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通义 卷五 内篇五(6)

2016-05-06  |  

  夫村书俗学,既无良材;则比次之业,难於凭藉者一矣。所徵故实,多非本文,而好易字句,漓其本质,以致学者宁习原书,怠窥新录;则比次之业,难於凭藉者二矣。比类相从,本非著作,而汇收故籍,不著所出何书,一似己所独得,使人无从徵信;则比次之业,难於凭藉者三矣。传闻异辞,记载别出,不能兼收并录,以待作者之决择,而私作聪明,自定去取;则比次之业,难於凭藉者四矣。图绘之学,不入史裁,金石之文,但徵目录,后人考核,徵信无从;则比次之业,难於凭藉者五矣。专门之书,已成钜编,不为采录,大凡预防亡逸而听其孤行,渐致湮没;则比次之业,难於凭藉者六矣。拘牵类例,取足成书,不於法律之外,多方购备,以俟作者之辨裁,一目之罗,得鸟无日;则比次之业,难於凭藉者七矣。凡此多端,并是古人未及周详,而后学尤所未悉。句有忐於三月聚粮,则讲习何可不豫?而一世之士,不知度德量力,咸嚣嚣以作者自命,不肯为是筌蹄嚆矢之功程,刘歆所谓"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者也。术业如何得当?而著作之道,何由得正乎?

  答问

  或问:前人之文辞,可改窜为己作欤?答曰:何为而不可也。古者以文为公器,前人之辞如已尽,后人述而不必作也。赋诗断章,不啻若自其口出也。重在所以为文辞,而不重文辞也。苟得其意之所以然,不必有所改窜,而前人文辞与己无异也。无其意而求合於文辞,则虽字句毫无所犯,而阴仿前人之所云,君子鄙之曰窃矣。或曰:陈琳为曹洪报魏太子,讳言陈琳为辞。丁敬礼求曹子建润色其文,则曰后世谁知定吾文者。唐韩氏云:"惟古於文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窃。"古人必欲文辞自己擅也,岂曰重其意而已哉?答曰:文人之文,与著述之文,不可同日语也。著述必有立於文辞之先者,假文辞以达之而已。譬如庙堂行礼,必用锦绅玉佩,彼行礼者,不问绅佩之所成。著述之文是也。锦工玉工,未尝习礼,惟藉制锦攻玉以称功,而冒他工所成为己制,则人皆以为窃矣。文人之文是也。故以文人之见解,而议著述之文辞,如以锦工玉工,议庙堂之礼典也。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