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时期考试制度

2016-09-29  | 八股 明时 选任 

  明代的考试制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学校考试制度和官吏选任的考试制度。

  学校考试制度主要是指官办学校从入学到结业期间所规定的各级考试;官吏选任的考试主要是指科举考试。这两种考试形式与结果虽然并不尽同,但是实际上都是为官吏尤其是文官选任服务的。

  在明代,无论是学校中的考试还是科举考试,都是由官方安排的考试。这种由官方统一安排的考试充斥了读书人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生活,乃至他们从接受文化教育的第一天起,便是在为以后无休止的考试而作准备。许多读书人的一生都葬送在这里面。因此多年来,人们对于明代的考试制度多持批评态度,认为中国科举制度至明代而走向没落,尤其是八股文出现后,更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这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却带有一定程度的片面性,人们倘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明代的考试制度,似乎也可以得出不尽相同甚至相反的结论。文官考试制度在明代得到了较为明显的发展,这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文化和政治上的进步,而且明代在这方面较前走向了进一步的成熟。八股文考试的规定,实际上正是考试规范化的表现,实行规范化考试,使考试标准本身减少了人为的主观因素,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这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是颇有借鉴意义的。

  显然,明朝人的问题并不完全在于他们所实行的考试制度本身,而更在于他们对考试本身的理解,考试本来是对于教育的总结,但却往往被人们当作了教育的目的,为考试而进行的教育,必然会限制人们的全面发展,使考试结果与人们的实际能力脱节。这种对于考试的理解,导致了后来发生的许多问题,使人们对于考试制度本身产生了怀疑,结果是事与愿违。

  明代的考试制度是中国传统考试制度发展的顶峰,也是传统考试制度的末世。

  岁试与科试

  在明代考试制度中,读书人首先遇到的是府、州、县儒学的入学考试。但由于这并不属于学校考试范围之内,所以各种政书中都没有详明的记述。《明史选举一》中只说:鈥溕比胙В跤裳舶从罚肌戳剿炯案菹毓佟U吃晔继刂锰嵫Ч伲ㄊ固岫窖д媳敝绷ゾ阌罚魇〔斡酶笔埂①菔隆b澯炙担衡準孔游慈胙д撸ㄎ街5贝蟊戎辏涫找欢烀簦〔⑼ㄕ撸掠胫钌惶迦氤。街涑∪迨俊V惺郊次偃耍恢惺饺院蛱嵫Ч偎晔裕细衲俗既胙Аb澱饫锼档乃晔裕阒柑嵫Ч俣杂谌逖焙屯胙Ы械某9婵际浴

  岁试也称岁考,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对于在学生员的考试,一是对于准备入学的童生的考试。《儒林外史》中曾经写到一位名叫周进的提学官在广州任上主持岁考的情形:鈥溦庵苎У棱︹Φ焦阒萆狭巳巍4稳眨邢愎遗啤O瓤剂肆匠∩薄5谌∈悄虾!⒎较赝b澱庵秩胙Э际裕灿蟹⒕怼⒐楹拧⒎饷牛际酝瓯虾螅灿蟹排啤⒃木怼⑴琶鹊龋Ω盟狄彩且淮握降目际浴6檬橹兴吹耐督虼佣昶鹩迹廖迨乃辏群罂脊硕啻巍

  岁考虽然是常规考试,但也有固定的制度,按照制度规定:鈥溙嵫Ч僭谌稳辏绞灾钌b澱饬酱慰际裕冉械谋闶撬昕肌R蛭巧痹谛Q捌诩涞某醮慰际裕蛘呤峭У目际裕圆⒉灰笙裾娇凭倏际阅茄娣叮话闱榭鱿拢嵫Ч俣际乔胍恍┪娜税镏木怼

  对于童生们来说,岁考是其进学的必要考试。如果想要取得功名的话,首先必须要取得生员的身份,也就是通称的秀才,所以童生们非常重视岁考。明初对于在校生员的考试相对比较频繁,地方守令按照规定应当每月一试,巡按御史、按察使一年一试。地方官员根据生员的考试情况分列三等簿。每次考试后都要按照考试结果对教官给以不同处理。洪武以后,这种严格要求在儒学中渐不再行,其后实行提学官制度,规定提学官在任期间三年两试,作为生员们的基本考试,但是为了保证在校生员数额,有时也会根据情况增加岁考的次数。如万历十一年(1583),由于张居正当政时裁抑生员数额太过,诏令增补,当年题准:

  各提学每岁考校一次入学,务要不失原额。间有他故,巡历不周,次年即行如数补足,虽系科举之年,亦宜照岁考例,总计三年之内,大府务足六十人,大州县务足四十五人。

  由此看来,朝廷对于提学官员的要求,主要是保证生员和参加科举的人数,其在任三年间的岁试关键不在次数而在于取录的人数。这样才能保证科举取士的基础。

  童生通过岁考进入儒学成为生员以后,并不意味着岁考的结束。在学的生员还必须再次通过岁考。这时候的童生虽然已经入学,但其所参加的岁考仍然是一种生员资格考试。明代的学校开办未久,便在原有的生员名额之外扩大收取了生员,称之为鈥溤龉闵扁潱浜笥钟锈湼窖扁潯S谑欠彩墙肴逖У纳保畛跬澄窖保缓笤倬晔院涂剖缘某杉ǖ莶刮奚派奔霸龉闵薄

  明代的岁考制度规定,诸生员通过考试后按照成绩分为六等:

  一等前列者,视廪膳生有缺,依次充补,其次补增广生。一二等皆给赏,三等如常,四等挞责,五等则廪、增递降一等,附生降为青衣,六等黜革。

  这种岁考是对于生员们学业的考察和督促。初入儒学的附生可以通过岁考成为廪膳或者增广生员,同时也有极少数受到挞黜。

  除去岁考外,生员们在学校期间还要进行科考,《明史选举一》中记:

  继取一二等为科举生员,俾应乡试,谓之科考。其充补廪、增给赏,悉如岁试。其等第仍分为六,而大抵多置三等。三等不得应乡试,挞黜者仅百一,亦可绝无也。

  科考的分等也有一定比例,与岁考所不同者,岁考是以廪膳、增广定额取补,而科考则是按照乡试取录举人数额比例,选取参加乡试的科举生员。大致中举人数占参加乡试的科举生员的三十分之一。

  科考是在校生员参加乡试的资格考试,因此,科考合格的生员人数多,能够中举的人数也就容易更多一些,同样,取录举人多,科考合格人数也就可以更多一些。所以《明史选举一》中说:鈥溇偃寺殴愣睿凭僦嗳赵觥<扒缶僬咭嬷冢滞诙ǘ钪饧尤。允帐啃摹7捕窖д呃嗳弧b

  随着明代吏治的颓坏,儒学考试制度也每况愈下。明朝人说:

  明初重督学之选,鈥︹ζ浜螅窖Ч偕郧幔淙握撸潜赜凶啃惺笛В崾啃娜缫焓薄8哒咝樘腹劣诱甙猜谎福抡咧量颐牛胪胁患伞S盅怖蚨昴艘恢粒敛还ぱ拢榔匪J砸蝗瘴亩梗桓垂匦心埽疾焖酪铡<凑缈嫉滦校喽腊缚は匮Ч偎ㄈ炔窘碧桓从邪钢省I跄说残欣涂啵栏咦赵拢链蟊龋牢⒅荨⑾乩嗫级鲜灾适肯巴缍随鹩诒记鳌

  又说:

  明初重学官之选,往往取耆儒宿学以充。鈥︹缶猛绫祝θ逯耙媲幔卑窬偃瞬恍季停鄙晟月酢⑷羝独跽吣烁市难伞R蛉〕湮唬胗诠奈瑁蹒⒚弈芪钌龋甲哂兴荆岣缓酪怨兜茫谠驴伎渭吧舷氯炔荆室躁撸桓次市心埽侨唧忌跻印

  明代学校考试的另一变化,是考试内容的变化。明代儒学生员的考试文字通谓之举业。包括有《四书》义一道,限制在二百字以上。经义一道,限制在三百字以上。文章只要求论述明析,不要求文字华丽。但是随着整个社会文风的变化,生员们的考试文字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万历十五年(1587)二月,礼部上奏言及举业文字中鈥満糜梅鹁啦剽澮皇拢胍遭溨炀矸刚卟未︹潯>荨睹魇选举一》引礼部言:

  唐文初尚靡丽而士趋浮薄,宋文初尚钩棘而人习险谲。国初举业有用六经语者,其后引《左传》、《国语》矣,又引《史记》、《汉书》矣。《史记》穷而用六子,六子穷而用百家,甚至佛经、道藏摘而用之,流弊安穷。弘治、正德、嘉靖初年,中式文字纯正典雅。宜选其尤者,刊布学宫,俾知趋向。

  当时选取了历朝中式文字一百一十篇,作为府、州、县儒学中生员们的考试范文。但结果却并无丝毫的作用。鈥準狈匠缟行缕妫岜∠让窬爻E,以士子所好为趋,不遵上指也。启、祯之间,文体益变,以出入经史百氏为高,而恣轶者亦多矣。虽数申诡异险僻之禁,势重难返,卒不能从。论者以明举业文字比唐人之诗,国初比之初唐,成、弘、正、嘉比盛唐,隆、万比中唐,启、祯比晚唐云。鈥澱饫锼淙唤驳闹饕窍缡晕淖郑癫抗僭泵窍匀蝗衔侍獬鲇谄绞痹谛?际缘囊螅虼瞬抛嗲胙≡穹段模加谘Ч晕V兴晔院涂剖缘淖荚颉

  礼部中所坚持的旧的考试标准,虽然由于晚明文风的变化而未能奏效,但是礼部所提出的这一问题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对于旧有考试制度的维护。尽管随着文风的变化,生员们考试时所作文章内容已经逐渐脱离了明初所规定的文字限制,然而这只是十分有限的变化,还不足以影响到明代学校考试制度的本身。

  乡试、会试、殿试

  与明代生员的在校考试相比,乡试、会试、殿试是更为重要的考试。人们一般习惯于将这三次考试称之为科举考试,而不大称生员在校时为取得乡试资格进行的科考为科举考试。

  《明史选举二》中说:

  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日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状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而士大夫又通以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云。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皆初九日为第一场,又三日为第二场,又三日为第三场。

  这是对于有明一代科举考试的最基本的概括叙述。

  早在朱元璋建国前一年的吴元年(1367),即已有设文武二科取士之令,但当时主要是鈥準褂兴救摆兔窦湫闶考爸怯轮耍允泵阊В箍僦辏涔本┦︹潯;怪皇切锌凭俚淖急福形凑娇啤:槲淙暾较纶椋际允奔洹⒛谌荨⑷÷急曜技胺段У茸鞒隽吮冉厦魅返墓娑ǎ⒋哟顺晌忻饕淮凭偃∈康幕 

  但在当时由于制度初行,尚未完备,且仅为是年科举而诏,与其后渐趋成熟的科举取士尚有一定差距。

  按照明朝人的记述,洪武三年,除去京畿的乡试外,各地也大都举行了乡试,所取录的举人全部到京授予了官职:鈥満槲渌哪晷梁ィ伎迫∈俊b︹Υ耸浪病2恢纫荒旮纭R悦骶鲋辆┦φ撸暇闱撞呶手托齑笕瘸錾碛胁睢b︹υ蚋缡悼斓谝豢啤b

  事实上,洪武三年各地乡试后,举人赴京听选,虽然也进行了策问,但是并不是正式的会试。正式的会试则始于洪武四年(1371),即明人所谓的辛亥开科。《明史选举志二》中说:鈥溍髂辏此哪辏┗崾裕≈幸话俣5矍字撇呶剩杂诜钐斓睿獠诘谝弧N缑磐庹殴一瓢瘢钐斓钚停脱缰惺槭 J诓谖癫吭蓖饫桑嘁源问诠儆胁睢b澩庇炙担衡準币蕴煜鲁醵ǎ罡餍惺×匀辏乙怨俣嗳痹保偃司忝饣崾裕熬┨ b澯纱丝芍笔被崾哉卟⒎乔跋缡缘木偃耍蛭偃嗣俏床渭踊崾裕憔咽诠倭恕6渭踊崾缘木偃耍蛳匀皇歉魇∷硌。乙膊⒎堑蹦晗缡缘闹惺骄偃恕U馐敲鞒醯渲莆炊ㄇ榭鱿碌奶乩C魅松虻路牵

  洪武四年辛亥,始开科取士。时自畿辅外加行中书省,凡十有一列,中式者一百二十名。而吾浙得三十一人,盖居四分之一,而会元俞友仁,复为浙西之仁和人。首藩首科,盛事如此。

  这取中的一百二十人经过廷试后,吴伯宗、郭翀、吴公达被取为一甲前三名,伯宗授员外郎,其余二甲以上授主事,三甲授县丞。

  从洪武三年至五年,连续三年乡试,其间四年又举行了会试,而且乡试与会试又各有不同的参加者,这对于战乱后重振读书风气,无疑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不过这次开科取士仅行三年便诏令停止了。洪武六年(1373),太祖谕中书省臣:

  有司所取多后生少年,观其文词,若可有为,及试用之,能以所学措诸行事者甚寡。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应朕,非朕责实求贤之意也。今各处科举宜暂停罢,别令有司察举贤才,必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

  这次暂停罢科举后,直到十五年(1382)复设,其间停罢达九年。

  鈥満槲涫迥臧嗽露〕笏罚纯凭伲谌辏睢b澣皇迥瓴⑽醇剖灾小J吣辏1384)始定科举之式,命礼部颁行于各省,此后遂有科举定制。是年乡试,诏令不拘额数,从实充贡。这一年,应天府中式举人多达二百二十九人,其中大部分是国子监生员。这很使太祖为之兴奋,他认为这是他兴办学校的成绩。这当然与国子监育才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多年来积压人才,也是十七年乡试兴盛的原因。随后便是十八年的会试和廷试,这次会试取录黄子澄、练子宁、花纶等人,但廷试后太祖因为做梦的缘故,改以丁显为状元,练子宁第二,花纶第三,黄子澄取为三甲。这便是著名的洪武乙丑科。这一科取录的进士中确实出了不少的名人。有明一代的科举制度,也从十七年以后开始确定了下来。

  成化二年(1466)丙戌科,定考试等官俱于当月初七日入院,也就是提前两天进入考场,以保证考试有事先较充分的准备,同时还可以防止考官徇私。考试官入院后,就要封锁内外门户。在外的提调、监视等官称外帘官,在内的主考、同考官称内帘官。内帘的同考官最初八名,其中三名翰林、五名教职。景泰五年(1454)改用翰林及部曹。从此后考官渐增,至正德六年(1511)增至十七人,分为《诗经》五房,《易经》、《书经》各四房,《春秋》、《礼记》各二房,共十七房。万历十一年(1583)癸未科,因《易经》卷多,乃减《书经》一房,增《易经》一房。十四年丙戌科《书经》卷多,增《书经》一房,而共为十八房。四十四年丙辰科,《诗经》、《易经》复各增一房,共为二十房,用翰林官十二人、六科官四人、六部官四人,共二十人充职,终明之世未再有变化。

  廷试又叫做殿试,是在会试取录以后对取录的士子们进行的重新排名的考试。

  洪武三年初行科举诏时便对殿试作了考试内容的规定:试时务策一道,要求在千字以上。按照规定,殿试须由皇帝亲自策问,一应考试官员各有其职。洪武三年公布的殿试时间定在会试同年的三月初三日,但次年正式举行会试后,却未按照这一规定的时间举行。《明会典殿试》中记道:鈥溗哪辏ǘ魅俅蔚凇6率湃眨钐斓畈呤怨笔浚瘴缑磐獬殴一瓢瘢钐斓钋仗停谥懊诜钐烀判欢鳌6沾脱缬谥惺槭。眨友и讼仁ィ惺筒死瘛b澓槲涑踅鼍傩辛苏庖淮位崾裕胶槲淞辏1373)应该再行会试的时候,却又诏令停止了。直到十七年(1384)重开科举,始于次年会试后再行廷试。其后廷试时间渐定于会试同年三月初一日。

  殿试的定制始于永乐二年(1404),《明会典殿试》记:

  永乐二年定,前期,礼部奏请读卷并执事等官。其读卷,以内阁官,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正官,詹事府、翰林院堂上官;提调以礼部尚书、侍郎;监试,以监察御史二员;受卷、弥封、掌卷,俱以翰林院,春坊、司经局,光禄寺,鸿肿寺,尚宝司,六科及制敕房官;巡绰以锦衣等卫官;印卷,以礼部仪制司官;供给,以光禄寺、礼部精膳司官。至日,上御奉天殿,亲赐策问。诸举人对策毕,诣东角门纳卷,出。受卷官以试卷送弥封官,弥封讫,送掌卷官,转送东阁读卷官处,详定高下。明日,读卷官俱诣文华殿读卷。御笔亲定三名次第。赐读卷官宴。宴毕,仍赐钞,退于东阁拆第二甲、三甲试卷,遂旋封送内阁填写黄榜。明日,读卷官俱诣华盖殿,内阁官拆上所定三卷。填榜讫,上御奉天殿传制。毕,张挂黄榜于长安左门外。顺天府官用伞盖仪从,送状元归第。明日,赐状元及进士宴于礼部,命大臣一员侍宴,读卷执事等官皆预。进士并各官皆簪花一枝。教坊司承应。宴毕,状元及进士赴鸿胪寺习仪,又明日,赐状元冠带朝服一袭。请进士宝钞,人五锭。后三日,状元率诸进士上表谢恩。明日,状元率诸进士诣国子监,谒先师庙,行释菜礼。礼毕,易冠服。礼部奏请命工部于国子监立石题名。

  永乐以后,基本上依照这一定制,未再有大的变化。

  中式的第二甲、第三甲进士中还有一种考选庶吉士的制度。所谓庶吉士,是一种尚未正式评级授官前的储备官员。太祖初时置有六科庶吉士。洪武十八年(1385)以后,改以进士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侍者称庶吉士,永乐二年(1404)正式定置翰林院庶吉士,鈥溠〗课难в诺燃吧剖檎呶潯4哟顺晌恢种贫龋遣⒎抢平孕小:胫沃写笱啃熹咴谔傅娇佳∈康闹贫仁痹档溃衡溩杂览侄暌岳矗蚣淇埔谎。蛄坡叛。蚴撇谎。蚝先仆。跷薅ㄏ蕖;蚰诟笞匝。蚶癫垦∷停蚧崂癫客。蛳弈晁辏蚓械胤剑虿捎蚓屯⑹跃碇胁槿。虮鸪鎏饪际裕辔薅ㄖ啤b︹η胱越褚院螅⑽ㄖ疲淮慰疲淮窝∮谩A钚陆柯计饺账髀邸⒉摺⑹⒏场⑿颉⒓堑任淖郑奘迤陨希手癫浚秃擦挚级I倌暧行伦魑迤嘈硗妒院擦衷骸T衿浯试逦睦砜扇≌撸春判腥 @癫恳院跃恚筛蟪汲鎏饪际杂诙螅跃碛胨吨南喑疲词赵ぱ C靠扑〔还耍垦∷舨还灞玻闯删捅赜凶憷嫡摺b澊哟撕擦衷菏康目佳〕晌V啤U庥Ω盟闶敲鞔罡呒侗鸬目际粤恕S胙≌叱莆菅。牒擦衷貉叭辏云犯咦噬畹暮擦旨罢彩扛僭币蝗俗ǹ纹涫拢平滔啊J咳暄С珊螅耪吡艉擦衷何嘈藁蚣焯郑握叱鑫轮谢蛘哂罚街⒐荨U庖恢贫纫恢毖叵撩髂

  鈥湴斯晌拟澣∈坑肽媳本

  《明史选举二》在谈到科举制度时曾说: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这里所说的八股文,便是明代科举考试的试卷文字。关于八股文取士的定制,过去人多据上文,而以为系太祖与刘基所定,即始于明初。但其实前文中只说鈥溩ㄈ∷淖邮榧扳︹ξ寰馐允库潱颂嬗肓趸ā:竺嫠阶魑闹ǎ梢允欠褐赣忻饕淮氖晕模幢厮堤媸奔匆园斯扇∈俊R蛭逍蕖睹魇贰肥保胄拗钊硕园斯扇∈克狄延胁煌捶ǎ槐囟涎云涫加谔嬗肓趸ā

  清初人胡鸣玉曾考订此事:

  今之八股,或谓始于王荆公,或谓始于明太祖,皆非也。案《宋史》,熙宁四年,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命中书撰大义式颁行。所谓大义,即今时文之祖,然初未定八股格,即明初百余年,亦未有八股之名,故今日所见先辈八股文,成化以前,若天顺、景泰、正统、宣德、洪熙、永乐、建文、洪武百年中,无一篇传也。

  这应该算是一个颇为有力的明证。鸣玉,字廷佩,号吟鸥,青浦人,乾隆中荐举博学鸿词,对考订文字等颇见功力,他既能断言明成化前未见八股文字,必然看到过不少当年的经义试卷。明清之际顾炎武,也曾谈到八股始于成化间的情况: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股者,对偶之名也。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演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会试鈥溊痔煺弑L煜骡潱钠鸾蚕忍崛洌唇怖痔焖墓桑屑浣铀木洌唇脖L煜滤墓桑词账木洌僮鞔蠼帷:胫尉拍昊崾遭溤鹉延诰街р潱钠鸾蚕忍崛洌唇苍鹉延诰墓桑屑浣庸洌唇参街墓桑词斩洌僮鞔蠼帷C克墓芍校徽环矗恍橐皇担磺骋簧睢F淞缴攘⒏瘢蛎可戎懈饔兴墓桑浯蔚谥ǎ喔慈缰9式袢讼啻街斯伞

  又说:

  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本之唐人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然后提出夫子为何而发此言,谓之原起。至万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掳所见,或数千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益密,恐有藉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

  这里不仅谈到了八股文,而且谈到了八股文对于文风的负面影响。于是后来人们一般都批评八股文,认为八股文不仅束缚人们的思想,而且导致了文风日下。清人阮葵生《茶余客话》更将明代科举试文作了前后对比,他认为,明初科举,诏令举子经义不超过三百字,亦不得浮词异说。篇末大节,可以各抒己见,陈论国家时事。试文具有相当的实际能力的考验。而后因功令加严,忌讳日深,便不再许言本朝之事,至百余年后,即至成化年间,试文渐为冗长,凡千百余言,庸陋支离,无恶不备,并据杨慎所言:鈥溒铺馕街砹罚Υ捎靡玻挥治璧デ构恚辉径弦玻挥职舜缛置弊樱薏豢商滓玻黄鹩锸傺晕傩峭罚ざ榭找病b

  这段话十分形象地勾画出了明代八股文之弊,但这同时也给人们提出了一个颇为费解的问题,八股文作为明代士子考试的试文究竟应当如何评价。如明清两代学者们所言,明初本是不用八股的,至成化末始行,然而恰恰是并未以八股文取士的成化以前,却也正是文化的禁锢时期。明代的文化自从洪武鈥溛淖种鲡澮院螅谧ㄖ瓶刂浦拢鱿至宋奶臣拍木置妗S览忠院螅奶呈⑿ 鈥溙ǜ筇邂潱凼翁剑韫λ痰露挚斩次尬锏奈姆绯晌笔钡闹髁鳌3苫院螅缁岱缙槐洌姆缫菜嬷鱿至吮浠H纭睹魇贰分兴担壅叱R悦鞔僖滴淖直忍迫酥醣瘸跆疲伞⒑搿⒄⒓伪仁⑻疲 ⑼虮戎刑疲簟㈧醣韧硖啤U庵直饶馐欠袂〉惫们也宦郏渌从吵龅拿鞔凭偈晕姆缙浠募父鼋锥卧蚱奈宄6庥胗忻饕淮幕⒄贡浠那榭鲆彩瞧南喾系摹R簿褪撬担苫院蟀斯晌娜∈康慕峁⑽从跋斓降笔蔽幕姆⒄埂6以俚胶罄矗凭偈晕囊捕冀徊匠缟行缕妫溠岜∠让窬爻E,以士子所好为趋,不遵上指也鈥潯0斯晌囊廊唬僖滴淖直暇贡浠耍錾缁岬奈姆缫脖暇贡浠恕=脑说牟徽窆榫逃诎斯晌模蠢匆参幢鼐湍敲辞〉薄

  如果我们能够从八股文的出现重新考虑一下对它的评价的话,应该说,它的主要作用还是使科举考试更加规范化。也就是说,八股文是一种格式化的答卷形式。在传统文化考试的情况下,考官需要一种格式化的答卷,这使他们能够有相对固定的评卷参照,以八股取士实际便是由此而形成的。

  事实上有明一代的考生中,尽管有些人将八股文作为生平文章的写作方式,然而更多的人是将其作为入仕的敲门砖的。弘、正间的著名才子唐寅起初便是鈥湶皇轮钌碘澋模笠宰T拭鞯墓嫒埃溎吮栈тに赈潱俸胫问荒辏1498)乡试第一名。座主梁储奇其文,还朝示学士程敏政,敏政亦奇之。虽称是一篇奇文,但必定是按照八股的格式去作的。如果不是后来被牵到江阴徐经科场案中的话,唐寅必定还能够考中进士,那当然也是要作八股文的。能够作八股文字,并没有影响唐寅在诗文与绘画上的发展,他显然是将八股文作为入仕的敲门砖了。

  考试规范化是考试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进步。在中国传统科举考试中,基本上是采取了作文考试的形式,以八股文为考试规定,就要求应试人必须去作政论文字,而不能随意去作任何其他形式的文字,如像诗词歌赋等等。而一般来说,政论文字对于考生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考察较之其他文章形式要更加有利,由此而论,八股文虽然有其束缚人们思想的一个方面,但其仅仅作为试卷的要求则是有其道理的。清人赵翼在考察八股文字时,曾经谈到八股文的破题,他说:鈥溄癜斯善鸲湓黄铺猓黄铺獠皇加诎斯梢病b澠湎滤僦罾司逦淖趾褪矢韪掣髦治奶澹加衅铺獾男醋鞣绞剑衡溣址妒窆场冻ばト吹衅铩罚铺庠疲衡樦贫跃玻剖げ徽b櫵尉拔钠铺庠疲衡樤侣呷说鞘ァb櫴墙愿持铺庖病J嘤衅铺狻b︹β姹鐾酢读橐隆肥ㄆ铺忖橉樟胗袅帕肉櫴撬沃仕鳎陆员鐾踝鳌4擞质铺庖病b澠铺庵皇且恢治恼赂袷降囊螅辛送囊螅拍苡邢喽越咏谋曜肌

  对于荐举来说,科举是一个进步:就科举考试自身来说,八股文考试比其以前的经义考试又是一个进步。

  随着明代社会与文化发展变化,到明朝末年,在取士标准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崇祯)七年甲戌,如贡举礼部侍郎林釬言,举人颜茂猷文兼五经,作二十三义。帝念其该洽,许送内帘。茂猷中副榜,特赐进士,以其名另一行,刻于试录第一名之前。五经中式者,自此接迹矣。

  崇祯十年(1637)有揭重熙,十六年(1643)又有谭贞良、冯元飙,均以五经中式。这也许意味着科试形式上将要发生一些变革。但是历史却没有给予明朝人以这个机会,一年以后,明朝便在李自成农民军的打击下灭亡了。

  明代将中国传统考试制度推向成熟的另一个标志是会试的分卷制度。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发生了鈥溎媳卑疋澥录獬晌鞔心暇碛氡本碇值目迹饣共皇欠志碇贫龋皇翘嫖忧慷钥剖钥刂频氖侄巍C鞔嬲敌蟹志碇贫仁加诤槲踉辏1425),仁宗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之六,北人十之四。到宣德、正统间,又分为南、北、中三卷,南卷占百分之五十五,北卷占百分之三十五,中卷占百分之十。景泰二年(1451)辛未科曾一度废止分卷,但立即引起廷臣们的争论,到五年(1454)甲戌科,便又恢复了分卷取录的制度。

  南卷: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

  北卷:顺天诸府,山东,山西,河南,陕西。

  中卷: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凤阳、庐州二府,滁、徐、和三州。

  其后因为当国权臣南人北人不同,又发生各为其地方之利而增减分卷比例之事。如成化二十二年(1486)丙午科,因大学士万安与礼部尚书周洪谟均为四川人,乃藉布政使潘稹之请,南、北各减二名,以给中卷。正德三年(1508)戊辰科,给事中赵铎按照当权太监刘瑾旨意请增河南、陕西、山东、山西乡试名额,于是增陕西乡试额为百名,河南九十五名,山东、山西俱九十名,以刘瑾陕西人也。又以会试南、北、中卷为不均,于是再增中卷的四川额十名,并入南卷,其余中卷均并入北卷,南、北各取一百五十名。但是这些人为的变化,都没有能够改变分卷制度,有明一代始终采取了分卷取录的考试制度。

  分卷制是针对全国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状况而制定的,对于全国文化的发展与协调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实行单纯文化考试取用官员的情况下,分卷制起到了补充文化考试局限性的作用。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明时期考试制度》摘要:向没落,尤其是八股文出现后,更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这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却带有一定程度的片面性,人们倘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明代的考试制度,似乎也可以得出不尽相同甚至相反的结论。文官考试制度在明代得到...
相关文章小学健康教育第十册期考试卷幼儿园财产管理制度
幼儿园消防安全制度浅谈幼儿园管理改革的实践
近代从金融垄断发展到国家产业垄断
近代官僚资本的形成及发展
近代官僚资本的缘起及最初形态
近代外国对华投资的性质和作用
近代外国在华投资的国别、地区及投向结构
近代中国外国投资的发展概况
近代外国对华投资
近代改革土地制度的种种主张与斗争
近代农村土地的经营问题
近代农村的租佃关系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