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卷一百四十五 乐考十八(2)

2016-05-03  |  

  鞶舞 汉曲,至晋加以杯,谓之《世宁舞》也。张衡《舞赋》云:"历七鞶而踪蹑。"王粲《七释》云:"七鞶陈於广庭。" 颜延之云:"递间开於鞶扇。"鲍昭云:"七鞶起长袖。"皆以七鞶为舞也。干宝云:"晋武帝太康中,天下为《晋世宁舞》,矜手以接鞶反覆之。"(至危之象,言晋代之士苟贪饮食,智不及远。)至宋,改为《宋世宁》,齐改为《齐代昌舞》,唐谓之《鞶舞》,隶清乐部中。

  白紵舞 按舞辞有巾袍之言。紵本吴地所出,疑是吴舞也。晋《俳歌》又云:"皎皎白绪,节节为双。"吴音呼绪为紵,疑白紵即白绪也。

  铎舞 汉曲也。晋《鞞舞歌》亦五篇,及《铎舞歌》一篇,《幡舞歌》一篇,《鼓舞伎》六曲,并陈於元会。其舞故常二八,桓元即真,太乐遣众伎,尚书殿中郎裴明子启增八佾,相承不复革。宋明帝自改舞曲,歌词犹存,舞并阙。其《鞞梁》,谓之《鞞扇舞》也。《幡舞》、《扇舞》。後并亡。

  宋武帝绍晋衰乱之後,改《正德舞》为《前舞》,《大豫舞》为《後舞》。文帝元嘉中,令奚纵参议宗庙舞事,会军兴而寝。至孝武,有司奏:"宋承晋氏,未有称号;《前舞》、《後舞》,有乖古制。"於是《前舞》为《凯容之舞》,《後舞》为《宣烈之舞》。既而建平王宏又议以《凯容》为《韶舞》,《宣烈》为《武舞》,故以《正德》为《宣化之舞》,《大豫》为《兴和之舞》。郊庙初献,奏《凯容》、《宣烈之舞》,终献,奏《永安之乐》。何承天《三代乐序》称《正德》、《大豫舞》,盖出三代容乐,其声节有古之遗音焉。然不知二舞乃出《宣舞》、《宣文》、《魏大武》三舞也。《宣舞》,魏《韶舞》也。《宣文》,魏《武始舞》也。魏改《巴渝》为《昭舞》,《五行》为《大武》,《凯容舞》执籲秉翟,则魏《武始舞》也。《宣烈舞》有牟弩、有干戚。牟弩,汉《巴渝舞》也,干戚,周舞也。由是言之,何承天之论,未为知乐者也。明帝又自改《鞞舞曲》歌辞。大明中,以《鞞》、《拂》杂舞合之钟石,施之殿庭顺帝昇明中,王僧虔以为乖於雅体,何其知言邪。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