由间期小于60min(有时头痛也可在先兆前或与先兆同时开始)。

  此外,病史、体格检查及各项检查应未发现全身或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如有其他疾病需有证据说明与头痛发作无关。

  3.儿童诊断标准

  HIS制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过于繁琐及严格,不便于临床工作时应用。并且此诊断标准是面对整个人群的,由于小儿偏头痛的症状主诉、发作方式与成人不尽相同(比如小儿的发作时间较短,单侧性和畏声在小儿较少见),故有不少针对儿童的修改性意见。比较认同的有以下几点

  (1)发作头痛时伴有腹痛、恶心或呕吐。

  (2)偏侧头痛。

  (3)头痛性质呈跳动或搏动性、刺痛性。

  (4)经短暂时间后能完全缓解。

  (5)有视觉、感觉或运动性先兆。

  (6)在一级亲属中有一个或更多成员有头痛史。头痛特征如具有以上几项中之3项以上,则较支持偏头痛的诊断。

  4.普遍认同的诊断标准

  迄今尚无一致公认的偏头痛诊断标准,但以下几点受到普遍的赞同

  (1)反复发作性的头痛,间歇期完全正常,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头痛。

  (2)具备以下6条中的3条

  ①头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时或不头痛时有发作性腹痛。

  ②偏侧头痛。

  ③搏动性头痛。

  ④短期休息或睡眠后缓解。

  ⑤有视觉异常等先兆。

  ⑥有偏头痛家族史。

  这比较符合Prensky提出的小儿偏头痛诊断标准。

  鉴别:

  与癫痫相鉴别,家庭史,脑电图改变特点和发作特点可助鉴别。

  小儿偏头痛并发症:

  常伴有呕吐、腹痛,伴夜尿、夜惊、夜游症、晕车晕船者多见。特殊类型的偏头痛出现头痛对侧肢体瘫痪,瘫痪肢体抽搐,眩晕、复视、眼球震颤、耳鸣、构音障碍、共济失调、双侧肢体麻木及无力,可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眼肌瘫痪,伴瞳孔散大,眼球固定,光反应消失,阵发性斜颈等。

  小儿偏头痛治疗:

  西医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减轻或终止头痛发作,缓解伴发的症状,预防头痛的复发。

  1.一般治疗

  发作期宜在光线较暗的房间内静卧休息,一般患儿若能入睡,醒后头痛可自行缓解。

  2.药物治疗

  通常应早期给予止痛及镇静药物,轻-中度头痛选用解热镇痛药,中-重度头痛选用麦角胺制剂或曲普坦类药物。伴恶心、呕吐者可用甲氧氯普胺(灭吐灵)或氯丙嗪;伴眩晕或头晕者可用地芬尼多(眩晕停)或东莨菪碱等治疗。

  (1)解热镇痛药:常用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paracetamol)10~15mg/(kg·次)、阿司匹林(aspirin)每次 10~15mg/kg、布洛芬(ibuprofen)每次5~10mg/kg、奈普生(naproxen)每次5~10mg/kg等,在头痛早期服用有效。

  (2)麦角胺制剂:如麦角胺、双氢麦角胺等,对颅外动脉有收缩作用。常用的复方片剂为麦角胺咖啡因(每片含麦角胺1mg和咖啡因100mg),学龄儿童用量每次1片,对终止头痛发作有效。但必须在先兆一出现或头痛刚出现时(发作早期)服用,否则无效。

  (3)曲普坦类药物:如舒马普坦(sumatriptan),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具有高度选择性地收缩颈动脉作用,为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有效而昂贵的药物。但其在小儿偏头痛中的应用经验有限。

  3.仍有头痛发作者的药物预防

  仍有头痛发作者可酌情给予下列药物治疗。

  (1)β受体阻断剂:常用普萘洛尔(心得安)(propranolol),剂量为每天2mg/kg,分3次口服。为防止低血压及心率减慢不良反应发生,应从小量(每天0.5~1mg/kg)开始,缓慢加量直至可以耐受。疗程一般6~12个月,病情控制后缓慢渐停,以免发生症状反跳现象。有哮喘病史者禁用。

  (2)组胺受体阻断剂:常用赛庚啶(cyproheptadine),剂量为每天0.2~0.4mg/kg,疗程6~12个月或更长。

  (3)5-羟色胺受体阻断剂:常用苯噻啶(pizotifen),兼有组胺受体拮抗作用。剂量为每次0.5~1mg,2~3次/d。青光眼者禁用。

  (4)钙通道阻滞药:常用氟桂利嗪(flunarizine,西比灵),剂量为每晚睡前服2.5~5mg,一般疗程2~3个月。

  (5)其他药物:丙戊酸钠(valproic acid),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可乐定(clonidine),苯乙肼(phenelzine),阿米替林(amitrptyline)等。

  小儿偏头痛预防:

  1.清除诱因

  偏头痛的预防第一步就是要消除或减少发作的诱发因素,如避免情绪紧张、劳累、睡眠不足、声及光刺激,不进食含奶酪食物等。

  2.药物预防

  可酌情给予下列药物,如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组胺受体阻断剂(赛庚啶)、5-羟色胺受体阻断剂(苯噻啶)、钙通道阻滞药(氟桂利嗪)、其他药物丙戊酸、卡马西平、可乐定、苯乙肼、阿米替林(amitrptyline)等。剂量、方法见治疗中所述。

 
热点推荐
宝宝发育测评
宝宝营养知识
宝宝营养需求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