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黏多糖贮积症早期有哪些症状

2011-07-21  | 多糖 皮下 组织 

  黏多糖是一种复合大分子,主要由糖醛酸和己糖胺构成,分布在结缔组织的基质内,为软骨、角膜、血管壁和皮下组织的重要成分。因此黏多糖代谢异常累及全身器官,黏多糖贮积症发病后,软骨肌膜、肌腱、血管、心脏瓣膜肌肉、脑膜、网状内皮组织及皮下组织等胶原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均肿胀,其内充以黏多糖颗粒肝、脾、肾、淋巴结和某些内分泌器官的实质细胞内,亦有类似物质沉积。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之神经节细胞亦肿胀,但充盈的物质主要为神经苷脂,而黏多糖含量很少或不含有黏多糖。

  患者一般出生时正常,随年龄增大,临床症状逐渐明显,由于各型病情轻重不一,又有各自的临床特征,在诊断中需鉴别。其共同特征是:

  A)在出生1年左右出现生长落后。除Ⅳ型和Ⅵ型外,患者都伴有智能落后。

  B)身材矮小和特殊面容,表情淡漠,头大、面部丑陋,眼裂小,眼距宽,鼻梁低平,鼻孔大,唇厚,前额和双颧突出,毛发多而发际低,颈短,大部分有角膜混浊。关节进行性畸变,胸廓畸形,脊柱后凸或侧凸,膝外翻、爪形手。

  C)早期出现肝、脾肿大,耳聋,心脏增大等。

  D)由于黏多糖在血管壁的沉积,可突发冠状动脉闭塞或心肌梗死。

  黏多糖病是常染色体遗传病。由于组织细胞内溶酶体酶(如1-艾杜糖苷酸酶、硫酸脂酶、N-乙酰-D-氨基葡糖苷酶、伪-N-乙酰转移酶尾-半乳糖苷酶等)缺陷造成黏多糖降解不全,并在溶酶体内堆聚,尿不完全代谢产物排出增加导致软骨、结缔组织、心脏、中枢神经等功能障碍。由于缺陷酶的不同,引起细胞内贮存的黏多糖粘脂质也不均一,目前对引起黏多糖病的酶缺陷都已鉴定,共分为6型。

  1.黏多糖病Ⅰ型:包括ⅠS和ⅠH两型。本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伪-L-艾杜糖醛酸苷酶基因已被鉴定,位于染色体4p16.3,有14个外显子,并在其中发现了不少基因突变。临床表型与基因型分析发现,伪-L-艾杜糖醛酸苷酶基因突变导致酶活性严重缺乏者称为黏多糖病Ⅰ-H型,如在编码区70,或 402出现终止密码。基因突变导致酶活性中度或轻度下降者,在临床上分类为黏多糖病Ⅰ-S型。

  黏多糖病Ⅰ-H型(Hurler综合征) 是较严重的一种类型,常在10岁左右死亡,病因为缺乏伪-L-艾杜糖醛酸苷酶,导致硫酸皮肤素和硫酸肝素在体内积聚,全身脏器如角膜、软骨、骨骼、皮肤、心肌内膜、血管结缔组织等均受累。临床有智能低下,面容丑陋(巨头宽大鼻缘、饱满的颊、厚唇、大舌头、粗毛及多毛症、驼背、关节活动受限、爪样手等),肝脾肿大,骨骼病变,心血管病变,角膜混浊和耳聋。末梢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可见到异染的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深染颗粒,有时呈空泡状,尿排出大量酸性黏多糖(>100mg/d,正常为3~25mg/d)。正常人尿中黏多糖排出量为每天5~15mg,其中硫酸皮肤素和硫酸乙酰肝素各约占10%,硫酸角质素仅占少量(0.1mg/kg)。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小谤黏多糖贮积症早期有哪些症状》摘要:管壁和皮下组织的重要成分。因此黏多糖代谢异常累及全身器官,黏多糖贮积症发病后,软骨肌膜、肌腱、血管、心脏瓣膜肌肉、脑膜、网状内皮组织及皮下组织等胶原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均肿胀,其内充以黏多糖颗粒肝、脾、肾...
相关文章概括讲早期教育有哪些内容?小儿感冒要注意哪些问题
小儿患感冒后有什么症状小儿出现鸡胸可能会是什么病
幼儿常见的三种外科疾病 家长要预防
胎儿大脑部分长在头盖骨外 出生后奇迹生存
畸形性吞咽困难的发病原因与治疗
小儿脊柱裂发病机制与西医治疗方法
小儿家族性低血磷性佝偻病发病解析与治疗
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饮食禁忌
小儿发育性髋脱位的典型症状与疗法
先天性骨与关节畸形的西医疗法
肢骨纹状肥大的发病原因及常规疗法
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典型症状与治疗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宝宝发育测评
宝宝营养知识
宝宝营养需求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