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幼儿同伴冲突(2)

2008-10-21  |  

  (四)家长应

  给予必要的技能指

  指导时宜将社会认知、具体的行为指导和体验结合起来,单方面的指导,教育效果不大。如果只进行社会认知方面的教育,幼儿能说出遇到什么问题怎样去做,但是到了真实的情景中,却不知所措,或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从提高幼儿的社会认知入手,示范教授幼儿解决冲突的社会技能,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把儿童社会认知的提高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的。

  教育不是快刀斩乱麻的事情,是滴水穿石的过程。每个家庭,每对父母,都应根据自己家庭的特点,孩子的特点,来确定最佳的教育方式、方法,从小处着手,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收获。下面有两个案例分析供家长借鉴。

  案例一:

  住宅小区的公共活动区:云云和轩轩为了一辆小火车争抢了起来,云云大叫着:“小火车是我的!”轩轩也大声地喊:“小火车是我的!”还打了云云一拳,云云的妈妈看见了,急忙跑过去把他们两个拉开:“你们不是好朋友吗?为什么要打架?”轩轩噘着嘴:“不是好朋友!小火车不给我玩!”云云的妈妈对云云说:“妈妈平时是怎么对你说的,玩具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再说小火车一个人玩并不好玩,要开来开去才好玩,云云,你站在这边,让轩轩站在那一边,你把车开给轩轩,轩轩再开给你,这样小火车不就跑起来了吗?”云云和轩轩面对面站好,妈妈把他们拉开了约三米的距离,妈妈拉着云云的手一起蹲了下来,先把车开向轩轩,轩轩望着车不动,妈妈大叫:“轩轩快把车掉个头开给我们。”轩轩把车拿了起来,往前一推,车开了过来,云云高兴地笑了起来,抓过妈妈刚接住的车,推向了轩轩……

  分析: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家长在帮助幼儿解决冲突的时候,提供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家长在帮助幼儿解决冲突的时候,提供具体的指导让幼儿模仿是符合幼儿思维特点的,幼儿更易在这样的指导中受益,避免出现知道对不对,而不是知道具体怎样做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行为指导和练习,有助于习惯的养成,帮助幼儿内化规则。在这个案例中,既有简单的社会人际关系的认知“好朋友是不应该打架的”,更有妈妈运用语言对具体行为的指导:“小火车要两个人一起开才好玩,云云站在这边,轩轩站在那边,小火车对开,这样就不要争了。”妈还加入了他们的游戏。在幼儿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从习惯到认知,即幼儿是先养成习惯(习惯如何去做)再到认知(为什么要这样做

  的)。

  案例二:

  鑫鑫家中:熊熊到鑫鑫家玩,两个人争抢一辆发光、发声的小汽车,鑫鑫抓着汽车的轮子大声叫着:“这是我的汽车!” 熊熊拉着车头大声哭着,脸涨的通红。“别抢别抢!”两位妈妈从厨房里叫着冲过去拉开了自己的孩子,鑫鑫的爷爷对鑫鑫说:“爷爷不是叫鑫鑫带好弟弟吗?现在弟弟在哭,那是你没有带好弟弟呀?”鑫鑫说:“弟弟抢我的小汽车,我要小汽车。”爷爷说:“鑫鑫你是主人,弟弟是客人,主人应该怎样招待客人?现在你说说你该怎么做?” 鑫鑫噘着嘴说:“我把所有的玩具都给弟弟玩,小汽车我也给弟弟。”爷爷笑着说:“鑫鑫说的对,也要做的好,你是哥哥,要做出好榜样,要照顾弟弟。”

  分析:幼儿的自我意识是其社会性的核心,爷爷对鑫鑫以语言为主的教导,主要是从社会认知方面入手的,如:“你是主人,弟弟是客人,主人应该好好招待客人”这是对社会规范的认识,“主人应该将自己的玩具拿给客人玩。”“弟弟在哭,没有带好弟弟”这是对社会角色的认识,“把玩具给弟弟,让弟弟不哭,才是哥哥应该做的”。儿童发展心里学的大量研究表明:儿童的自我意识首先是他态度的反应,爷爷对鑫鑫说的话,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应该好好招待客人,好好照顾弟弟,将自己的玩具让给客人、让给弟弟。爷爷的看法,影响了鑫鑫的看法,使鑫鑫逐渐了解“对与不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形成规则意识,并尝试用规则来适应、控制自己。但是以语言为主的教育行为,会导致孩子口头上会说出很多与同伴友好相处的原则,真的遇到麻烦却变得手足无措,要么向成人求助,要么独自闷在心里,有碍于对幼儿社会性发展。

 
热点推荐
宝宝发育测评
宝宝营养知识
宝宝营养需求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