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肝豆状核变性

2016-05-05  | 染色 变性 发病 

  小儿肝豆状核变性简介: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异常的疾病。其特点是铜沉积在肝、脑、肾、角膜等组织,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近年来,对本病的遗传特点、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基因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很大进展。现已证明,本病是完全可以治疗的。本病在我国各地均有报道,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DNA分析等方面都做了很有成果的工作。

  部位:腰部、胸部、头部

  科室:小儿科

  症状:角膜外缘有棕绿色色素环、强制性哭笑、脾肿大、角膜外缘有棕绿色色素环、强制性哭笑、脾肿大、腹部肿块、肝肿大、糖尿、咳嗽、食欲异常、吞咽困难、蛋白尿

  检查项目:尿铜蓝蛋白

  相关疾病:肝炎病毒相关风湿病、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小儿肾病综合征、新生儿肝炎、病毒性肝炎

  小儿肝豆状核变性原因:

  一、发病原因

  肝豆状核变性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异常病。致病基因定位于第13号染色体长臂远端。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缺陷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3q14.3,基因产物为P型铜转运ATP酶。基本的生化病变是铜排泄障碍,引起铜在体内各种组织中沉积。正常人自膳食中摄入的铜每天约为1~5mg,其中约40%由肠道吸收而进入血浆,很快即运送至肝脏,在肝内合成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再进入血液循环。正常时血浆铜约95%是以铜蓝蛋白的形式存在的,另有少量的铜与白蛋白呈疏松结合。铜蓝蛋白是一种伪-球蛋白,是肝脏铜转运的主要载体,是合成各种含铜酶的供铜者,细胞色素C氧化酶、过氧化物歧化酶、多巴胺尾羟化酶等都含有铜。正常小儿血浆中铜蓝蛋白的含量为200~400mg/L(20~40mg/dl),2 个月以下婴儿略低。体内的铜主要是经胆汁由大便排出,尿的排铜甚微。肝豆状核变性时,铜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小谤肝豆状核变性》摘要:及DNA分析等方面都做了很有成果的工作。 部位:腰部、胸部、头部 科室:小儿科 症状:角膜外缘有棕绿色色素环、强制性哭笑、脾肿大、角膜外缘有棕绿色色素环、强制性哭笑、脾肿大、腹部肿块、肝肿大、糖尿、咳嗽、食...
相关文章孩子常吃炸鸡或引起变性小儿肝豆状核变性的饮食宜忌
痉挛性截瘫有家族性维B12缺乏性脊髓后柱变性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的的发病原因与饮食注意
小儿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并发症
小儿纤维性骨营养不良综合征的病因与疗法
小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饮食常识
小儿叶酸缺乏病的预防方法与治疗
男童性早熟的饮食注意与西医治疗
小儿侏儒-视网膜萎缩-耳聋综合征解析
小儿早老症的预防与常规治疗
小儿散发性甲状腺肿的饮食注意与疗法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的典型症状与疗法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宝宝发育测评
宝宝营养知识
宝宝营养需求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