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天文学

2016-09-28  | 天文 天文学 学家 

  隋唐时期出现的大一统,有利于中国天文学继续发展。人才与资料集中于朝廷,国家财力雄厚,天文学家们能够利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天文新发现,推动历法的进步。他们还利用占有的大量资料,系统编纂出古代天文资料精粹汇编,写出许多新的天文学著作。另一方面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有助于天文学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出功能空前完善的新的大型天文仪器,推动了天文观测的发展。柳宗元的《天对》和刘禹锡的《天论》则在宇宙本原、宇宙生成和宇宙演化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宇宙论和自然观。隋唐时期天文学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东方天文学体系,展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走向成熟的风貌。

  隋代的历法

  杨坚在夺取北周政权的时候,鈥溣苑子谔煜骡潱谖圃旄某淮呗邸⑿锓飨蟮娜耸恐校幸晃宦灾ǖ牡朗空疟觥K寤食⒁院螅畛跹赜帽敝艿摹洞笙罄贰N阈鲁睦恼涡枰疟鱿咨狭硕院纬刑臁对卫仿约有薷亩傻摹犊世罚诳仕哪辏584)颁行天下。但是曾担任过北齐历官的刘孝孙,以及名重一时的经学家和天文学家刘焯等都不赞成使用《开皇历》。他们清楚地看出《开皇历》的缺陷,如该历糟粕较多、术意不清、推算不准,特别是并未吸取《元嘉历》的优点,制历者不懂岁差,也不知道定朔,而这些问题早已分别为南朝的祖冲之和何承天所解决,因此,其历术明显地落后于当时天文历法的发展水平。张宾倚仗皇帝的宠信,不但不接受批评,反而攻击二刘鈥湻腔偬炖室庥毓肘潱溚喾鲋ぃ舐沂比蒜潱⒔侵鸪鼍┏恰U疟鏊篮螅跣⑺锎抛约罕嗟囊徊坷ㄔ俅紊暇┠鼻蟾睦墒怯质艿接胝疟鲆坏车奶妨盍蹶偷难怪疲罅跣⑺锼淙唤胨咎旒啵粹溊勰瓴坏鳎⑺薰厶ㄢ潱薹ǔ鐾贰:罄葱⑺锉榉龉酌八郎献啵谑且鹚逦牡鄣淖⒁猓⒚司挡獗冉虾笤倬龆ㄊ欠窀睦?适哪辏594),经实测证明,刘孝孙的历法和参与实测的另一部张胄玄的历法,都比《开皇历》优越,孝孙提出先斩阻碍改历的刘晖,再议改历,但杨坚不肯,也不采用他的历法。不久后,刘孝孙去世。开皇十七年颁用了张胄玄的新历。

  曾经看过孝孙历术的刘焯,对张胄玄的历法提出许多批评,指出其术文不少是抄袭刘孝孙的,历法也比较粗疏。他于开皇二十年(600)编成一部新的历法《皇极历》,希望能得到颁用。但张胄玄与太史令袁充编造了所谓鈥溔粘ぶ疴澋募偬煜螅畹没实鄢栊牛蹯痰貌坏街С郑诖笠邓哪辏608)抱憾而终。大业六年,张胄玄修改了自己历法中的许多数据,颁布于世,为隋唐时期天文学 用破章法,在410 年中设置151个闰月,定岁差为83年冬至点西行一度,考虑了太阳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和月球视差对交食的影响,其行星会合周期的数值也十分精确,例如所定金星的数值是583.922日,与今采用值相同,并将原定冬至点起虚五度改为起虚七度,使《大业历》成为隋代一部比较好的历法。

  事实上,没有得到颁行的刘焯的《皇极历》,是隋代出现的最好的一部历法。刘焯(544 鈥610)字士元,信都昌亭(今河北冀县)人,是隋初著名学者和杰出的天文学家,著有论述历家同异的《稽极》10卷,《历书》10卷和《五经述议》等。他所创制的《皇极历》将张子信发现的太阳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引入历法,并提出不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的数学方法,解决了采用定气法的计算问题。《皇极历》计算定朔的方法也是我国古代最早同时考虑日、月视运动不均匀性的定朔法。《皇极历》采用的天文数据也相当精确,如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454日,朔望月长度29.530596日,采用破章法,在676年中设置249个闰月。又如定岁差率约76.5年相差一度,与今采用值接近。行星会合周期也很准确,如水星采用值115.878日与今值相同。由于皇极历成就突出,《隋书》打破只收颁行过的历法的框框,破例将该历收入《隋书》的《律历志》中。

  中国星官体系的完善

  三国两晋时期,陈卓建立起一个有283 个星官、1464颗星的星官体系,是一个既能区分甘、石、巫三家星,又按二十八宿划分的中国星座体系。此后南朝的宋、梁、陈等,都曾制造过按陈卓星官体系标示的浑天象;北朝孙僧化、庾季才等也有星象著述。隋文帝平陈以后将南朝的浑仪、浑天象及天文图籍都集中于长安,北周的庾季才、陈国的周坟等天文学家也入隋为官,他们又奉杨坚之命,参照各家星官,绘成星图。周坟与袁充等人还在太史局教授太史观生,学习星象知识。隋末唐初,又有李播写成《天文大象赋》,用诗赋描述全天星官。当时星官体系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过分强调三家星的区分,使星空划分成为二元体系,而到了唐代已不像前代那样重视三家星的划分;另一个问题是在拱极区与黄道星空之间,还有两个区域比较空白,命名的星不够多,显得整个星空分布不够均匀。

  开元年间王希明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他的著名作品《丹元子步天歌》既是认星歌诀,也是一个星空划分的新体系。《步天歌》一改既分三家星又分二十八宿的二元划分法,只按二十八宿划分星空,有时还用黑色表示甘氏星,黄色表示巫咸氏星,不加颜色说明的就是石氏星,从而醒目明了,但减弱了对三家星的强调。他又明确划分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并充实了围在三垣内的恒星的命名,使《步天歌》成为开创三垣二十八宿新体系的代表作。三垣二十八宿分区法将全部星空划分成三十一个天区,是一种星官分布比较均匀、可分区认星的完整的星官体系。这一体系一直沿用到近代。《步天歌》七言有韵,介绍星官名称、星数和位置等,简明通俗,便于记忆,是后来天文学家初学天文时的必读之书,古人称誉它鈥溇渲杏型迹韵录螅蛟蓟蚍幔抻辔奘р潯@绻赜诹薜母杈魑衡湴诵乔反顾屏先呛盼疲硌绱筢T五星守。鈥澖薜男鞘⑼庑巍⒅芪枪俚拿萍靶鞘妓档梅浅G宄

  星官体系的完善带来了星象知识的进一步普及。流传至今的唐代二十八宿铜镜,是星象知识在用具装饰中的应用,并赋予其一种神秘的色彩。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唐代星图抄本,是当时人们重视星象知识的证明。敦煌星图,一说绘于八世纪初,一说绘于十世纪中。图上有1350多颗星,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且星数最多的一份星图,现藏于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除这些绘制有所依据的星图外,唐代还有许多表意性星图,如贞观四年(630)的李寿墓以及懿德太子、永泰公主、章怀太子等墓,都有墓室天象图,图中绘有日月、银河及星象。甚至在远距长安的新疆吐鲁番,也有唐墓星图,但与长安的那几幅星图比较,少了表意性,多了装饰性,并且二十八宿图案经过艺术化处理。五代时期留存的吴越国墓室星图,更优越于上述星图,其二十八宿连同辅官附座有180多颗星,且星象相对位置比较符合实际天象。

  天文仪器的复杂化和功能综合化

  隋唐时期天文仪器有许多新的创造。如隋文帝时耿询根据张衡制作过水运浑象的记载,重新制成一台不用人力的水运浑象,他还发明了马上刻漏,以作在行进中计时之用,世称其妙。他与宇文恺合作仿照北魏道士李兰的作品制作了称水漏器,这种称漏后来在唐代曾风行一时。

  贞观年间天文学家李淳风制造出一台浑天黄道仪,这是一台很复杂的浑仪。这台仪器有三重环组,即六合仪、三辰仪和四游仪,李淳风的创造主要为其中的三辰仪。为了更好地测算太阳和月亮的运动,仪器上安装了黄道环与白道环。而增加两个圆环,就要解决仪器上的黄道与天空黄道在观测时刻的平行问题,要解决岁差改变黄道与赤道的交点问题,还要解决黄道与白道的相对位置和黄白交点移动的问题等等,所以这是一台大大复杂化了的仪器。浑天黄道仪于贞观七年(633)制成并为世所称赞,后将该仪置放在皇宫内的凝晖阁。

  开元十一年(723),一行为改历实测天象,与梁令瓒研制了新的天文仪器,叫做黄道游仪。顾名思义,这是一台黄道环能在赤道环内游动的仪器。其基本原理与李淳风的浑天黄道仪相同,不同的是,赤道环上每隔一度有一孔,用以固定黄道环,使黄道环能模仿古人所理解的岁差现象,不断沿赤道退行。一行用黄道游仪作了许多观测工作,为修订大衍历、推算交食等提供了大量准确的数据。通过这台仪器对二十八宿天体位置测量的结果,还发现了恒星位置与古代测量值不相同。这种现象反映了岁差对测定天体位置的影响。

  一行还和梁令瓒合作制造了一台水运浑天俯视图。据《旧唐书天文志》所载,它的主体是一个缀有星象、赤道和刻度的铜球,铜球有轴可以转动,球外设置两个圆环,是为黄道与白道,环上分别有太阳与月球,日月可与铜球同时运行。该仪装在木柜中,并以木柜为地平,仪器半在地下,其运转以水为动力鈥溩⑺ぢ郑钇渥宰蝗找灰梗熳恢茆潯U馓ㄒ瞧鞒硌萏煜笸饣鼓鼙ㄊ保仄街狭⒂卸救耍靠套远鞴模砍阶远仓樱佣拐馓ㄒ瞧鞒晌哂兄颖砗捅硌莞ㄊ笨痰男窍蠹叭赵挛恢霉δ艿亩喙δ茏酆咸煳囊瞧鳌K嘶胩旄┦油颊瓜至耸⑻剖逼谔煳囊瞧鞯姆缑灿胩氐悖彼嗡账獭⒑日窃诖嘶∩霞右愿慕痛葱拢粗瞥鼍偈牢琶乃艘窍筇ā

  一行的大地测量创举

  古籍《周礼》说:在地中测影鈥溔罩林埃哂形宕玮潱吨荀隆方⒒游溔沼扒Ю锊钜淮玮潯K宕蹯叹突骋伞吨荀隆返乃捣ㄎ淳挡猓灰欢ǹ煽浚芟M檬挡饨峁右约煅椤K担衡湶沃惴ǎ匚豢伞4绮钋Ю铮参薜渌怠C魑舛希虏豢梢馈b澦岢龅募煅榘旆ㄊ牵衡溔『幽媳逼降刂闪渴倮铮媳笔拐笫币月降匾陨嫫练郑斩扔扳︹Τ跋允ィ蟪b澘上脑竿茨苁迪帧

  唐开元九年(721),一行受命制定新历,他考虑到由于全国各地昼夜的长短不同,看到同一交食的食分也不相同,这些具体数据都需要经过实测才能确定,日影是否千里差一寸,也是需要检验的。于是,他组织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其最南方的测点选在林邑(今越南中部),最北方的测点选在铁勒(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其间再设多个测量点,在各测量点上测量北极出地高度和二分二至时正午八尺表的日影长度。在这次测量中,由一行领导、南宫说等人主持的、在河南四个测量点的测量结果最为重要。这四个点分别是白马(今河南滑县,地理纬度35掳3鈥玻⒖R牵ǹ馕鞅保乩砦扯34掳8鈥玻⒎龉担ㄎ扯34掳3鈥玻┖蜕喜蹋ㄎ扯33掳8鈥 ),它们差不多在一条经度线上,测量的北极高度差实际上就是这四个地点的地理纬度差。由于丈量了四个地点之间的距离,得到南北相距526里270步,北极高度相差1.5度,同一时刻日影相差2.1寸,这一实测结果否定了《周髀》鈥溔沼扒Ю锊钜淮玮澋乃捣ǎ保捎谡庖凰捣ㄒ郧霸て谧魑扑闾斓卦督吞焯宕笮〉幕臼荩虼耍碌牟饬拷峁导噬弦卜穸斯ド萏赣钪娲笮〉母髦旨扑悖佣灾泄糯煳难Х⒄棺鞒隽酥卮蠊毕住

  一行还从实测中得出了南北两地鈥湸舐嗜傥迨焕锇耸剑钜欢肉澋慕崧邸4酉执饬垦У睦砺劭矗导噬弦丫饬砍龅厍蜃游缦咭欢鹊幕〕ぁS傻笔钡氖莼凰愠上衷诘募屏康ノ唬芍恍胁獬龅氖凳亲游缦1掳 的长度为123.7千米,虽然这比今测值110.6千米有较大误差,但作为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上第一次用科学方法对地球子午线的实测,是重大的创举。一行所取得的测量结果,本可作为地球是球形的证明,但他没有深究这一测量对地球形状认识的意义,可以说他走到了通过实测证明大地是球形的重大发现的边缘,却未能迈出这重要的一步。

  唐代的历法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至唐代走向成熟,其主要标志是历法进一步规范,历术进步,发现历法与实际天象出现较大误差后能及时编造新历,并出现了许多很有特色的历法。

  李渊建唐之初,沿用隋《大业历》。武德二年(619)又颁用傅仁均的《戊寅元历》,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民用历中采用定朔法的历法。该历关于日行盈缩、月行迟疾等计算方法,与大业历大致相同。但采用定朔法可能会出现连大月或连小月的特殊现象,如贞观十九年(645)出现了四个连大月,因而《戊寅元历》受到攻击,不得已又改用平朔,失去了其历法的特征。唐高宗麟德二年(665)起,颁用李淳风编造的《麟德历》。《麟德历》是一部著名的历法,有不少创新,在中国历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历再次采用定朔并独创了一种进朔法,即根据朔日小余数据的具体情况,将朔日上退一日或下推一日,使相应大月变成小月或小月变成大月,从而解决了出现连续四个大月或三个小月的违反日常习惯的问题。《麟德历》还采用鈥溩芊ㄢ1340作为各天文数据的统一分母,立法巧捷,为后世历家所遵用。《麟德历》的又一创举是正式废除沿袭已久的章蔀纪元之法,不用闰周而直接以无中气之月置闰。由于该历是以《皇极历》为基础而编制的,在推算五星运动时考虑到日月五星的不均匀运动,并吸取了《皇极历》的先进计算方法,且所得数据更为精确。《麟德历》的主要缺点是没有在历法中考虑岁差。这部历法虽然是比较好的历法,但毕竟存在误差。《麟德历》用到开元九年(721)已显疏漏,于是唐玄宗诏令一行编撰新历,于开元十五年编成《大衍历》。这年十月,一行随玄宗巡幸途中病逝。开元十七年(729),《大衍历》正式颁行全国。

  《大衍历》分鈥溊殁澓外溊踱澚酱蟛糠郑槁凼霰嗬脑恚踉蛴窒阜治街兴肥酢⒎⒘彩酢⒉饺挣鹗酢⒉皆吕胧酢⒉焦炻┦酢⒉浇换崾鹾筒轿逍鞘醯龋庑┦撬得骷扑闳赵挛逍俏恢谩⒃硕⑹笨毯腿赵陆皇车姆椒āN巳〉弥评氖荩恍凶橹舜蠊婺5奶煳牟饬浚兄屏诵碌奶煳囊瞧鳎饬苛硕怂蘧嘈羌靶矶嗪阈堑奈恢茫匀赵挛逍墙辛舜罅康男碌墓鄄猓佣埂洞笱芾酚辛松詈竦墓鄄饣 Mü鄄猓恍蟹⑾郑衡溔漳现粒招凶罴保倍ニ穑链悍旨爸校蟪佟V帘比罩粒湫凶钍妫ヒ嬷灾燎锓郑旨爸校笠婕扁潱簿褪撬刀潦比招凶罴保闹潦比招凶罨骸U馐嵌蕴糁苣晔釉硕冉险返娜鲜叮恼肆蹯桃源悍智耙蝗杖招凶罴保笠蝗兆钍妫磺锓智耙蝗兆钍妫笠蝗兆罴钡拇砦笏捣ā!洞笱芾返闹匾删突褂性诩扑闾粼硕贝从枚ㄆǎ⒚鞑坏燃渚喽尾钅诓宸ǖ氖Х椒ǎ靡约扑闾舻奈恢玫取S搿痘始废啾龋洞笱芾吩诩扑闳帐车氖焙颍坏悸橇瞬煌乩砦扯榷匀帐车挠跋欤箍悸橇思窘诘挠跋欤铝潦硬疃匀帐车挠跋斓龋⑻岢雠斜鹑帐晨髌鸱轿唤堑姆椒ā!洞笱芾芬参樟恕恩氲吕返氖Ъ记桑隋唐时期天文学 隋唐时期天文学 以后各制历家所效仿。

  公元762年,因《大衍历》未报代宗宝应元年六月望的月食,改颁郭献之编修的《五纪历》。建中四年(783),又以《正元历》替代了《五纪历》。821年起颁行徐昂编撰的《宣明历》。《宣明历》有一些新发现和新成就,如在日食计算中引出时差、气差和刻差三差,所用近点月与交点月的数值与今采用值相同,是一部较好的历法。唐代最后使用的一部历法是边冈编撰的《崇玄历》,昭宗景福二年(893)颁行。

  古代天文文献的收集和整理

  唐《开元占经》是唐代收集整理古代天文文献资料的一大成就,主编为瞿昙悉达,其祖父原是天竺(今印度)婆罗门僧人,于隋代携全家来中国定居。其父瞿昙罗曾向唐太宗献上《经纬历》,武周圣历元年(698)又献上自编新历《光宅历》。瞿昙悉达供职太史监,担任过太史令。约在开元二年(714)奉旨领导编纂《开元占经》,约历时十年完成了这部有120卷之多的巨著。《开元占经》前两卷辑录了古代天文学家的宇宙理论,从第3卷到第90卷辑录的是对各种天象的占法,第91卷到第102卷辑录了气象占,第103卷为《麟德历经》,104卷为《九执历》,105卷为先秦至开元期间29种历法的基本数据,106至110卷记星图中的星位,最后10卷是杂占。

  《开元占经》所集古代天文星占著作不下七八十种,明代程明善曾称赞此书的收录鈥溈晌轿抟胖橐逾潯C娑院棋乃夭模檬榈谋嗉鞘殖晒Φ摹K捎玫姆椒ㄊ窍缺嗄柯几僖凑斩蕴斓氐娜鲜叮赵挛逍呛投怂藜坝胫喙氐恼加铮钦祭砺刍。ǚ忠昂托枪伲技焯寮跋喙氐恼加铮ǎ诱嫉鹊乃承颍骷矣泄氐穆凼瞿扇胂嘤Φ恼陆冢拐獠渴槌晌低潮嗉奶煳男钦甲柿暇饣惚唷!犊季分苯咏诼荚模淳嗾吒男矗蚨4媪舜罅吭甲柿希靡源溃渲行矶嗾涔笞柿鲜墙黾诖耸榈模馐钦獠渴榈囊幌钪匾毕住!犊季分兴窃氐闹泄糯煜蠹锹迹阈枪鄄饧锹迹省⑹⑽兹倚潜淼男敲托鞘叭死ǖ闹饕煳氖荩恩氲吕啡磕谌荩毒胖蠢罚煳难Ъ叶杂钪娼峁购吞焯逶硕穆凼鲆约案髦治呈榈龋捕加兄匾难芯考壑怠

  另外一部著名的作品是李淳风的《乙巳占》。与《开元占经》相同的是,两者都对大量古代天文星占材料进行了整理,不同的是,《乙巳占》是一部编著而成的作品,是作者综合各家之说并参以经传子史及发挥己见写成的书。全书共10卷,介绍了甘德、唐昧、梓慎、裨灶、箕子、张衡、陈卓、刘表、郗萌、庾季才、袁充、郭璞等近30位星占家的观点,主要内容是分类载述日月五星占、列宿占、彗孛流陨占和气象占等,此外还有候风法,以及适应唐代郡县划分的分野理论,天象记录,天文仪器结构等内容。

  经李淳风整理编撰而成的《晋书天文志》、《隋书天文志》,也是整理前代天文史料的典范,其所作的概括和总结,内容全面,体系完整,反映了作者鈥溦陶子谌死恚楸溆跆煳拟澋墓鄣恪

  中外天文学交流

  无论是从天文历法、天文星占看,还是从天象观测、天文仪器看,隋唐时期都表现出它的成熟,中国古代天文学以历法与星占服务于皇帝的体系得到进一步强化,历法的研究和编历技巧也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同时,隋唐时期与域外的天文学交流也得到加强,在中外天文学交流方面的成就是很突出的。

  前面提到的来自印度定居中国的瞿昙悉达,其一家有四代人在唐代从事过天文工作:其父瞿昙罗曾任太史令,其子瞿昙譔曾任司天监,其孙瞿昙晏曾任司天台冬官正。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瞿昙家族自身的文化素质高,既掌握印度天文历法,又通晓中国的天文学,世代相传,影响至深;另一方面反映出当时重视的是人才,不因其来自异域而受到岐视。

  瞿昙悉达不仅主持过天文仪器的修复,编纂过《开元占经》,而且他还于开元六年(718)奉旨译成《九执历》。鈥溇胖粹澗褪氢溇抨租潯!缎绿剖历志》说:鈥湣毒胖蠢氛撸鲇谖饔颉b澱獠肯扔凇洞笱芾吠瓿傻睦ㄆ淙暮罄词杖搿犊季返谝四卷,此外还有《九执历》立成算法2卷,收入张说、陈玄景根据一行的《大衍历草》编成的书中作为附录。《唐会要》卷四二记载说:鈥滀┦迥辏727)一行定草,诏说成之。因编以勒成一部:经章十卷,长历五卷,历议十卷,立成算法天竺《九执历》二卷,古今历书二十四卷,略例奏章一卷,凡五十二卷。鈥濚年枷ご镒约阂菜担衡湣毒胖蠢贩ǎ筇焖欤逋ㄏ扇顺邢按阝潱得魉鲎杂《龋谴泳ㄓ《壤ǖ娜四抢镅袄吹摹>菅芯浚毒胖蠢肥歉菁覆坑《壤ū嘁攵傻囊徊坷āU缢诎从镏兴担衡溄裣鞒比撸鞣ㄒ奕跃晒幔┳盒戮甘鏊闶酰咚闳缱筲潱佣《裙糯ń舷低车卮胫泄!毒胖蠢芬擞《忍煳难е械囊恍┫冉哪谌荩缰芴360度和60进位的圆弧度量方法,黄平象限等概念,以及太阳远地点位置、黄白交点运动周期等比汉历精确的数据。其中七曜值日次法,如该历所载:鈥溣种没眨云叱啵佑笤旅弥哧字比沾危淦哧字庇檬路ǎ鹁弑菊尖潱彩且郧昂豪挥械摹5笔敝泄奶煳难Ъ也⑽唇毒胖蠢分械南冉谌菅У绞郑〉胶豪欣础U獠坷ㄖ皇氢溣搿洞笱芾废嗷ゲ畏钼潱魑沃ご笱芾囊恢址椒ā

  另一部含有七曜内容的历法是《符天历》。《新五代史司天考》载:鈥溙平ㄖ惺保跽卟苁?始变古法,以显庆五年为上元,雨水为岁首,号《符天历》。世谓之小历,只行于民间。重绩乃用以为法,遂施于朝廷。赐号调元历。鈥澒ト嗣且话闳衔苁?《符天历》包含的内容并没有超出传统历法的框架,只是废除上元积年,简化历法计算,故为民间历所取用。后来得到颁行的马重绩的《调元历》,实际上用的也是《符天历》术。但是日本学者从保存在日本的于1765年编撰的《天文秘书》卷六四中,发现了《符天历经日躔差立成》的抄本。经研究,《符天历》各年历书中,每月都载有九曜的运行方位。九曜就是日月五星这七曜再加上罗、计都(罗、计都是印度天文学家推想的两个看不见的天体,实际上指的是黄道与白道的开交点和降交点)。这些内容表明《符天历》确实鈥湵咎祗美ㄢ潱佣谝欢ǔ潭壬戏从吵鲇《忍煳难Ф灾泄煳难挠跋臁

  唐代中国同朝鲜、日本的天文学交流也十分频繁。当时的新罗、日本曾派遣很多留学生来学习中国文化,其中包括天文历法,中国的天文历法成就和书籍大量传入朝鲜和日本。如朝鲜刻于672年的一幅石刻星图,其绘制方法就是中国的盖图法。据记载,传入日本的天文学著作,就有四百六十一卷。唐代的《麟德历》、《大衍历》、《宣明历》等都在日本行用过。因此,中国天文学对朝鲜、日本天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气象知识的进步

  隋唐时期,对气象气候不论在实际观测还是在理论方面都有所进步。关于气象气候的观测资料在《隋书》、《旧唐书》和《新唐书》的《五行志》中有记载。此外,在农书和方志中也有不少涉及雨、雪、雹、霜、雾、气温异常、大风、干旱等天气现象的记录。

  这一时期对气象规律的认识尤其是在观风和观雨等方面都有所进展。如李淳风对风就很有研究,在《乙巳占》中有专论风的候风法、占风远近法、推风声五音法等。其中候风法专门介绍了相风旗、羽葆和木乌等测风仪器。在另一部著作《观象玩占》中,按子、癸、丑、离、寅、甲、卯、乙、辰、巽、巳、丙、午、丁、未、艮、申、庚、酉、辛、戌、乾、亥、壬将风向定为24 个,其中子、午、卯、酉分别表示北、南、东、西四个方向。他在该书卷四八中还写道:鈥湻卜绶ⅲ醭俸蠹舱撸淅丛叮怀跫焙蠡赫撸淅唇6妒铮醢倮铮≈Χ倮铮湟度倮铮坌≈λ陌倮铮鄞笾ξ灏倮铮缮白呤Ю铮未蟾Ю铩7裁跻陨希园倮锓缫病b潯兑宜日肌肪硎墩挤缭督ā芬灿欣嗨频募窃亍U庖患窃囟苑缌Υ笮『托纬煞绲姆段ё髁松蜗蟮拿枋觥U馐导噬弦彩且恢钟檬髂径鞅曜祭磁卸戏缌Φ姆椒āU庵址椒ㄓ胧攀兰统跤⒐似迅L岢龅姆缌Ψ旨斗ɡ嗨疲绕迅T缫磺б话俣嗄辍

  邵谔的《望气经》,对于各种云的区别,如颜色和形状的差异等有相当仔细的观察和记述。关于雨的预兆,《开元占经》卷九八中有:鈥満缥U见,雨即晴,旱即雨。鈥濃溇糜旰缂辞纾煤滴U见即雨也。鈥澨拼谱臃⒌摹断嘤晔椤房伤凳且徊抗赜诮涤甑钠笱ёㄖ8檬橹饕谌萦校海1)观云,从云的形状、颜色、所处地理位置、云行速度等来预报下雨的时间及雨量大小,如鈥溓宄吭迫绾L握撸词狈缬晷艘测潰佟#2)候气,如鈥準尤粘觯祝杖耄嗾撸宰呤缮扳潯#3)看虹,如鈥溚碛卸虾缯迹胍褂杏甏锶罩锈潯#4)看雾,如鈥溔帐汲觯戏接形碚撸娇逃赈潯8檬榛褂泄赜诜缬暝破绕笳嫉哪谌莺鸵恍┯胁慰技壑档呐┭琛!端帝匪盏摹断嘤晔椤纺谌莶欢啵鲇惺酢T蟮掳四辏1304)刊本方回序的《相雨书》则有二十多条。从方回的序言可知,《相雨书》共有十篇、一百六十九条。现存者已非原书面貌。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隋唐时期天文学》摘要:宇宙本原、宇宙生成和宇宙演化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宇宙论和自然观。隋唐时期天文学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东方天文学体系,展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走向成熟的风貌。 隋代的历法 杨坚在夺取北周政权...
相关文章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哥 白 尼
皮小鲁与陕玉白28、数星星的孩子(第一课时)教案
近代从金融垄断发展到国家产业垄断
近代官僚资本的形成及发展
近代官僚资本的缘起及最初形态
近代外国对华投资的性质和作用
近代外国在华投资的国别、地区及投向结构
近代中国外国投资的发展概况
近代外国对华投资
近代改革土地制度的种种主张与斗争
近代农村土地的经营问题
近代农村的租佃关系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