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品德内化的基石

2008-10-18  | 内化 中实 品德 

  学习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传统的品德教育过重于说教,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没有时间去感悟、内化道德观念。《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课程标准》中用了“体验、认识、感悟”等过程性目标动词来刻画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体现了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实施体验教学的迫切性。我认为,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必须强化体验,才会“有利于儿童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体验始于兴趣,以兴趣驱动学生学习。体验是由学习主体置身自己喜爱的、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动而激起的心理感受,是内心产生的,发自肺腑的。只有当学习者对内容、情境发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倾心投入,“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进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入境始与亲”的体验效果,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相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努力发掘和充分发挥适合品德与社会学科、能激起学生强烈好奇和心理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精心创设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形象、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始终保持美好、愉悦的心理状态和积极高涨的学习热情。在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努力在贴近学生真实生活、蕴涵新问题、采用新形式、追求挑战性、创造生动形象的视听效果等方面动脑筋、花力气。如教学《我们的民风民俗》,我不仅让学生用各种方式如上网、调查访问、到图书馆查资料……收集我们的民风民俗的照片和录象,还将我们当地的民间秧歌队的奶奶们请到教室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同他们一起跳秧歌。通过这种直接的交流,学生体会到了我国的民风民俗的魅力,懂得了要珍惜热爱这些民风民俗,因为他们是祖国的象征,从而更加爱国。

  二、体验载于活动,以活动贯穿学习过程。学习主体的体验只能在他自身直接参与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只能在他自身的感知或操作行为中产生。就品德与社会而言,学生只有在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产生具体深切的体验,进而使品德得以内化;如果没有自身的参与,没有活动作为依托,体验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因此在教学中我尽情的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的表现机会。这些表现机会就是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动手写作,调动全身感官表演以及开展多方合作的活动;具体来说,包括资料收集、现场调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欣赏、游戏、故事等活动。如教学《想想他们的难处》时,我就让学生们表演体会盲人购物、断臂人写作业系鞋带、下肢残疾人上楼梯……学生在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个残疾人的难处,从而更加坚定作为一个健康人,我们更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教学《我们赢了》这一课时,我把学生们带到了体育场,开展了一个班级运动会,让他们尽情地跑、跳、掷、欢呼、懊恼……让他们彼此交流胜利与失败的原因。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孩子们获得的体验是丰厚而深刻的。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体验—品德内化的基石》摘要:教育过重于说教,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没有时间去感悟、内化道德观念。《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
相关文章幼儿良好品德培养法开展课堂活动 引导主体参与
我的“内化”与“外化”观新课程 新理念 新体验
民间剪纸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
让传统剪纸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
剪纸艺术引进小学美术课堂
小学美术课中的剪纸教学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中观察力的培养
小学美术教学的情感教育策略研究
小学美术教学中微课的运用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个性培养策略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