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卷一百

2016-07-13  | 法苑 刘庄 慈云 

  传记灾第一百(此有六部)

  述意部第一

  盖闻九河流迹,策缊灵丘;四彻中绳,书藏群玉。亦有青丘紫府,三皇刻石之文;绿检黄绳,六甲《灵飞》之字。岂若如来秘藏,譬彼明珠;诸佛所师,同夫净镜。鹿苑四谛之法,尼园八藏之文。香山巨力,岂云能负;龙宫宝箧,亦未能算。良由吾师释迦,德本深构,树自三祇之初;妙果独高,成於百劫之末。总法界而为智,竟虚空以作身。宁惟气禀二仪,道周万物而已哉!故身无不在,量极规矩之外;智无不为,用绝思议之表。不可以人事测,岂得以处所论。乃三界之大师,万古之独步。吾自庸才,谈何以荆纵使周公之制《礼》作《乐》,孔子之述《易》删《诗》;予赐之言语,商偃之文学;爰及左元放、葛仙子、河上公、柱下史,并驱驱於方内,何足道哉!自我含灵福尽,法王斯逝。遂使北首提河,春秋有八十矣。应身粒碎,流血何追。争决最後之疑,竞奉临终之供。呜呼智炬,慈云消灭,长夜诸子,诚可悲夫!於是瞻相好於香檀,记筌蹄於贝叶。三藏受持,四依补处。而我师风教无坠,特恃斯乎!但正像侵移,群情矫保人代今古,暨乎季运。既当徂北,稍复东渐。所以金人梦刘庄之寝,摩腾伫蔡愔之劝。遗教之流汉地,创发此焉,迄今六百馀年矣。自後康僧会、竺法护、佛图澄、鸠摩什,继踵来仪,盛宣方等。遂使道生、道安之侣,慧严、慧观之徒,并能销声柱冠,翕然归向。爰至皇唐,玄奘法师德隆终古,声高宇宙。涉历诸国百有五十,翻译经论千有五百。尽善尽美,可称可赞。前後宝轴,几向五千。法门弘阐,缁朋繁炽。道俗蒙益,焉可胜言。吾少习周孔之文典,晚慕黄老之玄言。俱是未越苦河,犹沦火宅。可久可大,其惟佛教也欤!遂乃希前代之清尘,仰群英之远迹,归斯正道,拔自沈泥。本号离欲之逸人,摧邪之大将。吾欣俦党,其谓此乎!今列前後翻译总有一十八代,所出众经五千馀卷。佛法东流,三度灭法。失译经本三百一十部,五百三十八卷。今此所列,总述帝王年代,大小乘经,部帙纲要,具录人法,寄在大本。兼述古今道俗,英贤博学,依傍佛经所出百家诸子,向有三千馀卷。又列帝王前後兴福多少。又列佛降阎浮隐显年代,略算时节,如是要用,并附其後。庶将来哲,同鉴博记矣。

  翻译部第二

  窃观上代有经已来,贤德笔受,每至度语,无不称云译胡为汉。且东夏九州,名西域为天竺者,是总名也。或云身毒,如梵称此方为脂那,或云真丹,或作震旦。此盖承声有楚夏耳。若当称汉,汉止刘氏两代一号。已後禅让,魏晋不同,须依帝王称谓甄别。今为此录,悉改正之。又胡之杂戎,乃是西方边俗,类此方有羌蛮夷之属,何得经书乃云胡语?佛生天竺,彼土士族婆罗门者,总称为梵。梵者,清净也。承胤光音色天。其光音天,梵世最为下。劫初来此,食地肥者,身重不去,因即为人。仍其本名,故称为梵。语言及书,既象於天,是以彼云梵书、梵语。如旧日僧,悉称俗姓,云释迦者,起自秦代。有沙门释道安独拔当时,居然超悟。乃云:既存剃染,绍继释迦,子虽异父而姓无殊,今者出家宜悉称释。及翻《四含》,果云:鈥溗男粘黾遥皇椭帧b澲谙烫痉F渌男照撸阂弧⑸驳劾耸峭踔帧6⑵怕廾牛歉咝腥恕H幔绱送撩瘛K拿淄樱钗跋拢绱送猎砹ァ6舱苯刂保柯迹咀⑷壕W院琶痔欤<疽丁S萄砸牒兀艘嗬ド街焕淳∶姥伞5侠从泻源Γ⒁澡笞痔嬷嵴苌铺福闷湔嬲咭病

  後汉朝传译道俗一十二人,所出经律等三百三十四部。(四百一十六卷。失译经一百二十五部,一百四十八卷也。)前魏朝传译僧六人,所出经律等一十三部。(二十四卷。)

  南吴孙氏传译道俗四人,所出经传等一百四十八部。(一百八十五卷。失译经一百一十部,二百九十一卷。)

  西晋朝传译道俗一十三人,所出经戒等四百五十一部。(七百一十七卷。失译经八部,一十五卷。)

  东晋朝传译道俗二十七人,所出经传等二百六十三部。(五百八十五卷。失译经五十三部,五十六卷。)前秦苻氏传译僧八人,所出经传等四十部。(二百三十八卷。)

  西秦乞伏氏传译僧一人,所出经十四部。(二十一卷。失译经八部,十一卷。)

  後秦姚氏传译僧八人,所出经传一百二十四部。(六百六十二卷。)

  北凉沮渠氏传译道俗八人,所出经传三十二部。(二百二十四卷。失译经五部,一十七卷。)

  宋朝传译道俗二十三人,所出经传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卷。)

  前齐朝传译道俗一十九人,所出经传四十七部。(三百四十六卷。)

  梁朝传译道俗二十一人,所出经律传等九十部。(七百八十卷。)

  後魏元氏传译道俗一十三人,所出经论传录八十七部。(三百二卷。)後齐高氏传译道俗二人,所出经论七部。(五十三卷。)

  後周宇文氏传译道俗一十一人,所出经论天文等三十部。(一百四卷。)

  陈朝传译道俗三人,所出经论传疏等四十部。(三百四十七卷。)

  隋朝传译道俗二十馀人,所出经论等九十馀部。(五百一十馀卷。)

  皇朝传译僧等十有一人,所出经论等二百馀部。(一千五百馀卷。)

  众经律论传合八百部。(三千三百六十一卷,五万六千六百七十纸。)三百二十六帙。(除新翻经。)

  大乘经一译二百四部。(六百八十五卷,一万一千四十三纸。)六十六帙。

  大乘经重翻二百二部。(四百九十七卷,七千二百九十纸。)四十九帙。

  小乘经一译一百八部。(四百三十五卷,六千六百九十纸。)四十九帙。

  小乘经重翻九十六部。(一百一十四卷,九百七十七纸。)六帙。

  小乘律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四卷,五千八百一十三纸。)二十八帙。大乘论七十四部。(五百二卷,九千一百四十纸。)五十二帙。

  小乘论三十三部。(六百七十六卷,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七纸。)六十八帙。

  贤圣集传四十九部。(一百八十四卷,二千八百八纸。)一十八帙。

  杂集部第三

  自仙苑告成,金河净济。敷字群品,汲引尘朦。随机候而设谋猷,逐性欲而陈声教。网罗一化,统括大千。受其道者难訾,传其宗者易晓。遂能流被东夏,时经六百。翻译方言,卷数五千。英俊道俗,依傍圣宗,所出文记三千馀卷,庄严佛法,显扬圣教。文华旨奥,殊妙可观。历代隐显,部帙散落,虽有大数,不足者多。寻访长安,减向千卷。唯闻庐山东林之寺,即是晋时慧远法师所造伽蓝。纲维住持一切诸经,及以杂集,各造别藏,安置并足。知事守固,禁掌极牢。更相替代,传授领数。虑後法灭,知教全焉。今随所见闻者具列如左:(後有见者,冀补兹处。)

  《耆阇崛山解》(见《僧祐录》)众经目右二部,西晋沙门竺法护出。

  《即色游玄论》《辩三乘论》《释朦论》《圣不辩知论》《道行指归》《本业四谛序》《本起四谛序》右七部七卷,东晋哀帝时沙门支遁撰。(字道林。)

  《毗昙指归》一卷右哀帝时沙门竺僧度撰。《历游天竺记传》一卷右东晋平阳沙门释法显撰。

  《法性论》《明报应论》《释三报论》《辩心识论》《不敬王者论》《沙门袒服论》《佛影赞》《妙法莲华经序》、《修行方便禅经序》《三法度论序》《大智度论序》《大智度论要略钞》二十卷《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法师答)

  右十三部,总有三十五卷。晋孝武及安帝时,庐山沙门释慧远撰。《神无形论》一卷右东晋帝时扬都瓦官寺沙门释僧敷撰。《维摩诘经子注》五卷《穷通论》

  右二部六卷,晋孝武帝时,庐山东林寺沙门释昙说撰。(是远法师弟子。)《人物始义论》一卷右晋成帝时沙门释法畅撰。

  《高逸沙门传》一卷右晋孝武帝时剡东仰山沙门释法济撰。《立本论》九篇《六识指归》十二首右二卷,晋孝武帝时,荆州上明寺沙门释昙微撰。

  《马鸣菩萨传》《龙树菩萨传》《提婆菩萨传》《实相论》(什法师注)右四卷,至後秦晋安帝时天竺国鸠摩罗什法师译撰。

  《般若无知论》《不真空论》《物不迁论》《涅槃无名论》右四卷,晋安帝时京兆沙门释僧肇撰。《释駮论》一卷右晋安帝时沙门释道恒撰。

  《善不受报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顿悟成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二谛论》右七卷,宋朝初龙光寺沙门释竺道生撰。

  《三宝记》二十卷《净住子》二十卷《宣明验》三卷《杂义记》二十卷右四部六十三卷,齐司徒竟陵文宣王萧子良撰。《承天达性论》《冤魂志》一卷《诫杀训》一卷

  右三部,齐光禄大夫颜之推撰。《述僧中食论》一卷右南齐沈休文撰。《冥祥记》一部十卷

  右齐王琰撰。

  《出三藏集记》十六卷《法苑集》一十五卷《弘明集》一十四卷《世界记》一十卷《萨婆多师资传》五卷《释迦谱》四卷《大集等三经记》《贤愚经记》《集三藏因缘记》《律分五部记》《经来汉地四部记》《律分十八部记》《十诵律五百罗汉记》《善见律毗婆沙记》

  右十四部七十二卷,至梁朝扬州建安寺沙门释僧祐撰。《众经要览法偈》二十一首一卷右梁武帝时沙门释道欢撰。《起信论疏》二卷

  右梁太清四年真谛法师出。《众经要钞》一部并《目录》十八卷右梁帝敕庄严寺沙门释僧旻等於定林上寺撰出。《华林佛殿众经目录》四卷

  右梁帝敕安乐寺沙门释僧绍撰。

  《经律异相》一部并《目录》五十五卷《名僧传》并《序目》三十一卷《众经供圣僧法》五卷《众经目录》四卷《众经护国鬼神名录》三卷《众经诸佛名》三卷(十六年出)《众经拥护国土龙王名录》一卷《众经忏悔灭罪法》三卷《出要律仪》二十卷

  右此九部一百二十二卷,梁帝敕庄严寺沙门释宝唱等撰集。《大般涅槃经子注》一部七十卷右梁朝建安寺沙门释慧朗注。《义林》一部八十卷

  右梁简文帝敕开善寺沙门释智藏等二十大德撰。《内典博要》一部四十卷

  右湘东王记室虞孝敬撰。(颇同《皇览》、《类苑》之流,後得出家,改名慧命。)《高僧传》一部十四卷并《目录》右梁朝会稽嘉祥寺沙门释慧皎撰。

  《伐魔诏》一卷右梁朝僧会撰。《转法轮论》一部一百八十卷右梁朝敕大德并学士撰。

  《婆罗门天文》一部二十卷右梁武帝天和年摩勒国沙门释达摩流支法师译出。《大品经子注》一部五十卷或百卷右梁武帝注。

  《法宝连璧》一部二百卷

  右梁简文帝萧纲在储宫日,躬览内经,指扌为科域,令诸学士编写连成,有同华林遍略。《京师塔寺记》一部二十卷右梁朝尚书兵部郎中兼史学士臣刘璆奉敕撰。

  《神不灭论》一卷右梁朝郑道子撰。《婆薮槃豆传》一卷《翻外国语》七卷《众经通序》二卷

  右三部十卷,陈朝西天竺优禅尼国三藏法师拘那罗,陈翻云真谛译出。《洛阳地伽蓝记》一部五卷右元魏邺都期城郡守杨衒之撰。

  《五明论》:一、《声论》,二、《医方论》,三、《工巧论》,四、《咒术论》、五、《因明论》。

  右此五论,至魏明帝时,波头摩国三藏律师攘那跋陀罗共阇那耶舍於长安旧城译出。《周众经要》二十二卷《一百二十法门》一卷右此二部,魏丞相王宇文黑泰命沙门释昙显等撰。

  《释老子化胡传》一卷《十八条难道章》一卷右二卷,周朝新州愿果寺沙门释僧果撰。《散华论》一部八卷右周朝扬州栖玄寺沙门释慧善撰。

  《至道论》《淳德论》《遣执论》《不杀论》《去是非论》《修空论》《影喻论》《法界宝人铭》《厌食想文》《僧崖菩萨传》《韶法师传》《验善知识传》

  右十二卷,周朝武帝时沙门释亡名著。《三宝集》一部十一卷右周朝武帝时沙门释静蔼依诸经撰。《二依论》一卷

  右周朝武帝时沙门释道安撰。《笑道论》一部三卷右周武帝敕前司隶母极伯甄鸾铨衡佛道二教作。《周高祖问难佛法》一部二卷

  右周武帝共前僧邺都任道林论议,武帝敕撰。《王氏破邪论》一卷右周武帝时相州前沙门王明广对卫元嵩破佛法事。

  《安民论》十二卷《陶神论》十卷《因果论》二卷《圣迹记》一卷右四部二十五卷,隋朝相州大慈寺沙门释灵裕撰。《对根起行杂录集》三十六卷《三阶位别录集》四卷

  右二部四十卷,隋初西京真寂寺沙门释信行撰。《众经目录集》七卷

  右隋朝开皇十四年,大兴善寺沙门释法经等二十大德奉敕撰。扬化寺沙门明穆、日严寺沙门彦琮区域条分,覼缕缉维。《十种大乘论》一卷

  右隋大兴善寺沙门释僧粲撰。《论撤一部三十一卷右隋大兴善寺沙门成都释僧琨集。

  《凡圣六行法》二十卷(亦有十卷、七卷、五卷、三卷、一卷成者。)右此六部凡四十六卷,隋沧州逸沙门释道正撰。

  《达摩笈多传》四卷《通极论》一卷《辩教论》一卷《辨正论》一卷《通学论》一卷《善财童子诸知识录》《新译经序》《福田论》一卷《僧官论》一卷《西域玄志》十卷

  右此十部二十二卷,隋朝日严寺沙门释彦琮撰。

  《述释道安智度论解》二十四卷《存废论》一卷《伤学论》一卷《厌修论》一卷右四部二十七卷,隋朝长安舍卫寺沙门释慧影撰。《旌异传》一部二十卷

  右隋朝相州秀才儒林郎侯君素奉文皇帝敕撰。《通命论》二卷右隋朝晋王府祭酒徐同卿撰。《内外傍通比校数法》一卷

  右隋朝翻炯洄士泾阳刘凭撰。《开皇三宝录》一部一十五卷右隋朝翻炯洄士成都费长房撰。《众经法戒》一部十卷

  右隋开皇十五年文帝敕令有司撰。《翻经法式论》十卷《诸寺碑铭》三卷右此二部十三卷,後隋翻经沙门释明则所撰。《序内法》一卷《内训》一卷

  右此二卷,後隋翻经沙门释行炬撰。《香城甘露》一部五百卷右後隋敕慧日道场沙门释智果并有司共撰。

  《三德论》一卷《入道方便门》二卷《镜喻论》一卷《无碍缘起》一卷《十种读经仪》一卷《无尽藏仪》一卷《发戒缘起》二卷《法界图》一卷《十不退论》一卷《礼佛仪式》一卷

  右此十部一十二卷,大唐西京延兴寺沙门释玄琬撰。《破邪论》一卷《辩正论》八卷右此两部九卷,皇朝终南山龙田寺沙门释法琳撰。

  《析疑论》一卷《续诗苑英华》十卷《注金刚般若经》一卷《诸经讲序》一卷右此四部十三卷,皇朝西京纪国寺沙门释慧净撰。《内德论》一卷

  右皇朝门下典仪李师政撰。《辩量三教论》三卷《禅观四诠论》十卷右此二部十三卷,皇朝京师西明寺沙门释法云撰。

  《注僧尼戒本》二卷(《疏记》四卷)《注羯磨》二卷(《疏记》四卷)《行事删补律仪》三卷《释门正行忏悔仪》三卷《释门亡物轻重仪》一卷《释门章服仪》一卷《释门归敬仪》一卷《释门护法仪》一卷《释氏谱略》一卷《圣迹见在图赞》一卷《佛化东渐图赞》三卷《释迦方志》二卷《古今佛道论衡》四卷《大唐内典录》十卷《续高僧传》三十卷《後集续高僧传》十卷《广弘明集》三十卷《东夏三宝感通记》三卷《西明寺录》一卷《感通记》一卷《祇洹图》二卷《遗法住持感应》七卷

  右此二十二部一百二十七卷,皇朝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禅林钞记》一部三十卷

  右西京弘福寺沙门会隐、西明寺沙门玄则等十人,皇朝麟德二年奉敕北门西龙门修书所於一切经略出。《注金刚般若舍卫国》二卷右皇朝麟德二年西明寺沙门玄则注。

  《大唐西域传》一部十三卷右皇朝西京大慈恩寺沙门玄奘奉敕撰。

  《法苑珠林》一百卷《善恶业报论》二十卷《大小乘禅门观》十卷《受戒仪式》四卷《礼佛仪式》二卷《大乘十观》一卷辩伪显真论一卷《敬福论》三卷《四分律讨要》五卷《四分律尼钞》五卷《金刚般若集注》三卷

  右此十一部一百五十四卷,皇朝西京西明寺沙门释道世字玄惲撰。《大唐众经音义》一部二十卷右皇朝西京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应撰。《注新翻能断金刚般若》一卷《注二帝三藏圣教序》一卷

  右二卷,皇朝西京普光寺沙门释玄范注。

  《西京寺记》二十卷《沙门法琳别传》三卷《沙门不敬录》六卷右三部二十九卷,皇朝西京弘福寺沙门释彦琮撰。《注般若多心经》一卷

  右皇朝武侍极字愍之注。《注涅槃经》四十卷右皇朝辩州刺史李玄震注。(是英公弟。)《中天竺行记》十卷

  右皇朝朝散大夫王玄策撰。《西域志》六十卷《画图》四十卷右此二部合成一百卷,皇朝麟德三年奉敕令百官撰。《冥报记》二卷

  右皇朝永徽年内吏部尚书唐临撰。《冥报拾遗》二卷右皇朝中山郎馀令字元休,龙朔年中撰。《六道论》十卷

  右皇朝左卫长史兼弘文馆学士杨尚善撰。《显常论》二卷右皇朝李玄冀撰。《辩真论》一卷

  右皇朝元万顷撰。《归心录》三十卷右威卫录事萧宣慈撰。

  般若部第四

  《大般若经》梵本二十万颂,翻成六百卷。(合有四处,一十六会,慈恩寺玄奘法师译。)第一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梵本一十三万二千六百颂。右翻成四百卷,七十九品,单译。

  第二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梵本二万五千颂。

  右翻成七十八卷,八十五品,重译。当《大品》、《放光》、《光赞》三本,总八十卷。今翻成七十八卷。依梵本同。第三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梵本一万八千颂。

  右翻成五十九卷,三十一品,单译。第四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梵本八千颂。

  右翻成一十八卷,二十九品,重译。当《小品》、《道行》、《新道行》、《明度》四本。今翻成一十八卷。依梵本同。第五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梵本四千颂。

  右翻成一十卷,二十四品,单译。第六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梵本二千五百颂。右翻成八卷,一十七品,重译。当《胜天王般若》。第七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梵本八百颂。

  右翻成二卷,无品,重译。当《文殊般若》。第八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梵本四百颂。右翻成一卷,无品,单译。第九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梵本三百颂。

  右翻成一卷,无品,重译。当《金刚般若》。第十会在他化自在天王宫末尼宝藏殿上说,梵本三百颂。右翻成一卷,无品,单译。第十一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施波罗蜜多,梵本二千颂。

  右翻成五卷,无品,单译。第十二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戒波罗蜜多,梵本二千颂。右翻成五卷,无品,单译。第十三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忍波罗蜜多,梵本四百颂。

  右翻成一卷,无品,单译。第十四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勤波罗蜜多,梵本八百颂。右翻成二卷,无品,单译。第十五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定波罗蜜多,梵本八百颂。

  右翻成二卷,无品,单译。

  第十六会在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说慧波罗蜜多,梵本二千五百颂。右翻成八卷,无品,单译。此十六会《序》右长安西明寺沙门玄则撰。

  兴福部第五

  自释教之来震旦,开济极焉。发悟疏通,廓清尘染。其中瑞应,具编前闻。且述数条,用呈後学。昔士行寻教,意在大乘。将发西域,乃有留难。遂以经投火,经身不灰,火为之灭,遂东达此土,即《放光经》是也。又昙无谶》获《涅槃经》,至于凉土。盗者夜窃,举而不起,稽首谢焉。周武之凌法也,像毁经焚,咸见藏经相从腾上,奄入空际。如斯众矣,不可具书。然弘教在人,有国为本。度人立寺,图像译经,时约相求。故叙由来,昌明佛教。而汉魏以往,固无德而称闻。晋宋迄今,辄略铨序。

  晋世祖武皇帝。(大弘佛事,广树伽蓝。)晋惠帝。(洛下造兴胜寺,常供百僧。)晋慜帝。(於长安造通灵、白马二寺。)

  右西晋二京,合寺一百八十所;译经一十三人,七十三部;僧尼三千七百人。

  晋中宗元帝。(江左造瓦官、龙宫二寺,度丹阳千僧。)晋肃宗明帝。(造皇兴、道场二寺,集义学百僧。)晋显宗成帝。(造中兴、鹿野二寺,集义学千僧。)晋太宗简文帝。(造像、度僧、立寺,长干寺起木塔。)晋烈宗武帝。(造皇太,初立本起寺。)晋安帝。(於育王塔立大石寺。)

  右东晋一百四载,立寺一千七百六十八所;译经二十七人,二百六十三部;僧尼二万四千人。

  宋高祖武帝。(口诵梵本,手写戒经,造灵根、法王等四寺,常供千僧。)宋太宗明帝。(造丈八金像,解斋感佛舍利。造弘普中寺,召诸名僧。)宋太祖文帝。(奉斋不杀,造禅寂寺,常供千僧。)

  右宋时合寺一千九百一十三所,译经二百二十部,僧尼三万六千人。

  齐太祖》高帝》。(手写《法华》,口诵《般若。四月八日常铸金像。七月十五日普寺造盆,供僧三百,造陟屺、正观二寺。)齐世祖武帝。(造招玄、游贤二寺,三百名僧,三教格量,四年教定。)齐高宗明帝。(写一切经,造千佛像,口诵《般若》,常持《法华》,造归依寺,召集禅僧,常持六斋。)

  右齐时合寺二千一十五所,译经七十二部,僧尼三万二千五百人。

  梁高祖武帝。(制五时论,传四方等。造光宅、同泰五寺,常供千僧,国内普持六斋八戒。)梁太宗简文帝。(造慈敬、报恩》二寺,刺血自写《般若》十部,愿忌日不食而斋,撰《集记》二百馀卷,《法宝连璧》亦二百馀卷。)梁中宗元帝。(造天居、天宫二寺,供有千僧,自讲《法华》、《成实》。)

  右梁时合寺二千八百四十六所,译经二百四十八部,僧尼八万二千七百人。梁宣帝。梁明帝。

  右二主中兴社稷,荆州造天皇、陟屺、大明等诸寺。治在江陵,一州佛寺一百八所,僧尼三千二百人。

  陈高祖武帝。(扬州造东安、兴皇、天居四寺,写一切经一十二藏,造金铜像一百万躯,度二万人,治故寺三十二所。)陈世祖文帝。(写五十藏经,度僧尼二千人,治故寺六十所也。)陈高宗宣帝。(扬州禁中造太皇寺七级木塔。又造崇皇寺刹,高十五丈,下安佛爪。造金像二万馀躯,治故寺五十所,故像一百三十万躯。写十二藏经,度一万人。)

  右陈时三主四十四年,寺有一千二百三十二,国家新寺一千七百,官造者六十八所,郭内大寺三百馀所。僧尼三万二千人。译经十一部。《舆地图》云:梁武》都下旧有七百馀寺,属侯景作乱,焚烧荡荆有陈既统国及下人,备皆修葺,表塔相望,星罗扬辇,经像之富,不可殚言。

  魏元氏太祖道武皇帝。(於虏地造十五级塔。又立开泰、定国二寺,写一切藏经,造千金像。三百名僧每月法集。)魏高宗文成帝。(重复佛教,更开释门,凡度僧尼三万人。)魏显祖献文帝。(造招隐寺,召坐禅僧。)魏高祖孝文帝。(於邺造安养寺,召四方僧。六宫侍女皆持年三长月六斋。月别造像,放人出家。手不释卷,须便为诵。为先皇再治大行俱施,度僧尼一万四千。)魏世宗宣武帝。(於式乾殿自讲《维摩》,造普通、大定四寺,常供千僧。)魏肃宗孝明帝。(於邺下造大觉寺。)魏敬宗孝庄帝。(造五精舍,一万石像。)西魏武帝。(长安造陟屺寺,供二百僧。)魏文帝。(造般若寺,用给贫者。口诵《法华》,身持佛戒。)

  右元魏君临一十七帝,一百七十年。国家大寺四十七所,北台恒安鵄石置龛,东三十里。王公等寺八百三十九所,百姓所造寺者三万馀所。总度僧尼二百馀万。译经四十九部。佛教东流,此焉为盛。惟太武时信用司徒崔皓佞说,凌废正教,潜隐七年。後知诈佞,戮诛崔氏,还复佛教,光阐於前。

  齐高祖文宣皇帝。(登祚受禅,於僧朗、稠禅师受菩萨戒。畿内断肉禁酒,放鹰除网。又断天下屠宰,年三月六,劝民斋戒,公私荤辛,亦除灭之。度人八千。)齐肃宗孝明帝。(为先皇写经一十二藏,合三万八千四十七卷,度三千许僧。)齐世祖武成帝。(造宝塔,转《大品经》。)

  右高齐六君,二十八载,皇家立寺四十三所,译经一十四部,度人与魏相接。

  周孝明帝。(为先皇造织成像,高二丈六尺,等身檀像一十二躯,并诸侍卫。)周太祖文帝。(於长安造追远、陟岵、大乘等六寺。度僧千人。又造五寺,供养实禅师众。)周孝宣帝。(重隆佛日,造素像四龛,一万馀躯。写《般若经》二千卷。六斋八戒,常弘不绝。)

  右周时宇文氏五帝,二十五年。合寺九百三十一所,译经一十六部。孝愍皇帝创基未久,佛法不闲,高祖神武皇帝不信三宝,现报重患。

  隋高祖文皇帝。(开皇三年,周朝废寺,咸乃兴立之。名山之下,各为立寺。一百馀州,立舍利塔。度僧尼二十三万人,立寺三千七百九十二所。写经四十六藏,一十三万二千八十六卷。修故经三千八百五十三部,造像十万六千五百八十躯。自馀别造,不可具知之。)隋炀帝。(为孝文皇帝、献皇后,长安造二禅定并二木塔,并立别寺一十所,官供十年。修故经六百一十二藏,二万九千一百七十二部。治故像十万一千躯,造新像三千八百五十躯。度僧六千二百人矣。)

  右隋代二君,四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

  唐高祖太武皇帝纂尧居晋,契武基周。云起龙腾,抚期今世。叶一匡以兴运,因九合而乐推。发自参墟,克定京室。子俗之规已布,约法之教使申。井集五星,化覃四表。地网还正,天维更张。自东徂西,远安迩肃。而义旗初指,经途华阴,望祀灵坛,以求多祉。神祠之右,式构伽蓝,实曰灵仙,妙同神制。金碧交映,黼藻相辉。画观巉岩,斜临贝阙;华台森耸,近对莲峰。写像书经,备修禔福。又於京内造会昌、胜业、慈悲、证果四寺,及集仙尼寺。又舍旧第为兴圣寺,并州造义兴寺。并堂宇轮奂,像设雕华。武德元年,於朱雀门南通衢之上,普建道场,设无遮会。诜诜法侣,若鹫岭之初开;济济名宾,似鹤林之始集。车马逼侧,士女軿填。竞庇禅枝,如争禊饮。又为太祖元皇帝、元贞皇后,造栴檀等身像三躯。图九五之神仪,模四八之灵相。剞劂之饰,岂有劣於优填;鋈金之华,实无惭於斯匿。又於其年仲春之月,命沙门四十九人入内行道。遂使天宫梵说,再流响於紫微;王城秘典,复扬音於黄屋。尔後崇信,不坠於时。

  太宗文皇帝禀太易太初之气,资天皇天帝之灵。幽房启高阳之基,姚墟构重华之业。赤光流户,紫气冲天。龙颜凤仪之形,日角月悬之兆,河目海口之异,丰上兑下之奇。聪圣玄览,知来藏往;探幽入微,穷神尽性。凡厥天授,其体自然。往潜初德,经纶天下。属隋氏版荡,宇内分崩。火燎昆峰,水飞沧海。皆为逐鹿之意,各开僭号之仪。河右以来,龙苍等毙;中原之地,玉石俱焚。遂使地表天垂,竞有来苏之叹;上京要服,人兴杼轴之悲。我皇居帝子之亲,膺天策之命。龚行九伐,总统六军。莫不瓦解冰销,风从草偃。凯歌献捷,无与论功。既而氛祲廓清,区宇平一。高祖凝神毓圣,驰想烟霞之外。往以万方昏垫,百神愆祀。屈颍阳之高风,拯率土之沈溺。黔黎蒙再造之德,庶类荷裁成之恩。不以黄屋为心,俯以苍生为念。脱屣之怀,无忘於灵府;释负之志,有形於明发。喜禘郊之可讬,祈宗祀之有主。考时练日,传大宝於少阳矣。自光膺监抚,作贰春宫,聿遵三善,爰贞万国。及天下重启,宝历惟新。临赤县而大誓庄严,抚黔黎而广兴利益。开四等之日,遍烛尧云;扬六度之风,横流舜雨。贞观元年献春之月,爰诏合京众僧德行之者,并令入内殿行道,各满七日。有司供备,务在精华。至三年,帝恐年谷不登,忧矜在虑。爰发纶旨,简精诚宿德并侍者二七人,于天门街祈雨七日。圣力冥扶,稼苗重秷。家丰万箱之敛,国富九年之资。自尔已来,常丰不绝。往以初建义旗,神兵剋殄。矢石之下,恐结冤魂。其年冬,令京城僧尼七日行道,所有衣服悉用檀那。藉此胜因,竭诚忏荡。战场之处,并置伽蓝,昭仁、等觉十有馀寺。至三年春,又奉诏,令僧尼每月二七日行道,转《仁王》等经。官给斋供,用为常法。又敕波颇三藏,兼闲三教,备举十科,释慧乘等一十九人,兴善翻译。又为太武皇帝於终南山造龙田寺,并送武帝等身像六躯,永充供养。又为穆太后造弘福寺。寺成之後,帝亲幸焉。自点佛睛,极隆嚫施。因唤大德十人,亲对言论,於时寺主道意语言及太后,悲不自胜,掩泪吞声。久而言曰:朕以早丧慈亲,无由反哺。风树之痛,有切於怀。庶凭景福,上资冥祐。朕比以老子居左,师等不有怨乎?意曰:僧等此者,安心行道,何敢忘焉。帝曰:佛道大小,朕以久知。释李尊卑,通人自鉴。岂以一时在上,即为胜也。朕以宗承柱下,且将老子居先。植福归心,投诚自别。比来檀舍,佥向释门。凡所葺修,俱为佛寺。诸法师等,知朕意焉。又为穆皇后於庆善馆侧造慈德寺。沙门玄奘振锡五天,搜扬正法,旋镳八水,思阐微言。十有九年,奉诏翻译。前後褒赏,格显常伦;中使相望,无空旬日。躬留神思,为制序文。控引经宗,褒扬佛理。所度僧众三万馀人。至於金银等身真珠像等,动过万计,差难备举。

  今上皇帝乃圣乃神,多能多艺。无为之政远嗣骊连,有道之风实方炎昊。闲田息讼,比屋可封。山渎效灵,中外禔福。栋梁三宝,荷负四生。宿植善根,久修胜业。崇信之道,发自天资;孝敬之心,率由真性。昔在储贰,明发永怀。爰遣有司,奉为文德皇太后造慈恩寺。考兹形胜,襟带市朝。爰命凫人,开基缔构。甫移银榜,即此金园。法侣摩肩,朝贵延首。其地高墉负郭,百雉纡馀;层城结隅,九重延袤。於是广闢宝坊,备诸轮奂。瞻星测景,置臬衡绳。玉舄垂辉,金铺耀彩。长廊中宿,反宇干霄。浮柱绣栭,上图云气;飞轩镂槛,下带虹。影塔俨其相望,经台郁其并架。罄丹青之矩雘,殚藻缋之瑰奇。宝铎锵风,金槃承露。疏钟夜彻,清梵朝闻。定慧之所依凭,灵异之所栖宅。又叙文帝》序经意为《述圣记,文多不载。暨乎恭膺宝位,庆祚惟新。思罔极於先皇,濡惠津於群品。鼎湖之驾,邈矣不追;长陵之魂,悠然滋永。聿兴净业,标树福田。先帝所幸之宫翠微、玉华,并舍为寺。供施殷厚,像设雕华。每至武皇穆后之讳,尽京僧尼七日行道。太宗及文德皇太后忌日,普及僧尼,三七日行道。造像书经,度僧设供,备诸闻见,可略言焉。显庆之际,常令玄奘法师入内翻译,及慈恩大德,更代行道,不替於时。又出诏为皇太子西京造西明寺。因幸东都,即於洛下又造敬爱寺。寺别用钱各过二十万贯。寺宇堂殿,尊像幡华,妙极天仙,巧穷神鬼。又为诸王、公主於西京造资戒、崇敬、招福、福寿二十馀寺。爰敕内宫,式模遗影,造绣像一格,举高十有二丈。惊目骇听,绝後光前。五色相宣,六文交映。讬修扬於素手,写满月於双针。丽越燕缇,绚逾蜀锦。布护列九华之彩,纷纶含七曜之光。送在慈恩,长充供养。万机馀暇,八正为心。亲纡圣思,躬操神笔,制大慈恩寺、隆国寺碑文及书。湛露凝华,缛缇流韵,刊乎贞石,传之不朽。激扬至理,藻镜玄冲。屡诏缁黄,考穷名教。每论之席,躬自览焉。铨定是非,事详论集。既告成天地,登岱勒封。让德上玄,推功大圣。乃发明诏,颁示黎元。天下诸州各营一寺,咸度七僧。随有嘉祥,用题厥目。逖听图史,循览帝王。道被寰区,仁霑动植。警日观以崇祀,昭明堂以阐化。牢笼真俗,囊括古今,未有我皇之盛也。总章元年下诏西京,更置明堂、乾封二县,用旌厥德,传诸後昆。

  右三代以来,一国寺有四千馀所,僧尼六万馀人,经像莫知亿载,译经一千五百馀卷。

  历算部第六

  唐贞观十三年冬十月,敕遣刑部尚书刘德威、礼部侍郎令狐德棻、侍御史韦悰、雍州司功毛明素等,问法琳法师曰:依《辩正论》第五卷云:姚长谦历言:佛是昭王甲寅岁生,穆王壬申之岁始灭度。因何《法显传》云圣殷王时生。推於《像正之记》言:佛周平王时出。依道安作论云:确执桓王。费长房为录,固言庄王。何故传述乖紊,无的可依。仰具显先後不同,遐迩所以。法师对曰:琳闻大圣应生,本期利物。有感斯现,无机不瞩。故经云:一音所畅,各随类解。论声既尔,语体亦然。而传记所明,非无片理。琳今正据,取彼多家,先列其真,後陈其妄。谨依魏国昙谟最法师、齐朝尚统法师及修历博士姚长谦等,据《周穆王天子传》、《周书异记》、前汉刘向《列仙传序》,并《古旧二录》,後汉《法本内传》及傅毅《法王本记》,吴尚书令阚泽等众书,准《阿含经》等,委细推究,冀得依实。佛是姬周第五主昭王瑕即位二十三年癸丑之岁七月十五日,现白象形,降自兜率,讬净饭宫,摩耶受胎。故後汉《法本内传》云:鈥溍鞯畚誓μ诜ㄊυ唬悍鹕赵驴芍圆唬刻谠唬悍鹨怨锍笾昶咴率迦兆櫼跄σb澕创四暌病U淹醵哪昙滓晁脑掳巳眨卺芭澳诓奘飨掠倚捕9省镀贞拙吩疲衡溒辗糯蠊猓杖Ы纭b澕础吨苁橐旒恰吩疲衡溦淹醵哪昙滓晁脑掳巳眨尤睾鋈粴牵砸绯觥9钊松幔酱ù蟮兀滔ふ鸲F湟辜从形迳馄牍崽ⅲ殪段鞣剑∽髑嗪熘U淹跫次侍匪沼桑菏呛蜗橐克沼稍唬河写笫ト松段鞣剑氏执巳稹U淹踉唬红短煜潞稳纾克沼稍唬杭词蔽匏烈磺晖猓瘫淮恕U淹跫辞铲A石记之,埋在南郊天祠前。鈥澐鹕吹贝四辍U淹跛氖耆缮曛晁脑掳巳找拱耄獬浅黾摇9省度鹩吩疲衡溙幽晔牛脑掳巳找拱耄烊遂洞爸胁媸职籽裕菏笨扇ヒ印R蛎硇小b澕创四暌病V艿诹髂峦趼旯镂炊掳巳眨鹉耆傻馈9省镀贞拙吩疲衡溒腥餍浅鍪保砣淮笪颉b澕创四暌病D峦跷迨耆缮曛甓率迦眨鹉昶呤牛绞济鸲取9省赌鶚劸吩疲衡湺率迦樟倌鶚勈保鲋种止猓卮笳鸲劣卸ィ獗槿Аb澕础吨苁橐旒恰吩疲衡溎峦跫次晃迨耆缮曛甓率迦盏┓绾銎穑⑺鹑松幔苏凼髂荆酱ù蟮亟韵ふ鸲N玑崽煲踉坪冢鞣接邪缀缡溃媳蓖ü共幻稹D峦跷侍缝瓒嘣唬菏呛吾缫玻快瓒喽栽唬何鞣接写笫ト嗣鸲龋ハ嘞侄b澐鹑肽鶚劊创四暌病#ㄊ甲哉淹醵哪昙滓辏σ岳矗芩隳暝拢两翊筇普旯凼昙汉ブ辏磺Я僖皇嗽亍6晷廖粗辏磺Я倬攀旁剽潱陡呃霾亍繁咀麾溨两翊筇葡毯喽昙汉ブ辏磺Я僭剽潱俄由安亍繁尽ⅰ赌喜亍繁咀麾溨两翊筇葡毯喽晟晡醇汉ブ辏磺Я僭剽潱窬荨墩猿遣亍繁靖摹4讼乱欢沃敝菱溡磺Я倬攀赈澰蓿荨墩猿遣亍繁尽ⅰ陡呃霾亍繁尽ⅰ俄由安亍繁尽ⅰ赌喜亍繁静埂4硕我晌崛瞬笕耄虻朗捞聘咦谧苷略曜纱耸椋氲涝耆ジ此阒两翊筇魄馊辏惺拍辏白苡幸磺Я偃吣辍8创忧馊曛量荒旯锖ブ辏形迨迥辏白芗频币磺Я倬攀辍S职赐跣摺段饔蛐写吩疲衡溎ね庸刑崴麓蟮律弈侨ハ咄泳菥愠鲈疲菏湾绕腥曛潦牛脑率迦粘跻钩龀牵寥傻溃疗呤湃氚隳鶚勔牙矗阒料毯喽辏加幸磺倬攀迥辍b澪鞴愎泊瞬煌恃哟儆幸欤俺鍪牵崾龇且病#

  今按《法显传》云:圣出殷王时生者。但法显虽外游诸国,传未可依,年月特乖,殊俗实为河汉。又异二安乙丑,尚统甲寅,诸无所据,未足为验。又《像正之记,罕见依凭。安云为论,据罗什《记》。罗什《记》者,承安世高。安世高者,以汉桓帝时在洛阳翻译。信执笔者,据桓帝时。但罗什秦时始来,世高汉时先至。二师相去,垂隔三百年,信彼相承,依而为记。非是安论造次谬陈,并由当时传者之过。又隋翻炯洄士费长房言:佛庄王时生者。房以二庄同世,周庄十年即鲁庄七年也。但据恒星为验,而云佛生。未悟恒星别由他事。又按《文殊师利涅槃经》云:鈥湻鹈鸲柔岫傥迨辏氖庵裂┥街谢灏傧扇似构楸就痢7糯蠊饷鳎檎帐澜纾腱赌鶚劇b澓阈侵穑雌涫币病3し垦远掳巳丈撸耸撬脑拢嵌乱病H怀し克校淳渴赂3し吭疲褐堋芬允辉挛Q运脑抡撸穸乱病K湓贫拢帐撬脑隆0础洞呵镆徊浚暧寐澈钪辏氯≈芡踔隆P潜救痨吨苁溃刖葜苤赵隆3し磕嗽品鹨宰跏甓掳巳丈撸侠恕H羰嵌拢挥β坌恰3し坑衷品鹨运脑掳巳障伦櫶フ撸櫶ゼ扔弥茉拢稚故侵艹健=裱远拢且喾且病H糁苁辉挛缋床蝗菔辉律7踩苏绿ゼ词律脑绿ゼ凑律7鸶┩溃咴绿ス剩怂脑律M跎邸镀胫尽吩疲衡溨堋匪脑抡撸闹隆b澮源巳赐疲脑律撸瞧咴绿ァ=裱粤拢∑浣谄湓咴拢帐袅隆P胖跎鬯挡徊睢S殖し垦苑鹨灾芑萃跏拍旯锖ザ旅餍浅鍪背傻勒撸嘤写蠊:握撸堪戳跸颉豆啪啥肌吩疲褐芑萃跏币呀シ鸾蹋话傥迥赆崂献臃剿怠段迩摹贰H粢曰萃踔笔汲煞鹫撸挥桃汛寰S旨苹萃跫醋跛镆病R怨锖ツ晖疲湎嗳ノㄈ辏挥κ嫉贸煞穑牙创恕Q叭缋椿浪氖拍辏纫督峒诜鹈会幔哦ィ侵苁薄A跸蛑裕戏敲印3し恐迹ú豢梢馈O攴蚴ビξ薹剑砟芽狻?瞿硕鲾冈叮甏谝!8丛饬莺幔胤傥宓洹N昙驼卟簧伲虻劾叨嗉摇6ビ胁钗ィ黾醭雒唬允阂猓魑街改稀A战翊质黾牛曛钍冯海杂绣阱牵锶断柔帷

  感应缘(略引三验)

  叙三宝感通灵应嘉祥意叙後汉明帝感通初至意叙宋沙门求那感通换头意

  夫三宝弘护,各有司存。佛僧两位,表师资之有从;声教一门,显化导之灵府。故佛僧随机识见之缘出没,法为除恼灭障之候常临。所以舍身偈句,恒列於悬崖;遗法文言,总集在於龙殿。良是三圣敬重,藉顾复之劬劳;幽明荷恩,庆静倒之良术。所以受持读诵,必降徵祥;如说修行,无不通感。天竺往事,固显常谈;震旦见缘,纷纶恒有。士行投经於火聚,焰灭而不焦;贼徒盗叶於客堂,既重而不举。或合藏腾於天府,或单瑞於王臣。或七难由之获销,或二求因之果遂。斯徒众矣,不述难闻。敢随传录,用程诸後。故经不云乎,为信者施,疑则不说。至如石开矢入,心决致然;水流冰度,情疑类断。斯等尚为士俗常传。况慧捷重空,道超群有,心量所指,穷数极微。因缘之业,若影随形;祥瑞之徒,有合符契。义非隐默,故述而集之。然寻阅前事,事出传记。《志怪》之与《冥祥》,《旌异》之与《徵应》,此等众矣,备可览之。恐难信其文,故重劝其敬也。

  乌仗那国旧都达丽罗川中有大伽蓝,侧有刻木慈氏像,高百馀尺。金容晃曜,灵钅监潜通。有阿罗汉名末田底迦,扌巂挈匠人,昇睹史多天,亲观妙色,三返毕功。有此像来,法流东渐。逮於炎汉《明帝内记》云:鈥溣榔狡吣晁暝诩鬃泳旁拢缧俏骷5勖紊袢松沓ふ闪孀髡娼鹕ビ腥赵鹿饷鳎尚凶栽冢雒晃薨O食祭簦幌糖臁L由崛硕鼗透狄阕喑疲撼嘉磐夤环雇跆雍畔ご锒啵嶙滞跷唬黾页傻溃湾任摹1菹旅尉薷幸病<措肥刮餮埃氖殴焐嵛蓝肌I疲悍鹁妹鸲取K斐ソ塘蛭迩а裕园茁硗曰埂K瓖伆判蠼运溃茁碜浚纹渖褚欤逖袅茁硭卵伞b澅匆墩嫖模髁魑迹环鸸獗橙眨瘴酢l妒巧屉暻ⅲ坻鸶A郑环玳喙纳龋厍瞎T磁墒嘁到ù顺俊!吨苁椤芬嘣疲赫闪硭瞥嗤晕鸲3细形创浚汤戳骷啊

  宋京师中兴寺有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中天竺人。幼学五明诸论、阴阳咒术,靡不该博。落发之後,专精志学,博通三藏。为人慈和恭恪,事师尽礼。顷之辞小乘师,进学大乘。大乘师试令探取经匣,即得《大品》、《华严》。师嘉叹曰:汝於大乘有重缘矣。於是讲诵弘宣,莫能酬抗。至宋元嘉十二年至广州。刺史韦朗表闻,宋太祖遣信迎接。既至京都,太祖交言,欣若倾盖。初住祇洹寺。後谯王镇荆州,请与俱行,安止辛寺。王欲请译《华严》等经。而跋陀自忖,未善宋言,有怀愧叹。即旦夕礼忏,请观世音,乞求冥应。遂梦有人,白服持剑,擎一人首,来至其前。曰:何故忧耶?跋陀具以事对。答曰:无所忧。即以剑易首,更安新头。语令回转。曰:得无痛耶?答曰:不痛。豁然便寤,心神喜悦。旦起言义,备领宋语。於是就讲。元嘉将末,谯王屡有怪梦。跋陀答曰:京都将有祸乱。未及一年,元凶构逆。及孝建之初,谯王阴谋逆节。跋陀颜容忧悴,未及发言。谯王问其故。跋陀谏之恳切,乃流涕而曰:必无所冀,贫道不容扈从。谯王以其物情所信,乃逼与俱下。至梁山之败,大舰转迫,去岸悬远,判无全济。唯一心称观世音,手捉筇杖,投身江中。水齐至膝,以杖刺水。水流深驶,见一童子寻後而至。以手牵之,顾谓童子:汝小儿何能度我?恍惚之间,觉行十馀步,仍得上岸。即脱衲衣,欲赏童子。顾觅不见,举身毛竖,方知神力焉。後於秣陵界凤皇楼西起寺。每至夜半,辄有推户而唤,视不见人。众屡厌梦。跋陀烧香祝愿曰:汝宿缘在此。我今起寺,行道礼忏,常为汝等。若住者,为护寺善神。若不能住,各随所安。既而道俗十馀人,同夕梦见鬼神千数,皆荷担移去。寺众遂安。今陶後渚白塔寺,即其处也。

  颂曰:

  稽首诸佛,愿护神威。当陈诚请,罔或尤讥。沈晦未悟,圆觉所归。

  久沦爱海,舟楫攸希。异执乖竞,和合是依。玄离取有,理绝过违。

  慢乖八正,戏入百非。同舍异辩,染净混微。简金去砾,琢玉除羁。

  能仁普鉴,凝虑研机。契成大道,孰敢毁诽。谔谔崇德,唯唯侵衰。

  惟愿留德,庆有发挥。望矜悃悃,垂诲慈悲。才集圣教,纂要承晖。

  十周方成,三业劳疲。冀传末代,简略知机。八邪息诤,四句殄非。

  祛惑存信,熏成智微。含生同感,愿各转依。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法苑珠林”卷一百》摘要:悲夫!於是瞻相好於香檀,记筌蹄於贝叶。三藏受持,四依补处。而我师风教无坠,特恃斯乎!但正像侵移,群情矫保人代今古,暨乎季运。既当徂北,稍复东渐。所以金人梦刘庄之寝,摩腾伫蔡愔之劝。遗教之流汉地,创发...
相关文章
《民国春秋》在线阅读(总目录)
《民国春秋》第四卷 第四十七章 无奈的“金刚计
《民国春秋》第四卷 第四十六章 经营“家天下”
《民国春秋》第四卷 第四十五章 大军进藏
《民国春秋》第四卷 第四十四章 残喘台湾
《民国春秋》第四卷 第四十三章 海南岛战役
《民国春秋》第四卷 第四十二章 山倒西南
《民国春秋》第四卷 第四十一章 开国大典
《民国春秋》第四卷 第四十章 进军华南
《民国春秋》第四卷 第三十九章 鏖战大西北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