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文明:大足石刻

2016-09-02  | 大足 石刻 大足石刻 

  奇迹概览: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是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大足县历史悠久,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县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

  大足石刻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它集中国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寻幽探秘:

  大足石刻集中了中国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那么,什么是造像呢?

  造像又称为石造像,是指用石材雕刻的宗教偶像,可分为个体石造像和造像碑两种。造像出现的时间,大体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北朝(386-581)是石造像的鼎盛期,造像数量极多,题材以弥勒最常见。

  奇境珍藏:

  【北山石刻】

  北山,距大足县城龙岗镇北1.5千米,海拔545.5米。北山佛湾摩崖造像,开凿于892年到1162年,即始刻于唐末,至南宋结束。造像石刻长达500多米,岩高约7米,沿崖以大佛湾为中心造像,遍及其四周的观音坡、营盘坡、佛耳岩、北塔寺共五处。

  这里的造像题材有51种,佛教密宗的题材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造像264龛窟(悬在壁上的洞窟),共5000余尊,阴刻图1幅,经幢(刻有经文的多角形石柱)8座。造像细腻精美,技艺娴熟巧妙。北山石刻造像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中叶,即晚唐、五代、两宋时期,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与变化。

  【宝顶山石刻】

  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北15千米处,海拔527.83米。宝顶石刻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南宋僧人赵智凤(1159-1249)于1174年到1252年间,经过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

  宝顶山四周2.5千米内山岩上遍刻佛像,包括以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以大足大佛湾为主体,小佛湾次之,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巨型雕刻360余幅,以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二圣像、千手观音像等最为著名。

  【北山孔雀明王窟】

  孔雀明王窟是北山石刻中的第155号石窟,此窟为宋代本州匠师伏无俊、伏世能父子于1126年雕刻完成。

  窟中孔雀昂首挺立,嘴向右偏于肩,双腿挺立,腿间以乱石山形为造像基座。孔雀的羽尾向上张开,有如柱子样地撑接窟顶,在孔雀的背上负有莲花座台。孔雀明王服饰华丽,盘坐于孔雀背上。他身披荷叶形短披肩,胸饰缨洛,身长四臂四手,手上托经书、如意、下执扇、孔雀羽毛。

  窟中三壁为千佛,形体细小,排列整齐密集。这些密布的千佛,疏密上和主像形成对比,起到以小衬大烘托气氛的艺术效果。

  【宝顶卧佛】

  宝顶卧佛是宝顶大佛湾最大的一尊造像,也是大足石刻中最大的一尊造像。这尊佛像是横卧着的,全长31米。而且他的下半身隐入石岩之中,是一尊半身像。佛经里其实没有“卧佛”这种叫法,这尊佛像其实是“释迦涅盘圣迹图”。

  释迦头北脚南,背东面西,右侧而卧。两眼半开半闭,似睡非睡。在他面前从地里涌出18弟子,神态及动作各异,表现了弟子对逝者崇敬厚爱而依依眷恋之情。佛像的正中有一香案,上面摆着香花水果等各种供品。香案上香烟缭绕,上达“云端”,“云端”上还有9尊女像。

  典故传说:

  【数珠手观音石像的由来】

  大足石刻北山中,有一座数珠手观音石像,被称为是“媚态观音”。关于这一尊石刻,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宋代有位老石匠想在北山雕一尊数珠手观音神像,可他对自己的许多设计都不满意。一天傍晚,他收工后闷闷不乐地坐在小溪边洗脚,忽然身后传来一阵少女的笑声:“瞧您的裤角都湿了。”他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十三四岁的牧羊小姑娘。小姑娘见老石匠看她,不由的抿嘴含羞一笑。

  小姑娘的善良和她妩媚的样子,一下子激发了老石匠的灵感。他立刻赶回山上,连夜赶工,按照小姑娘的神态雕出了一尊颇具人情味的女神石像,这就是数珠手观音石像。

  知识百科:

  【大足石刻各个时代的风格】

  晚唐造像,指9世纪末期的造像。大足石刻中的晚唐造像主要集中在北山佛湾。它们在对称、均衡的惯常布局中,表现出细微的变化,并依据各个佛神的修行位,来确立造像的排列及比例尺度。这些作品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以线条为主导的审美观点。

  五代造像,指10世纪中叶的造像。大足石刻的五代造像也集中于北山,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的1\/3以上,是中国这一时期造像最多的地区,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造像题材有18种。其艺术特点是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纹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

  宋代造像,指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中叶的造像。大足石刻这时候的造像处于鼎盛时期,题材十分广泛,多达21种,尤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这一时期的作品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1142年到1146年间的转轮经藏窟,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亚洲文明:大足石刻》摘要:国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
相关文章书法专业术语之金石春游
文明小市民亚洲儿童艺术展拉开帷幕
快速成为打字高手
自己做相册视频歌曲 10分钟学会
电脑快捷键大全
电脑高手都在用的按钮
自己组装电脑
最牛的清理磁盘法
死机、空间缓慢打不开 教你用绝招
键盘字母快速记忆法
蝴蝶的种类
恐龙灭绝的历史痕迹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