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卷六十一 陕西十

2016-05-04  | 榆林 榆林镇 建安 

  榆林镇东至山西偏头关百六十里,西至宁夏后卫七百二十里,南至延安府绥德州三百里,北至黄河千余里。自镇治至京师二千五百里,至南京三千一百里,至布政司一千一百二十里。

  春秋时白翟地。战国属赵。秦始皇时,为上郡地。汉属西河郡。后汉因之。建安中,荒弃《魏志》:汉建安二十年,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晋为并州徼外地。其后属于苻秦。寻为赫连夏所据。后魏仍为上郡地。后周置开光郡。隋废郡,以地属绥州。大业中,属雕阴郡。唐属银州。开元中,属银川郡。宋没于西夏。元属绥德州。明初,因之。正统间,河套多故。景泰中,乃设戍守于榆林旧堡。成化九年,陕抚余子俊改筑旧城,置榆林卫统千户所五,俱在卫城内。弘治九年,又展筑焉,寻为重镇。今为榆林镇,亦设榆林卫。

  镇截河套之冲,固延绥之守。自镇以北,皆战国时云中、九原地也。《史记》: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北地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二十七年,西北略胡地,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其后赵益衰,匈奴强,遂入居河南。秦始皇三十三年,使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又渡河据阴山,逶迤而北,谓其地为新秦薛赞曰:秦逐匈奴,收河南地,徙民以实之,谓之新秦。汉亦曰新秦中。元狩二年,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是也。又元鼎五年,北出萧关,从数万骑猎新秦中。楚汉之际,匈奴复炽,乘间南渡河,冀复收蒙恬所夺地,大为边患。汉武元朔二年,斥逐匈奴,遣卫青等度西河,历高阙,收河南地是时遣卫青、李息等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走胡之楼烦、白羊王,遂取河南地。主父偃言:河南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备边之本也。乃筑朔方城,立朔方郡,缮故秦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自朔方筑而匈奴始衰,其后遂入朝于汉。及后汉顺帝永建初,陇西羌乱,西河、上郡、朔方皆残破。四年,虞诩上疏,谓三郡沃野千里,水草丰美,土宜产牧。宜复营城邑,事耕屯。从之。自魏晋以降,中原多故,其地遂沦于异域。及刘卫辰据之,亦雄长河西。赫连勃勃复起于此,兼有关陇。后魏之季,宇文泰亦以夏州发迹,遂并关中矣。唐贞观以后,声教讫于漠外,而边备未密,河西、朔方,时有阑入之虑。景龙二年,张仁愿击突厥,夺取漠南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其南寇之路。大历二年,郭子仪言:朔方,国之北门,西御犬戎,北虞?狁。五城相去五城,谓灵武、定远及三受降城也凡三千里。盖自秦至唐,御戎上策,恒在大河以北也。唐末,拓跋恭据有夏州。延及宋世,强狡益甚,陕西六路皆为困弊。历祚三百余年,始为蒙古所并。岂非关中上游,恒在朔方之验欤?明初,李文忠定大同,西略丰州,遂即胜州城东胜,以统套内之地《九边考》:东胜州,统套内独乐、木禾、白土、奢延、皋狼、圁阴、鸿门、圁阳、朔方、窳浑、渠搜、临戎十二县。按诸县俱汉旧名,属上郡、朔方、西河三郡。后代久废,岂明初尝以置城堡欤?又圁阳,或讹为罗阳。是时,自东胜迤西,路通宁夏,皆有墩台墙堑。永乐初,见亡元远遁,始移治延绥,弃河不守。正统中,稍稍多事,乃筑榆林等城堡二十有三。于其北三十里沙漠平地,筑??望墩台。往南三十里硬土山沟,则埋军民种田界石,列营积粮,以绝寇路。成化七年,抚臣余子俊言:延庆边山崖高峻。乞役丁夫,依界石一带山势,曲折铲削,令壁立如城,高可二丈五尺。山坳川口,连筑高垣。或掘深堑,相度地形,建立墩堠,添兵防守。此不战而屈人之计。九年,修筑始就《五边考》:正统中,有宁夏副总兵黄鉴,奏于偏头关东胜州黄河西岸地名一颗树起,至榆沟、沙迷、都六镇、沙河海子、山火石脑儿、碱石海子、回回墓、红盐池、百眼井、甜水井、黄沙沟,至宁夏黑山觜、马营等处,共立十三城堡、七十三墩台。东西七百余里,实与偏头、宁夏相接,惟隔一黄河。议者以地平漫难据,已之。继而延绥镇守都督佥事王祯,始筑榆林城;创沿边一带营堡墩台,累增至二十四所,列营积粮以为固。景泰中,边臣徐亨奏祯擅弃原守寨堡,移入腹里。恐边寇占据所弃寨堡以为巢穴。于是敕祯候春暖河开,仍往原寨守备。事不果行。盖榆林边堡,实自王祯始之也。又景泰中,总兵石亨议将延绥一路营堡移从直道,以府谷堡移柴关故城等处,孤山、东村二堡移野芦川,神木堡移杨家城,柏林、高家二堡移石落涧,双山堡移直溪滩,榆林城移桦林白涧滩,响水、波罗二堡移白土窑,土门堡移白腊峰,大兔鹘堡移滥柴关,龙州城移北城,塞门堡移古窑,清边营移蒯河,宁塞营移察罕脑儿等处,直与安边、定边相对。时亦以徙置烦劳,不果。成化二年,兵部郎中杨琚条列边事,谓如黄鉴之说,既省戍兵,且易侦望。而宁夏东路与偏头关河边营堡,俱在内地,与列堡数十而弃膏腴于境外者孰优?石亨移堡之说,犹未如黄鉴之包括尽善也。议亦不行。是年,边臣王复言:延绥境府谷等一十九堡,俱极边要地,必须增置那移,庶为易守。宜将府谷堡移出芭州旧城,东村堡移出高汉岭,响水堡移出黑河山,土门堡移出十顷坪,大兔鹘堡移出响铃塔,白洛城堡移出砖营儿,塞门堡移出榆柳庄,不唯东西直捷,亦水草便利。内高家堡至双山堡,双山堡至榆林城,宁塞营至安边营,安边营至定边营,相去隔远,合于交界处,地名崖寺子、三眼泉、柳树涧、瓦楂梁,各添哨堡,以相联络。从之。七年,余子俊复徙平夷、清平、镇靖三堡于旧城。以平夷水脉顿涸、清平镇靖又去水太远,因复徙旧城,而新堡亦拨兵戍守。九年以后,营堡始鲜议徙者矣。东起清水营紫城岩,西讫宁夏卫花马池边界,创修安边营,及置建安、常乐、把都河、永济、安边、新兴、石涝池、三水、马跑泉八堡;边墙东西长一千七百七十余里,而榆林渐为完固。弘治中,抚臣文贵以屯田多在边外,于是修筑大边,防护屯田,而以子俊所筑者为二边。正德初,制臣杨一清言:河套之地,饶水草,宜五谷,本吾内地,初非寇巢。其地有受降城,据大河三面之险,当千里之蔽。国初舍受降而卫东胜,已失二面之险;又辍东胜以就延绥,则以一面之地遮千余里之冲,遂使套中六七千里之沃壤为寇瓯脱,外险尽失,宁夏屯卒反备南河。此陕西边患所以相寻而不可解也。宜因时设策,一举而廓清之。复守东胜,因河为固,东接大同,西接宁夏,耕屯牧放,亘千百里,以壮军实,以息内运,庶陕西可息肩耳。时刘瑾专政,议遂寝。嘉靖十年,督臣王琼复议修榆林边。谓大边中间,率多平地,筑墙高厚,不过一丈,可坏而入。当先修之,务使崖堑深险,墙垣高厚。然功卒不成。二十五年,督臣曾铣又言:边墙岁久倾颓,不异平地,宜分地定工,次第修举。西自定边,东至龙川堡,计长四百四十余里,为西段;自龙川堡而东,至双山堡,计长四百九十余里,为中段;自双山堡而东,至黄甫川,计长五百九十余里,为东段今镇分三道,以西段为靖边道,中段为榆林道,东段为神木道。岁修一段,期以三年竣事。又言:河套为我必守之地,自寇据套为穴,深山大川,势反在彼。彼得出没自繇,东西侵掠。守御烦劳,三秦坐困,故套患不除,中国之祸未可量也。臣尝审度机宜,较量彼我,当秋高马肥,弓矢劲利,纠合丑类,长驱深入。彼聚而攻,我分而守,此彼利而我诎之时也。及冬深水枯,分帐散牧,马无宿藁,日渐羸瘠。比及春深,贼势益弱,我则淬励戈矛,多备火器,练兵秣马,乘便而出,此我利而彼诎之时也。今御边者,不乘彼之诎,而用吾之利,常使得因其利而制吾之所诎,是以有败无胜。为今之计,宜益练士卒,多备矢石,每于春夏之交,携五十日之饷,水陆并进,乘其无备,直捣巢穴,材官驺发,炮火雷激,则寇不能支矣。岁岁为之,每出益厉,寇势必折,将遁而出套恐后矣。俟其远去,然后因祖宗之故疆,并河为塞,修筑墩台,建置卫所,处分戍卒,讲求屯政,以省全陕之转输,壮中国之形势,此中兴大烈也。夫臣方议筑边,又议复套者,盖筑边不过数十年计耳;复套则驱斥凶残,临河作障,乃国家万年之计也。未几,铣为严嵩、仇鸾所构,论死。自是无议及河套者。隆庆中,套寇吉能以俺答内附,亦愿款塞,朝廷因而羁縻之云。《九边考》:明初,设东胜卫于套北,又设延绥镇于套南。藉如带之河,相为犄角,与云川玉林卫所声势联络,以故关陕、晋云之间,晏无边警。套地长几二千里,横数百里,山川环列,原田沃饶。黄河自宁夏横城绕入北地,至山西老牛湾入中国。其中地与关中郊圻相接。若画地而守之,每年防御,唯在冬春四阅月,较易为力。今弃为异域,使寇雄长其中,南犯榆林,则关陕戒严,东犯偏关,则晋云惊扰。唐筑受降城,能遏敌于河外,今守榆林,乃养敌于套中,诚不知计所出也。又套以内,地广田腴,亦有盐池海子。初时敌少过河,军士多耕牧套内,益以樵采围猎之利,故诸堡皆称丰庶。自套内益炽,诸利尽失。镇城四望黄沙,不产五谷,不通货贿,一切资粮,皆仰给腹里。又以边邑凋敝,多灾伤,西安、延、庆三府,悉改本色为折色。于是军用益窘,镇城将士恒有枵腹之忧。说者谓榆林地险而防严,将士敢勇,战不贯胄,敌每惮之,呼为骆驼城人马。然迫于寇门,粮道险远,彼若以重兵压境,更以奇兵驻鱼河之地,即粮道阻绝,不三月而镇城坐困矣。今黄河自陕城而上,至绥德近境,春初皆可舟行。若计沿河郡县,改征本色,水陆接运而上,榆林可以少苏。又添设仓场于延宁甘固适中之地,以户部官主之。每镇给与盐银十余万,令其籴买储蓄。一旦客兵应援,缓急不至无备。疆埸无事,储畜可以益广。又或谓葭州至府谷,逆流舟楫可通,宜建仓庾于濒河,征本色于近县,造舟转运,以济清水、木瓜、孤山等处。既以河流险峻,不果行。要皆非胜算矣。夫周命南仲城朔方,而?狁于襄。后世举关河要地,拱手畀敌,使横据其中,长驱突犯,形势日蹙,边害日剧,独何欤?万历中,宁夏游击金城者建造四艘,蓄健兵器械于其中,乘黄河泛涨时,自横城顺流而东,月余至老牛湾始还,颇有斩获。两岸敌骑聚观,矢石莫敢近,内外共奇其功。夫复套搜套,筹略之士有言之者,此亦出奇之一策欤。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读史方舆纪要 卷六十一 陕西十》摘要:镇。今为榆林镇,亦设榆林卫。 镇截河套之冲,固延绥之守。自镇以北,皆战国时云中、九原地也。《史记》: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北地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二十七年,西北略胡地,欲从云中、九原直南...
相关文章陕西省报业协会代表慰问儿童村儿童古筝的八大流派
两条亡命大逃亡的猪西安召开全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联谊会年会
《民国春秋》在线阅读(总目录)
《民国春秋》第四卷 第四十七章 无奈的“金刚计
《民国春秋》第四卷 第四十六章 经营“家天下”
《民国春秋》第四卷 第四十五章 大军进藏
《民国春秋》第四卷 第四十四章 残喘台湾
《民国春秋》第四卷 第四十三章 海南岛战役
《民国春秋》第四卷 第四十二章 山倒西南
《民国春秋》第四卷 第四十一章 开国大典
《民国春秋》第四卷 第四十章 进军华南
《民国春秋》第四卷 第三十九章 鏖战大西北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