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卷一百三十 乐考三(4)

2016-05-03  |  

  仁宗庙室酌献奏《大仁之曲》;英宗庙室酌献奏《大英之曲》。

  神宗元丰三年,诏刘几、范镇、杨杰详定大乐。

  初,杰言大乐之失:一曰歌不永言,声不依永,律不和声。盖金声春容,失之则重;石声温润,失之则轻;土声函胡,失之则下;竹声清越,失之则高;丝声纤微,失之则细;革声隆大,失之则洪;匏声丛聚,失之则长;木声无馀,失之则短。惟人禀中和之气,而有中和之声,八音、律吕皆以人声为度。言虽永,不可以逾其声。今歌者或咏一言而滥及数律,或章句已阕而乐音未终,所谓歌不永言也。请节其烦声,以一声歌一言。且诗言人志,咏以为歌。五声随歌,是谓依永;律吕协奏,是谓和声。先儒以为依人音而制乐,託乐器以写音。乐本效人,非效乐者也。今祭祀乐章并随月律,声不依永,以咏依声;律不和咏,以声和律,非古制也。二曰八音不谐,钟磬缺四清声。虞乐九成,以箫为主;商乐和平,以磬为依;周乐合奏,以金为首。钟、磬、箫者,众乐之所宗,则天子之乐用八;钟、磬、箫,众乐本,乃倍之为十六。且十二者,律之本声;而四者,应声也。本声重大为君父,应声轻清为臣子,故其四声曰清声,或曰子声也。李照议乐,始不用四清声,是有本而无应也,八音何从而谐哉?今巢笙、和笙,其管十九,以十二管发律吕之本声,以七管为应声。用之已久,而声至和,则编钟、磬、箫宜用四子声以谐八音。三曰金石夺伦。乐奏一声,诸器皆以其声应,既不可以不及,又不可以有馀。今琴、瑟、埙、篪、笛、笙、阮、筝、筑奏一声,则鎛钟、特磬、编钟、编磬击三声,声烦而掩众器,遂至夺伦,则鎛钟、特磬、编钟、编磬节奏与众器同,宜勿连击。帝乃下镇、几参定。镇作律尺等,欲图上之。而几之议律主於人声,不以尺度求合。其乐大抵即李照之旧而加四清声,遂奏乐成。第加恩赉,而镇谢曰:"此刘几乐也,臣何预焉!"镇又言:"八音无匏、土二音,笙、竽以木斗攒竹而以匏裹之,是无匏音也;埙器以木为之,是无土音也。八音不具,以为备乐,安可得哉!"不报。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