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设置与品德教育改革

2008-10-18  | 实效 品德 知识类 

  一、品德教育实效性问题的实质

  建国以来,我们国家一直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采取了各种措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课程,这是一项重要举措,影响深远。20多年来,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思想品德》课程在实效性上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近年来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与教学进行了顺应潮流的改革,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突破,但从总体上看,品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造成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总是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生活、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 将它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这反映在教材设计上,就表现为品德课的学科化和知识化倾向,教材的呈现往往以德目或道德规范为逻辑,强调严密的知识体系结构。而学生品德的学习并不同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因此,德育课程的设计和编排也应不同于知识类课程。但是,由于对品德与生活的关系在认识上的模糊,德育课程也往往采取了知识类课程的形态,于是,将各种“有关道德的知识”(knowledge about morality)或“道德方面的观念”(ideals about morality)按知识的逻辑进行编排,从而使德育课程的内容成为一种与生活相脱离的概念体系。

  这样的品德教育割裂了品德的内在结构。虽然目前学术界对品德结 构的构成还有争议,但品德有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两维这一基本观点,是得到大多数学者公认的。品德的形式结构是个体品德借以存在的形式;品德的内容结构指在个体意识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内容的道德规范体系,是个体对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内化。品德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的,一定的内容总是寓于一定的形式之中,而一定的形式总是具体表现为最具某种内容的形式。以道德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为特征的品德教育片面强调品德的内容结构,忽视了品德的形式结构。将内容与形式割裂开来,内容就失去了存在之所,只能是“无处藏身”的“浮游生物”,一遇风雨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对道德内容的学习,必须借助于品德形式结构的建构与整合,纯粹记忆式的学习省掉了这一关键环节,不但不能形成完整的品德结构,更无法对行为有引导、制约作用。另外, 对道德知识传授的强调、只重视对道德知识的识记与理解,忽视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内心体验,往往导致个体对识记内容的逆反与抗拒。

  这样的品德教育忽视学生的行为变化。品德教育在任何时代其最终 目的都是引起个体行为的变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品德教育不可以有阶段性的或更为具体的目的。问题的关键是,这些阶段性的目的或更为具体的目的是否与最终目的,即个体行为的变化以及变化的程度相关。以道德知识传授为特征的品德教育强调的是按知识和规范的逻辑体系系统地传授,至于这些道德知识能否转化为行为则不在既定任务之内。实际上,学生在这种条件下学习到的只是“关于道德的知识”(杜威),这种知识本身并没有直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特质。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设置与品德教育改革》摘要:立现象来对待,这反映在教材设计上,就表现为品德课的学科化和知识化倾向,教材的呈现往往以德目或道德规范为逻辑,强调严密的知识体系结构。而学生品德的学习并不同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因此,德育课程的设计和编排也应不...
相关文章学习和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点滴思考(讲座提纲)
“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及其编制”专题研讨综新课程改革之我见
民间剪纸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
让传统剪纸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
剪纸艺术引进小学美术课堂
小学美术课中的剪纸教学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中观察力的培养
小学美术教学的情感教育策略研究
小学美术教学中微课的运用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个性培养策略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