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卷七十九 湖广五(11)

2016-05-04  |  

  汉南城县北三十里。地名东洋,有古堤,又有古城。宋初,筑宜城大堤。大明初,置华山郡及华山县治焉。沈约《志》:华山郡治大堤村,是也。齐因之。永元二年,萧衍起兵襄阳,华山太守康绚率郡兵赴衍。梁仍为华山郡,亦谓之大堤城。太清三年,张缵赴镇雍州,至大堤,岳阳王?不受代。西魏改县曰汉南,改郡曰宜城。后周废郡。隋仍曰汉南县,属襄州。唐初,王世充侨置华州于此。武德四年,州废,县仍属襄州。贞观八年,省入率道县。曾巩曰:宋武帝筑宜城之大堤为城,即今县治。似误。罗川城,在县西二十里,春秋时罗国地。杜预曰:罗在宜城县西山中。是也。《郡志》:在今县东北二十五里。似误。又襄城,在县南二十里,《志》以为古郾子城也。

  石梁山县西三十里。形如桥梁。又县东南五十里有赤山,土石皆赤,下有深潭,名钓鱼洞。《志》云:县西南二十里有牛心山,其南五里为鹞子山,有天坑。宋末,与蒙古战于牛心山,不利,士卒多坑于此。分水岭,在县南六十里与荆门州分界。又走马冈,在县东南六十里,俗传关羽练兵处。

  汉江县东四里。《水经注》:汉水自襄阳中庐又东南流,径黎丘故城西,又南与疏水合,又南过己阝县东北,又南经宜城东,夷水注之。后汉建武四年,田戎据夷陵,闻汉军围黎丘,乃将兵沿江溯沔上黎丘,谋降汉,不果。胡氏曰:自江下至沔口,又溯沔而上至黎丘也。《宋志》:淳熙八年,襄阳守臣郭杲修护城堤,以捍江流。又筑救生堤,为二闸,一通于江,一达于濠,当水涸时,导之入濠;水涨时,放之于江。自是水虽至堤,无湍悍泛滥之患。《郡志》:救生堤,在府西南五里。《水利考》:县一面据山,三面临沔,沔江故道绕县东四十里之天龙山、县东南四十里之凤凰山而下。去城二十余里有使风、龙潭二港,接江流灌城濠,未尝为患。明嘉靖四十五年,汉水溢,直冲迎水洲而下,改徙鸨潼河,新洪逼城五里许,又由使风、龙潭二港冲洗南北城楼,自此水涨径撼城堤。议者谓使风、龙潭二港口不塞,城堤终难保也。鸨潼河,《志》云:在县东五里。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