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孩子间的“打架”现象

2015-04-16  | 现象 孩子 打人 

  小朋友之间,打打闹闹是不可避免的,现在有两种典型的现象,一种是,家长过于敏感和紧张,不能容忍孩子的任何冲突行为,往往把孩子原本正常的行为演变成家长之间的“较劲”,影响了孩子的正常交往;另一种是,确实存在攻击性比较强的孩子,和小伙伴发生冲突时,习惯用打人、咬人等方式来解决;也有的孩子太容易情绪化,不够宽容,在正常的磕磕碰碰时就大发脾气、用暴力表达情绪。

  针对这两者现象,我们分别解读如下:

  1、首先解读一些正常的“打人”现象

  (1)3岁以前的孩子“打人”,往往不是故意的。

  这个阶段的孩子,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强,往往更习惯用肢体语言。比如想和别人打招呼,或者想引起对方注意,就会“打人”。遇到这种情况,“打人”孩子的妈妈不用担心,“被打”一方的家长也请持宽容的态度。当孩子语言能力逐渐提高,肢体语言的动作就会减少。

  需要注意的是,在小宝宝“打人”后,家长不要有过于强烈的反应,如果孩子看到“打人”很有“效果”,反而会强化这个做法。在孩子“打人”后把孩子抱离,用语言引导孩子,“宝宝那样做是不是想说......”

  被打一方的家长,不要强化自家孩子的“委屈”。有时候,孩子之间的“小冲突”,孩子自己本来没觉得什么,往往是家长在一边“小题大做”,反而让孩子发现,这个时候能带来家长的额外“关注”,这样就有可能“打人”的更愿意打人,“被打”的越发显得委屈并向成人求助,对两方都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2)别太在意孩子之间的肢体动作

  孩子的精力非常旺盛,尤其是男孩子,而现在的都市生活往往把孩子局限于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中一呆就是一天,孩子的精力无处释放。

  很多孩子遇到一起时,喜欢打打闹闹搞成一团,这其实是天性的一种释放,是孩子游戏的一种,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小动物在一起嬉戏打闹;可是却总有一些家长看不得这样得现象,生怕磕着碰着受伤了,就会制止孩子。家长们往往更喜欢安静听话的孩子,却把那些力量型的、动作相对 “野性”一些的孩子定性为“爱打人”的孩子。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解读孩子间的“打架”现象》摘要:容忍孩子的任何冲突行为,往往把孩子原本正常的行为演变成家长之间的较劲,影响了孩子的正常交往;另一种是,确实存在攻击性比较强的孩子,和小伙伴发生冲突时,习惯用打人、咬人等方式来解决;也有的孩子太容易情绪...
相关文章君子动口不动手美国儿童打架的艺术心理
吃亏正确对待孩子打架
“什么样的父母养出什么样的孩子”不一定哦
孩子说话时间晚不是大脑发育有问题 而是与这些教
培养孩子好性格离不开父母的以身作则
原来我们一直在伤害男孩 爸妈们这些情况得知道
孩子总是让妈妈抱该不该拒绝 这个年龄段是建立孩
家有男宝这3种教育方式要不得 很容易把孩子“坑
宝宝调皮不听话怎么办?
揭秘孩子在父母眼中叛逆的行为
这种能力是孩子们天生的 如果家长着重培养对智力
孩子若是出现这几种现象 可能说明已经被宠坏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宝宝发育测评
宝宝营养知识
宝宝营养需求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