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时期近百年来中国学者研究明史的情况

2016-09-29  | 明史 大动 中国 

  明史研究的兴盛

  明朝,自洪武元年(1368)建国,迄崇祯十七年(1644)灭亡,中经十六帝、十七朝,历时二百七十六年,跨越四个世纪。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多年,明代约占七分之一。而且上承秦汉唐宋元,下启有清一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这时正值世界范围发生伟大变革的时代。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中国也开始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明朝这段历史,在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辉煌灿烂的篇章,在世界历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

  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岁月,到了明代,这种落后的封建社会制度已经面临解体,但可惜新的进步因素仍十分脆弱。因此,既有原先历史留下的深深烙印,又有自己创造的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君主专制主义皇权的高度发展与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权力结构、阶级结构、经济结构的一系列新变化。这些也是研究明史时必须注意的关键问题。

  当然,也是明代历史最迷人的魅力。

  明代,还是一个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时代。

  明太祖一举废除丞相制和中书省的大动作;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次人数最多的移民垦荒运动。永乐帝,第一次在中国创立内阁制度;迁都北京以及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

  标志大明帝国由强变弱的鈥溚聊局溻潯

  由税粮鈥溦凵澏⒌闹泄糯滴锏刈庀蚪醣业刈獾墓桑欢系厍氏认破鸬呐┐寰媒峁沟睦沸员涓铮唤瞎ど桃凳姓虻男似穑烩準忻裨硕澋姆⑸约敖裘伤汲钡某鱿郑慌分尴执蒲Ъ际醮胫泄椭形魑幕涣鳌

  旷日持久的鈥湽局潯⑩溈笏笆怪潯⑩溚蚶笳麾潯⑩湺值痴潯⒘啥秸脞溔免澕优伞⒚鞴溔糕潯⒅泄糯飞献詈笠淮喂婺W畲蟮呐┟裾秸

  明太祖的雄才大略,明成祖的开拓进取,明武宗的风流韵事,明世宗的崇信道教,明神宗数十年不视朝,明光宗在位一月而死,明熹宗好弄斧锯,明思宗吊死煤山。

  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等,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所处的领先地位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

  如此等等,无不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从近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说,明代又是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转折阶段。在这之前,中国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力强盛,雄踞亚洲,威震世界,远近咸服。直到明代初年,中华帝国仍是声威远播,万国来朝。而到了明代正德年间,形势却急转直下,葡萄牙殖民主义者首先公然入侵广东,继之进占澳门,为列强侵略中国开了先例。使中国在国际交往中,从此由主动变为被动。

  明朝历史画卷中所呈现出来的这些丰富内容、生动场面和深刻变化,历来深深地吸引着中国学者的注意力,使明史研究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史研究中最有成就的学科之一。同时,也引起了外国学者的浓厚兴趣,使明史研究越出国界,成为当今国际汉学研究中的热门课题。

  现将近百年来中国学者研究明史的情况,概述于下: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辑的《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一书统计,从1900年到1978年共计出版明史研究著作七百余种、论文等万余篇。1978年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明史研究事业更加繁荣,论著更多,成绩更为显著。研究的领域,遍及明代的户口制度、土地制度、农业、水利、交通、手工业、商业、城市、赋役制度、金融货币、政权结构、阶级结构、军事、法律、农民战争、民族关系、宗教问题、社会风俗、历史地理、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学术思想、文学艺术、历史人物、海外华侨、对外政策等等。从研究的发展过程看,可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分为两个历史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在此以前,为明史研究的启动时期。在此以后,为明史研究的发展时期。后这一时期,又可以七十年代末期为界,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1949年前的明史研究

  从现有的资料看,在二十世纪国人研究明史的第一篇文章,是毋暇撰写的《明苏州知府姚善》,刊于《清议报》1901 年3月20日。《清议报》,是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维新派在日本创办的刊物,由梁启超等人主编。姚善(1360鈥1402)字克一,安陆人,举人出身。洪武三十年为苏州知府,为政持大体,不为苛细,又好礼贤下士。燕王朱棣起兵南下,姚善秘密联络江南松、镇、常、嘉诸府练兵抵抗。建文帝失败,姚善为燕王所俘,不屈而死。当时,《清议报》发表这篇文章的用意,显然是为了唤起国人研究明朝历史的兴趣,并鼓舞斗争勇气。自此之后,明史研究遂蔚为风气,成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严格说,中国学者对明史的研究,在明代已经开始。卷帙浩繁的《明实录》、《明会典》、《明经世文编》,以及明代所修的地方志书、明人文集、野史、笔记等等,都是明朝人研究明朝历史的结晶。明朝败亡以后,明史研究不仅没有中断,而且日益发展,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谈迁的《国榷》、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查继佐的《罪惟录》、傅维鳞的《明书》、陈鹤的《明纪》等,各有千秋,倾注了明末清初学人潜心研究明史的滴滴心血。而清修《明史》的行世,则可以说是清朝政府试图总结明代兴亡经验教训的集大成之作。对明清两代学者这种辛勤的笔耕,理应予充分肯定。如果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没有如此规模宏大的资料基础建设,后人研究明史不知要碰到多少困难。然而,在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由于时代局限,阶级偏见,他们仅仅是做了一些史料整理与编纂,并没有对明朝历史发展规律进行研究。无论是指导思想、研究方法,还是史学理论体系,都还存在着严重问题,有时甚至有意无意地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从而增加了后人研究明史的难度。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至四十年代末期为止,伴随着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逐渐变化,明史研究才慢慢摆脱封建传统研究模式的束缚,向着以近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为指导的方向转化,逐步揭示了明朝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在辛亥革命前夜,明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评介明代志士仁人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精神,提倡民族意识。在史料整理方面,也主要以明末遗民的活动事迹为重点对象。辛亥革命以后至本世纪二十年代末,明史研究的重点课题开始转移。这时一些学者开始留意明代的政治与经济,把较多的精力用于研究明代的城市生活、党社运动、学术思想和对外政策。但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明史研究尚处于一种茫然状态,研究课题有所深入,而思想倾向、理论方向,仍没有跳出封建史家和资产阶级史家的研究路数及其所构筑的理论框架。

  由三十年代开始,至四十年代末为止,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中国思想界发生了重大变化,明史研究也从此得以注入了新的积极因素。

  第一,在研究课题方面接触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体系,造就了一批明史专门家,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论著。例如,孟森先生、吴晗先生关于明代政权结构与阶级关系变动的研究;梁方仲先生关于明代赋役制度的研究;朱东润先生关于大学士张居正与万历初年改革的研究(《张居正大传》,开明书店1945年版);谢国桢先生关于明清之际党社运动的研究(《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容肇祖先生关于明代思想史的研究(《明代思想史》,上海开明书店1941年版);李文治先生关于晚明民变的研究(《晚明民变》,中华书局1948年版);傅衣凌先生关于区域经济史的研究,等等,均各具特色。在当时,已广为学界所崇。这些老一辈史学家治学勤奋,知识渊博,学风端正。他们的著作史料翔实、分析深刻、观点独到,在今日仍为广大读者爱不释手。如,谢国桢先生的力作《晚明史籍考》(北平图书馆,1932年印行),上起万历,下止南明,其搜罗之广泛,考校之精详,向来为人们所叹服。自其面世以来,一直为治明史者所必读。多次重印,成为市场上的畅销书。

  第二,在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两种思想的激烈撞击中,一些史学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去探讨、解释明朝历史上的某些重大课题。1936 年,吕振羽先生首先提出了明代已有鈥溩时局饕逍怨こ∈止ひ涤籽库澋闹匾鄱希迨甏沟拟溨泄时局饕迕妊课侍忖澋拇筇致郏隽擞呗圩急负退枷胱急浮1944年3月,郭沫若先生发表的史学名文《甲申三百年祭》,第一次用马列主义的观点,评价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功绩,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民战争史的研究开了先河。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筚路蓝缕,开创之功永不可没。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巨大付出,对我国明史研究逐渐走上正确轨道,兴旺发展,意义不可低估。

  另外,这一时期在史料整理方面也有不少成绩。继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辑、商务印书馆承印的《明清史料》甲、乙、丙三编(甲编1930、1931年;乙、丙编1936年)出版之后,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明实录》,又于1940年影印行世。《明实录》为明朝政府官修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明代历史最重要、最基本的第一手资料。虽然这部传抄本存在不少问题,但有了它就便于同其他本子互相校勘、去伪存真、补缺求全。这两种大型史料的出版,为人们研究明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新中国建立后的明史研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大事件。从此以后,神州大地面貌一新。明史研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走上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正确道路。

  学术研究的特殊规律,在于它不能忽视前人的研究成果,保持科学研究的连续性。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明史研究,是在前一时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此不必否认。然而,这一时期明史研究,无论是研究队伍发展之迅速、指导思想之明确,还是研究广度深度和总体水平提高诸方面,都是前一个时期所无法比拟的。量的变化增加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思想理论上质的飞跃,即运用马列主义观察、研究明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明史研究划时代的转变,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明史研究最主要的收获。

  从五十年代初期开始至六十年代中期为止,广大明史研究者,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历史形势,站在新的起点,运用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从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入手,对明朝从建立到败灭的全过程及其内在原因,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对明史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如: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萌芽、农民战争、对外关系诸问题,展开了比较深入的专题讨论(详见鈥湽赜诩父鲎ㄌ獾难芯壳榭鲡潱U庵痔致郏缘愦妫俳苏雒魇费芯砍鱿稚畈⒄沟男戮置妗

  在有明一代史研究方面,有李洵的《明清史》(人民出版社1956 年版)和李光璧的《明朝史略》(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明清史》一书,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版的第一部明朝通史专著。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基本脉络清楚。此书以阶级斗争为主线,固然有所欠缺,但不宜苛求,因为它是当时理论的主流。况且又具有拓荒性质,在普及明史知识,推动明史研究不断深入方面,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从横的方面看,在不少领域中有较大的开拓和发展。例如:

  一、在社会经济史研究方面

  经济是基础。明代经济史是明史研究的重大课题,向来为治明史者格外重视。举凡大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体到户口、土地、农业、手工业(包括盐业、矿业等)、商业诸部门的发展情况,以及经营管理方式、产品分配、赋役制度与变革、城镇、货币、对外贸易,都有人问津。而用力最勤的是农业、手工业和赋役。

  农业,研究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研讨明初的移民垦荒、军屯、商屯、兴修水利交通,及其在维护皇权中的历史作用;二是探析明代中后期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商业性农业的兴起,及由此而引发的农村经济结构的历史性变革,并进而阐明这种变革对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轨的巨大推动作用。文章很多,而深浅不齐。吴晗《明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载《历史研究》1955年第3期),从农业生产的恢复、棉花的广为种植、工商业的发展三方面,论列了明初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表现与原因,并与元代作了比较。认为它是元末农民起义推动的结果。

  对于手工业,多数人都把视线投向江南苏、松、嘉、湖诸府的棉纺织业和丝绸业的发展沿革、生产规模、经营性质、原料来源、产品营销、经济效益,及其对当地农业、商业、城镇兴起、社会风气变化的影响。另一个重点,是研究明代手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在海外贸易中的地位。一般认为,明代官营手工业的衰落,私营手工业的迅速崛起,都是发生于嘉靖、万历年间。

  人户和土地是皇权的物质基础。根据人户和土地征派的赋役是为官府经济。明代赋役名目繁多,而且多变,情况复杂,研究难度大。五六十年代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视野比较开阔,选题颇为广泛,有通论一代赋役制度的发生与演化,有专论某一阶段赋役的变迁,有综述一代户口制度和田土制度,有分论田赋、盐法、茶、马各个门类,有概述全国各地赋役状况,有具体透视某一区域赋役编派。从时间与内容看,多数偏重于明初赋役制度的建立、中叶以后的赋役改革、明末赋役制度的败坏。对于明初,更多的是研究鈥湼骋刍撇徕澯脞溣懔弁疾徕潱幻髂氐闶瞧饰鲡溔免潱赦谩⒔蒜谩⒘封茫┘优刹谋尘凹捌湮:ΑT谡饬椒矫婵捶ū冉弦恢隆7制缃洗蟮氖枪赜诟骋鄹母镂侍狻5笔备母锏暮诵奈侍馐怯删浮⒕锟迹詈蠊榻嵛溡惶醣掴澐ā6杂阝溡惶醣掴澐ǎ铀掌穑嗣蔷突儆伟耄兰鄄灰唬贾瘴茨苋〉霉彩丁#ㄕ飧鑫侍猓诤竺婕右韵晗附樯埽

  反映这方面研究成果的论文颇多,著作有: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7 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教研室《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三联书店1960年版)、《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明代江南市镇经济试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秦佩珩《明代社会经济史述论丛初稿》(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陈诗启《明代官手工业的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张维华《明代海外贸易简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6年版);王毓铨《明代的军屯》(中华书局1965年版);以及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中华书局1961年版)等,都较好地体现出这一阶段明代经济史研究的总体水平。

  二、在历史人物评价方面

  明代时间长久,社会变迁激烈,经济文化比较发达,人才辈出。仅收入《明人传记资料索引》(台湾1965 年版)一书的,即有万余人。不少人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明史各个领域中,这个领域可以说是人们最感兴趣的,研究成果也最多。从 1950至1966年,仅中国内地公开出版的明人传记著作就有五十多种。专文论及的明代人物四百余人。用墨最多的有:明太祖、明成祖、明英宗、明武宗、明世宗、明神宗、崇祯帝;郑和、魏忠贤;海瑞、张居正;戚继光、史可法、郑成功;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徐弘祖(霞客);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李自成、张献忠等。就多数人的评论意见而言,褒贬不一的人物不多。这里着重介绍对朱元璋和史可法两人的评价。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有明一代各种典章制度的奠基人,在明代历史上影响最大,始终是明史研究的热门课题,久盛不衰。以研究朱元璋的学术专著而论,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有绮云《明太祖风流史》(上海新华书局1923年版)、陈醉云《明太祖》(中华书局1936年版)、季柔《朱元璋》(上海抗战编辑社1938年版)等书刊行于世。而最具权威的当推吴晗《朱元璋传》(北京三联书店1965年版)。吴晗为著名的明史专家,三十年代已闻名学界。 1944 年,他出版专著《明太祖》(重庆胜利出版社版),后经反复修改,1949年以《朱元璋》为名,由新华书局公开发行。《朱元璋传》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不断推敲写成的。全书虽只有二十余万言,但分析深刻,而且写得有血有肉,文笔生动流畅,可读性很强。从朱元璋的童年,写到他即位后的家庭生活。特点是突出明初的阶级关系与阶级斗争,以及他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对后世的影响。是书在史料运用和学术观点上,存在一些缺陷,然就对朱元璋一生及其事业的全面估价,可以断言,至今仍无出其右者。这里顺便提一下,明史学界在评价朱元璋这位历史人物中,虽然没有尖锐的意见冲突,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不仅研讨的重点不同,他的身份和地位也时常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时高时低,脸谱上的油彩不断变换。在五十年代,主要是探求他投身反元起义的作用及其政权性质转化的原因。到了六十年代中期以后,有文章认为他参加反元起义是以孔孟思想为武器,是一名蜕化变质的农民起义领袖,还有文章以为他是鈥溚督蹬赦潯F呤甏┲涟耸甏酰嗟氖桥兴煜率比绾吻炕髯ㄖ浦饕逯醒爰ǎ菩懈鋈硕啦猛持巍0耸甏衅谝院螅氐阍蜃频饺娣治鏊康鞯闹醒爰ǖ恼好孀饔茫隙ㄆ湓诿鞒蹙没指粗械幕庖濉6云渚谜摺⒄晾糁巍⒂萌酥赖纫喽喑挚隙ㄌ取H衔且晃挥凶魑奈按蟮弁酢

  关于史可法的评价,之所以要作为一个特例提出来,是因为涉及到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和理论问题。众所周知,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曾经发生过无数次反抗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那些为封建国家效劳的官吏,由于阶级立场和自身利益的驱动,都对农民起义怀着敌视的态度,污蔑他们是鈥湹菱潯⑩溤翕潯⑩湻蒜潯⑩溈茆潱⒒斡胝蜓埂U馐瞧湟弧F涠夜质且桓鐾骋坏亩嗝褡宓墓摇T诼さ乃暝轮校髯骞叵档谋局视胫髁魇怯押孟啻Γ餐钤谝桓鐾骋坏拇蠹彝ダ铮ハ嘟涣鳎ハ啻俳泊次按蟮闹谢拿鳌5捎诟髯宓纳缁嶂贫取⒗贰⑽幕钜熘钜蛩氐挠跋欤灿泄窒嗉⒒ハ嗾秸⒄嵬持蔚匚坏南窒蠓⑸S谑怯行┤艘簿筒豢杀苊獾爻晌秸械闹匾宋铩6哉庑┤巳绾纹兰郏匀欢挥殖晌费芯恐形薹ɑ乇艿奈侍狻J房煞ǎ1602鈥1645),就兼具这两种情况。他既参加过镇压农民起义,又在明亡清兴之际,在东南坚决进行抗清斗争,反对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屠杀人民,因此被清朝政府杀害。由于后一种原因,所以在各种史书上和人民的心目中,史可法一直被认为是一名伟大的民族英雄,且已定论。意见分歧最早是从五十年代初丁正华《史可法是民族英雄吗?》(《历史教学》1952年第5期)一文引起的。丁正华等人认为:史可法不是民族英雄,而是历史的罪人。理由是:他在政治舞台上十七年,鈥溛奕詹灰栽粑骡潱允贾林罩髡赔湴材谌镣忖潱丫蟛糠值氖奔溆刖τ糜谡蜓姑髂┡┟衿鹨濉:罄矗骨澹潜黄鹊摹F渥涔淌牵河汕佑诙酝猓掠诙阅冢椒牌酝猓Χ阅冢酥疗笸剂贤獾校餐阅凇W詈螅蛭馐О埽琶闱孔呱峡骨宓牡缆贰<词谷绱耍故悄谕獠⒖梗阅谖鳌=胙镏菀院螅跃倨宀欢ǎ踔磷急柑优堋K挥薪登澹俏斯巳揖臁K隽艘恍┲档贸频赖氖虑椋皇撬簧械闹饕糠帧W芏灾房煞ㄊ侵了烂挥忻魅返拿褡逡馐丁K乃溃皇茄趁褡澹茄辰准叮遣恢档酶杷痰摹S攵≌热说囊饧喾矗嗍嘶故羌岢质房煞ㄊ敲褡逵⑿鄣幕竟鄣恪K且晕悍穸ㄊ房煞ㄊ敲褡逵⑿鄣穆劬萑狈λ捣Γ还馐鞘妨嫌形侍猓匾氖枪叵档皆谄兰壅饫嗳宋镏校绾伟盐掌兰鄣姆椒ā⒈曜加肜砺畚侍狻4颖局噬峡矗房煞ǖ目骨迨羌峋龅模笔笨拐脚傻囊幻嫫熘摹K乃溃辛Φ赝贫巳鞯兀绕涫嵌先嗣竦目骨宥氛T诿褡迕苌仙饕艿男问葡拢辰准队胙趁褡迨遣荒芙厝环挚摹3腥纤敲褡逵⑿郏坏扔谒邓挥写砦蠛头炊囊幻妗U蜓古┟衿鹨澹踔疗笸剂下薰笞逑鹋┟衿鹨寰抟墒撬桓黾蟮拇砦螅霾荒芤虼四ǖ羲目骨迨录#诟撬拇筇搴捅局省K亲魑褡逵⑿鄱赖摹:罄辞逭运吩且恢制燮缘男康氖俏讼谌嗣裰屑涞挠跋臁H绻源朔穸ㄊ房煞ㄊ敲褡逵⑿郏钦静蛔〗诺摹

  总观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的明史研究,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叫做鈥溝仓杏杏赔潯O驳氖敲魇费芯坑胄轮泄飨钍乱低角敖鱿至嘶贝淖洌〉昧饲八从械某杉āS牵饕硐衷诹椒矫妗R皇窃谀持殖潭壬希嬖谧胖乩砺邸⑶崾妨系牟涣记阆颉5笔惫赜阝溌鄞邮烦鲡潱故氢準反勇鄢鲡澋囊槁郏褪且恢址从场6钗现氐氖牵智康麾溄准抖氛潱溩筲澋乃枷胗跋焓庇兴>咛宸从吃谘√獬て谄赜谂┟衿鹨逦侍猓罅康木Χ纪度朐谡飧龇矫妫种唤财浣阶饔茫苫浞治銎渎浜蟮囊幻妗6杂诘湔轮贫鹊难芯浚康髋校鍪蛹坛小S惺币灾涟颜问贰⑽幕贰⑸缁嵘钍坊溄潱苌儆腥私醒芯俊>檬罚裁挥谢ù罅ζ永砺塾胧导慕岷仙辖凶酆涎芯俊L乇鹗窃谌宋锲兰鄯矫妫谡嫒宋铮运堑乃枷肷畲τ植桓医猩钊敕⒕颍蚊婵状蠖喙交⒏拍罨雎匀宋锏母鲂蕴卣鳌⑿睦砘疃⑺饺松睿挥醒猓ス獠省6杂谒椒疵嫒宋铮嗍遣桓遗觥F渲校畲蟮氖笫遣荒苷非终斡胙醯慕缦蓿惺鄙踔涟蚜秸呋煳惶福焐肆嘶裕璋搜醯姆⒄埂V敝潦姑魇费芯吭诹甏衅谝院笙萑胪6僮刺

  从1966年中期开始,那场史无前例的鈥溛幕蟾锩潱负踉谝灰怪溲杆傧碚鲋泄T谡獬♀溛幕蟾锩澲校魇费芯渴椎逼涑澹钍芷浜Α4幽持忠庖迳仙踔量梢运担獬♀湸蟾锩澗褪且悦魇费芯课黄瓶诙⒍鹄吹摹C魇费Ы绻赜诿鞔己H鸬难芯浚谖迨甏亮甏酰呛苡猩摹H欢辈痪茫缭仆槐洹1965年底,被称为鈥溛幕蟾锩沤氢澋摹镀佬卤嗬肪纭春H鸢展佟怠纺瞧恼拢杼夥⒒樱忝形怅稀U雒魇费芯恳脖灰胄奥罚仁氢満嵘ㄒ磺锈潱潭溒婪ㄅ邂潯U庵植徽5木置妫钡狡呤甏┢诓懦沟赘谋洹

  1978年后的明史研究及其成果

  1978年以后,经过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实行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日新月异、阔步前进。科学研究事业日益振兴。明史研究也从此进入了全面、健康、深入发展的新阶段。

  在这一阶段,由于广大明史工作者政治方向、理论方向、科研方向明确,无论是在史料整理、队伍建设,还是专题研究方面,都取得了空前未有的成就。

  在史料整理方面。史料是研究的基础。现存的明朝史料,主要有这样几大类:明朝政府官修的历史文献;明臣奏议;地方志书;明人笔记;墓志、碑刻、谱牒等。这些都是明史研究必不可少的原始资料。而由于这些资料,有的卷帙浩繁;有的内容庞杂;有的当时印数很少,加之年代久远,流传下来的就更少,一般很难见到。总之,是需要进行一番整理,或加以分类编排,或者是去粗取精,或是重新刊印,使之更好地为研究工作服务。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研究条件逐步改善,明史学界广大同仁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重新校勘、出版一批明代官私著述之外,还对《明实录》进行分类整理。这项工作,始于五六十年代,如《〈明实录〉有关云南历史资料摘抄》等。1989 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郭厚安编的《明实录经济资料选编》,将分散在二千多卷的有关经济资料,一一按其不同内容分门别类摘录出来,分为户口、田地、岁入总数、田制、赋役、农业、工商业、盐务、漕运、财政八大类,每类之下再分若干子目,使用方便,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另外,还陆续出版了《明实录人物传记选编》、《明实录广西资料选编》等。

  在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谢国桢先生关于明代经济史资料的搜集与编辑。

  谢国桢,这位著名的明清史专家、版本学家、目录学家,一生爱书成癖,懂书,懂版本,从年轻时代开始,就购得不少鈥溎训枚涔筲澋氖榧绕涫群妹髑逡笆繁始羌昂何阂岳唇鹗┩弑蹋谑墙ソモ溣芾畚荩踩怀删垅潯P幌壬昀隙矢魂 1980 年至1981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中、下)就是从他搜集到的大量的明清野史笔记中摘录出来的。此书以马克思主义为统率,以抄录原文为原则,以明清野史笔记中涉及明代史事为主,兼及明清时代的诗文集、地方志和档册,间及近人著作,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不少为稀世珍本,可以补正史之不足。对有些资料还间附按语,加以考证,堪称研究明代经济史难得的一部好书。从八十年代初开始,谢先生又以嘉惠学林的可敬精神,从其珍藏的众多书中,精选出《留青日札》、《梅花草堂笔谈》等十种,以鈥湽系兮植孛髑逭乒蚀钥澪挥缮虾9偶霭嫔缬坝〕霭妗F渲校簧偈枪卤净虺荆篮奔3霭媸保幌壬鹨恍窗希樯茏髡摺姹玖鞔⑹妨霞壑导捌渌泄匚侍狻P幌壬牧硪徊孔髌肥恰督惴檬榧恰罚ㄈ榈1985年版)。它是谢先生七十年代末以后不辞辛苦,南下访书的成果汇编。书中,分别介绍了南京图书馆、扬州图书馆、苏州图书馆、苏州元和顾鹤逸、常熟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宁波天一阁文物保存所、四川省图书馆等所藏的明人精辟之作,极富史料价值。武新立《明清稀见史籍叙录》(金陵书画社1983年版),共著录明清两代稀世史书一百三十七种。内中,明人著作七十一种、明末清初人著作十七种、清人著作四十九种。一百三十七种中,刻本六十一种,抄本四十三种,稿本二十六种。多为不见于诸家著录的珍本。苏州博物馆《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洪焕椿《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张海鹏等《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版)、张正明《明清晋商资料选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等,亦都颇具参考价值。在工具书编纂方面,有《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和《明史人名索引》。

  在队伍建设方面,主要有几件事:成立专业研究机构;培养新生力量,注入新鲜血液,形成老、中、青梯队结构;创办专业研究刊物;举办学术研讨会,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1989年8月,中国明史学会成立,是为明史学界的一件盛事,现有会员二百余人,公开出版《明史研究》。学会的成立,对于国内外明史界的学术交流,互通信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下,着重介绍这一阶段学术研究情况。仅择加强总体研究、深化重点课题、抓紧薄弱环节、努力填补空白四个方面,予以综述。

  一、加强总体研究

  在八十年代以前,对明朝历史的总体研究显得相当薄弱,只有《明清史》与《明朝史略》两部著作。八十年代以后,面貌焕然一新,色彩纷呈。先后出版了明清史大师孟森的遗著《明清史讲义》(中华书局1981 年版);汤纲与南炳文合著的《明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991年版);《中国史稿》编写组《中国史稿》第六册(明史)(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傅衣凌主编、杨国桢与陈支平合著的《明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黄云眉《明史考证》(全八册)(中华书局1979年起陆续出版)。论文集则有:商鸿逵《明清史论著合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王毓铨《莱芜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洪焕椿《明清史偶存》(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黄冕堂《明史管见》(齐鲁书社1985年版)等。以上专著或论文集所收,皆为作者得意之作,不乏宏论和新意,反映了八九十年代中国明史研究的最新水平。

  二、深化重点课题

  所谓重点课题,主要是指明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这些问题,从研究现状看,有的研究得深入一些;有的还没有很好开展。从八十年代以来,总的趋势是求新、求深。新,就是积极开拓新领域,讲求新内容、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在某些方面有新的突破。深,就是要求有一定的深度,并对原来研究过的一些重点课题加以深化。根据以往的研究情况,需要深化的很多,这里只取社会经济史和人物评价。这两方面过去都下了不少功夫,但不少问题尚须进一步深入,加大研究力度。

  从八十年代开始,社会经济史和以帝王传记为主体的人物研究,可以说是明史研究的两台鈥溨赝废封潱晒钜俗⒁狻

  (一)关于社会经济史。

  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至少有一百余篇,著作亦是琳琅满目。韩大成《明代社会经济初探》(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陈学文《中国封建晚期的商品经济》(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郑昌淦 《明清农村商品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李龙潜《明清经济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林金树等《中国明代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对有明一代城乡经济的发展过程、水平、特征等,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概括和分析。傅衣凌的《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李文治的《明清封建土地关系的松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等,所论的内容也相当广泛,几乎涉及到各个经济部门,值得一读。

  在分类研究方面,较起眼的有四:

  1.户口与户口统计。

  户口,是封建国家征发赋役的重要依据。它的升降历来被认为是国家兴衰的标志。户口数通过户口统计显示出来。研究户口问题,是了解明代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关系到如何对待古代历史文献上的统计数字。按《明实录》的记载,明代人口数最多时为六千余万口(其中最高一次记录为七千余万)。而目前学界的研究结论,与这个数字大有出入。有人以为明末时人口已突破二亿大关或者接近二亿。对明代人口总数的这个估计是否可靠,看来还是难以定论,仍须进一步探讨。关于明朝的户口统计,王毓铨在《明朝人论明朝户口》(《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9年第13、14期)一文中,有精辟的分析。他认为:只有明初的统计数,以及极少数办事认真的地方官编造的户口数,与实际大致相符,比较可信。就一般情况而言,《明实录》、明朝中央和地方政府所造的各种册籍,户口数字多有伪增、冒滥、隐瞒、脱漏诸种弊病,鈥溣芯豢尚耪哜潱蛔阄荨2⑸钊虢馐土嗽斐烧庑┍撞〉母髦衷颉

  2.赋役问题。

  聚点在明代赋役的本质、鈥溡惶醣掴澐ㄆ兰邸⒔现馗橙鑫侍馍稀L莆幕睹鞔骋壑贫仁贰罚ㄖ泄缁峥蒲С霭嫔1991 年版),为系统研究明代赋役制度的一部学术专著,考察了明代赋役制度由建立、改革到破坏的全过程,提出明代赋役制度属于典型的封建课税制,具有明显的超经济强制和古老的原始性两个基本特征。并沿着三条轨迹演进:因解决官田重赋,而导致国有土地私有化;因商品经济发展,而导致实物税和力役之征向货币税过渡;因赋役改革,而导致乡村里甲性质发生变化。

  关于赋役的本质问题。它是关系到如何认识明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形态基本特征的一个理论问题。中国封建社会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过哪些变化,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都与它有关。在这个问题上,王毓铨先生的观点,最为引人注目。他在《明朝徭役的审编与土地》(《历史研究》1988 年第1期)、《籍籍贯》(《文史知识》1988年第2期)、《历史研究必须实事求是》(《史学史研究》1988年第3期)、《封建社会的土地具有主人的身份》(《文史知识》1988年第11期)、《纳粮也是当差》(《史学史研究》1989年第1期)、《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议》(《中国经济史研究》 1989年第4期)、《严嵩传序》(1989年12月)、《明朝的配户当差制》(《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1期)、《明史研究发刊词》与《户役田述略》(刊《明史研究》第1辑,1991年9月出版)、《中国历史上农民的身份》(见《莱芜集》)等系列文章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是鈥溚跬菱潱ㄈ耍┟袷 鈥溚趺疋澋幕鞒龇ⅲ衔秤胍鄣谋局剩际氢溡垅潱际蔷郧恐频奈实勰闪傅辈睢@碛墒牵和恋睾腿嗣穸际腔实鄣拟溂乙邓讲潱烩溔耸鞘粲诒鹑说拟潯 鈥溍挥凶杂傻氖率碘潱溔松硪栏焦叵低持巫潘械娜蒜潯5辈钅伤罢撸际氢溇哂蟹饨ǖ娜松硪栏焦叵刀ナ粲诘弁醯谋嗷朊疋潯K氢溨殖⑻镡潱溎沙⑺扳潱溨质裁刺锏鼐偷玫笔裁床钼潱溎闪敢彩堑辈钼潯U庑┒际撬堑拟湵痉肘潯b溒饭伲蘼鬯芳抖嗝锤撸不共还腔实鄣牡辈畹拟潯b溄耐恋厮安皇且郏渲幸裁挥幸郏糯泄姆饨ㄌ锔持剖且郏彝耆且垅潯9糯泄┟裾秸钠鹨颍饕怯捎谝鄣难蛊龋溍裉樱右鄱潯

  关于鈥溡惶醣掴澐ǖ墓兰畚侍狻b溡惶醣掴澐ǔ鱿钟诿鞔泻笃凇K牟得髁耸裁矗科淠诤欠窀哺歉秤胍哿椒矫妫渴导手葱械萌绾危吭谥泄糯骋凼飞嫌忻挥谢庖澹空庑┒际茄д呱罡行巳さ奈侍猓殖て谡鄄恢埂C魅硕遭溡惶醣掴澐ㄒ延兄种忠槁塾爰猓锌隙ǎ蟹穸ā5搅硕兰腿甏腥艘晕耐菩校锔呈飞弦痪笫嗯ΑK纳枇ⅲ梢运凳窍执锔持贫鹊目肌S纱颂锔车慕赡刹乓砸轿魈澹蚱屏硕昀吹氖滴锏刈庑翁F湟庖澹唤鱿抻谔锔持贫缺旧恚卜从吵鲆话闵缁峋玫母鞲龇矫妫约案撤ê鸵鄯ǖ谋淝āS胍幌虻奶锔持贫炔煌哟吮阈纬闪私灾料执锔持贫壬系闹饕峁梗悍街伲骸兑惶醣薹ā罚吨泄檬费芯考1936年 5月,第 4卷第 1期)。

  在五六十年代,总的倾向还是褒多于贬。认为它的产生虽然是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增加财政收入,但它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明代赋役制度中一场改革的发展与总结。

  到了八十年代以后,对一条鞭法的评价则多有歧异。一种认为它是明中叶以后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成果,具有抑制兼并和均平赋役的作用。是我国赋役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把各种徭役折成银两摊入人丁、田粮之中,与田赋统一征收,简化了手续,使赋与役逐渐趋于一元化。同时,扩大了货币流通领域,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使广大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以至离开土地,进入城市,有利于工商业发展。这是顺应当时整个社会商品经济发展潮流的。总之,一条鞭法的产生与施行,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成熟,也说明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参见王春瑜:《张居正和鈥溡惶醣薹ㄢ潯罚段氖分丁1984年第3期;樊树志《一条鞭法的由来与发展》,《明史研究论丛》第1 辑)。另一种看法,则大相径庭。以为一条鞭法只是役法改革,与田赋改革无干,也丝毫不包括鈥溙锔痴垡潯⑩溙镌蚝喜⑩澮约疤锿燎逭傻取K某鱿指静皇且恢中律绞矫妊克斐傻模饕敲髦幸兑院笫宓刂魍恋厮兄平徊椒⒄沟牟铮ㄓ嘤眯模骸睹鞔惶醣薹ǖ目疾臁罚段鞅笔υ貉Пā1983年第2 期)。还有人认为,一条鞭法并没有照顾到工商业者的利益,实行不久即出现种种加派,最后导致明末农民大起义。说明它根本没有解决社会矛盾,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很微小的。

  另外,历来治明史者多以为:自从万历九年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以后,赋与役合二为一,皆鈥溂颇墩饕潱际敌谢醣业刈狻6源耍昀匆灿腥颂岢鲆煲椋荡邮敌幸惶醣薹ǖ矫髂┾溔免澕优梢郧埃也普杖肴砸允滴镂鳎滓杖胨嫉谋壤苡邢蕖9也普杖氲墓钩梢裁挥懈谋洹6运荒茏魑薷莸南氲比坏墓吖兰疲ㄎ饣郏骸睹髑澹ㄇ捌冢┎普峁剐员浠募屏糠治觥罚吨泄缁峋檬费芯俊1990年第3期)。

  关于江南重赋问题。这是明代经济史上乃至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明清以来,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在明代,赋税之重莫甚于江南,尤其是苏、松诸府。无论是税率与绝对量,还是按田亩与人口平均计算,都是如此。

  到了五十年代,有人不同意这个结论。认为历来的评论者都指责明代苏、松诸府税粮太重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因为明初官田和民田在概念上与实际负担上,皆有明确的区分。如果看不到苏、松诸府存在庞大官田这一事实,而单纯从赋税数额同其他地区比较,得出苏、松重赋的结论是很不妥当的。除去极少数地方之外,根本不存在所谓重赋问题(周良霄:《明代苏松地区的官田与重赋问题》,《历史研究》1957年第10期)。

  至于江南重赋的成因,过去多沿袭明人的某些记载和《明史食货志》的说法,以为其源盖出于明太祖迁怒吴民为张士诚鈥溗朗剽潱世б灾馗常允境头!D壳罢庵止鄣阋衙挥惺谐 F浜螅钟锈湻闹捣⒋镡澛郏衔魈嬷愿矣诎呀纤铡⑺伞⒓巍⒑母舛疃ǖ锰乇鹬兀且蛭吹侥抢锏姆闹堤乇鸱⒋铮梢月闫浒饔ㄍ踔偾#骸睹鞔账杉魏母淖舛詈徒戏闹怠罚段氖氛堋1951年第1卷第2期)。八十年代以来,比较流行的是鈥湽偬镏刈忖澦涤脞溕缁峋梅⒄光澦怠G罢咭晕现馗秤衫匆丫茫诿鞔饕怯捎诠偬锒啵夜僮庥任亍U庖彩鞘毕露嗍巳峡傻囊恢制毡榭捶ā:笳咭晕现馗巢⒎峭耆晒偬镆穑裁挥幸蚬偬锏南Ф跚帷K拇嬖冢环矫媸且蛭侠次聘持氐兀诜饨ü液姆讶辗钡那榭鱿拢静豢赡芟骷酰涣硪环矫妫前樗孀沤吓┐寰玫姆⒄苟欢霞又氐摹

  对于江南重赋的影响与后果,归纳起来也有三种不同见解。一种说,因赋重而导致民困、逃亡,或沦为佃户和奴仆,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因赋重而迫使农民不得不以副补农,甚至以副业维持生计,从而强固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延缓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另一种说,赋重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没有超越其承受能力,更没有导致经济萎缩,其富裕程度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再一种说,重赋固然造成当地农民的沉重灾难,但也造成了一批流入城市的无产者,并促使留在土地上的小农改变经营方式,发展家庭副业,增加收人,以抵挡重赋之压力。这样一来,就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商业与城市。

  对于商业,以往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以为它不属于生产范畴,只是在流通领域中发挥作用。因而导致商业史研究成果寥寥无几。近些年来,随着观念的转变,商业意识的增强,商业史研究方兴未艾。明史学界对明代商品生产与商品结构、市场网络与商品营销、商路与商书、商人与商帮、物价、金融、货币流通等,都作了进一步深入探讨。还有文章剖析了明中叶文人鈥溝潞b澗痰脑颉

  城市,是工商业中心和文化的摇篮。它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尺。七十年代末以来,古代城市史研究成为经济史中的热门之一。有关明代城市史的论文,平均每年达数十篇,成果显著。特点是由个别到群体,从对外貌的描绘进入其内部构成与经济功能的具体剖析,透视其时代特征。明代是中国城市由古代型城市向近代型城市转移的变革时期。明代的城市是怎样形成的?它有哪些类型、其内部阶级结构、各个城市的性质和特点,它的出现对整个社会、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城市内市民的生产与生活怎样?城乡之间的关系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及其渠道是什么?中国城市与欧洲城市的主要区别在哪里?明代城市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占有什么地位?这些是明代城市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相信不少读者已经在韩大成的《明代城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一书中,找到比较明确而又满意的答案。是书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用动态和比较的方法,第一次全面展示了明代各类城市的风采。可惜,这种总体研究的专著至今仍只有这一部。更多的学者还是把注意力放在江南市镇之上。这方面的论著甚为起眼,有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梁淼泰《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陈学文《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以及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王宏钧等《明代后期南京城市的繁荣与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年第1期)、范金民《明代南京经济探析》(《江海学刊》1986年第3期)等。另外,一个值得高兴的势头,是开展了对明代长城带城市的研究。如:王长升与傅崇兰《长城沿线城市》(东方出版社 1990年版)、刘谦《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4.区域经济研究。

  由个别到一般,是经济史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也唯有如此才能进行综合研究。加之,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地理条件不同,风俗各异,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开展区域经济史研究就更有必要,更有意义。自八十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史研究受到中外学者的格外重视,而视线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并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及各自的优势,规划了不同的研究重点。对长江三角洲,以往已有相当的基础。这一阶段继续以农业、手工业、商业、市镇和人口问题为其主要对象。洪焕椿等主编《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罗?主编、范金民与夏维中合著《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范金民《江南丝绸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93年版)等,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成果。论文方面,从翰香《论明代江南地区的人口密度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3期),为明代江南人口研究的一篇力作。此文对明代浙江、江西、南直隶的人口密集程度与影响作了深刻论述,并与西方各国加以比较。认为明代江南人口密度居全国之冠,在全国七分之一的土地上集中了全国百分之五十的人口。在十四世纪末已经高于十九世纪初欧洲经济发达、人口最稠密的英、法、德、意四国的平均密度。美国则直到十九世纪末仍比十五世纪前后的江南低得多。江南人口多,有助于提高农田耕作的集约化程度,促进多种经营与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压力,以致出现人口过剩状况,使相当多的人沦为奴仆,另外一些人流入城市,成为工商业人口;或流向华北、华中、西南等开发区。沦为奴仆是历史的倒退;而后两种流向有利于经济发展。

  珠江三角洲区域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快些。主要在商业性农业的始兴及对外贸易的开展诸方面下功夫。其成果有:广东历史学会编辑《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形态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明清广东省社会经济研究会编辑《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等。

  福建区域史研究,主要是从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入手,把社会经济史研究与家族制度史研究紧密结合起来。陈支平《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版)、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就是这种研究方法的有力例证。

  (二)关于历史人物。研究历史人物的目的,是通过再现人物以折射其所处的时代特征、社会风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这一阶段人物研究的最大收获,是重视真实性。对任何色调的人物,都尽可能保持其本来面目,努力克服以往那种公式化、概念化、脸谱化的不良倾向,力求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找出个性特征,给人以立体感。并把注重学术性与加强可读性结合起来。这种风气的转变,已经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并促进了明史知识的普及。另一收获,是敢于为明代帝王将相树碑立传,展其风采,论其得失。明代有十六位皇帝,过去只有《朱元璋传》。现在,十六位皇帝个个有传记,而且有的还有多部传记同时面世。将相研究方面,有张德信等《明代开国功臣传》(另名《明太祖周围的群星》,黄山书社1989年版)、张显清《严嵩传》(黄山书社1992年版)等。科技人物方面,奉献给读者的,有戴念祖《朱载堉鈥斺斆鞔目蒲Ш鸵帐蹙扌恰罚ㄈ嗣癯霭嫔1986年版)等一批新书。缺点是,关于帝王传记的选题,似乎重复多了一些。

  三、抓紧薄弱环节

  明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不少,最明显的莫过于政治史。长期以来,由于鈥溩筲澋挠跋欤哉夥矫娴难芯炕旧现痪窒抻诮准抖氛绕涫桥┟裾秸0耸甏院螅煊虿欢贤乜恚宜悸范酝罚淮蚩颉U蔚暮诵奈侍猓枪艺ǖ男灾始捌渥橹问健T诿鞔饨ü一鞯脑俗饕【鲇诨嗜ǎ约案笕ê突氯ǖ幕ハ嘀圃肌U庖彩潜窘锥蚊鞔问费芯康闹氐闼凇>咛逵校

  (一)关于皇权问题。

  明代皇权高度发达,肇基于洪武,至永乐时进一步强固。关于它产生的原因、经济基础、历史作用,诸家所见互有差别。有一种观点认为,明初皇权高度强化政治局面的出现,是庶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租佃契约关系的发展;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农民反抗斗争日趋激烈的客观形势,要求建立这样一个高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以便镇压人民的反抗,强制他们为地主阶级交纳地租和服徭役。而不是为了对付元朝残余势力,不是因内部斗争威胁皇权的地位,更不是出于某个人的好恶心理(参郭厚安《关于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的问题》,《西北师院学报》1983年第4期;商传《试论明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社会基础》,《明史研究论丛》第2 辑)。关于皇权强化的经济基础,看法五花八门,至少有八九种。其中,有鈥溞∨┚免澦担湹刂髦凭免澦怠9赜谒淖饔茫恢忠晕核淙凰嗣裆钣刖梅⒄勾匆恍└好孀饔茫牵诿鞒跆厥饣肪持腥跃哂薪揭庖濉2唤鲇行У钟吮痹写媸屏Φ那秩牛沂怪煸翱赡芏蕴肮傥劾簟⒑狼康刂鹘杏辛Φ拇蚧鳌A硪恢衷虺只痉穸ㄌ龋晕庵旨俗ㄖ浦饕宥跃谩⑽幕⒄苟际羌焕摹

  明太祖钦定的各种法律,如《大明律》、《大诰》等,是明代强化皇权统治的另一种表现。对此,以往鲜有研究,空白点不少。近十几年来,也有不少文章予以认真探讨。而对实质各有不同解释。有人以为:《大明律》的重要特点,是突出对地主阶级贪暴行为的防范与惩治;《大诰》则以法外重典惩办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犯法行为。这两个法律的基本精神,是一方面对勋贵豪强、文武官吏的不法行为进行打击;另一方面对遵守朝廷法令的农民,予以鈥溞菅⑩潯K悄茉诿鞒醯玫较嗟比险娴氖凳饕蚓驮谟谡庵肿龇ㄋ秤α死烦绷鳎俳松缁嵘Φ姆⒄梗徊⑽览帧⑿履昙涔频奈榷ㄆ唐搅说缆贰4幼芴迳掀兰郏矫媸侵饕模哂薪降睦芬庖濉S腥嗽蛉衔骸洞筅尽匪淙灰源蚧魈肮傥劾簟⒌刂骱狼课饕谌荩鞘导适招春苡邢蕖2簧偃烁韬芨叩钠兰郏涫滴蘼劬椭煸暗哪康摹⑹褂玫氖侄斡牒蠊疾恢档米鞴嗟目隙āR蛭鞒跽尾⑽匆虼硕迕鳎投嗣褚裁挥写又械玫绞祷荩嬲芤娴闹皇侵煸氨救耍ㄒ陨戏直鸺畔郧濉洞印创竺髀伞岛汀创筅尽悼粗煸暗拟湷糠鋈踱澱摺罚睹魇费芯柯鄞浴返2辑;陈高华《从〈大诰〉看明初的专制政治》,《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1期)。

  (二)关于内阁问题。

  中国之有内阁制度,自明代始。关于内阁的研究,重点是探求它的性质及其与皇权、宦权的关系,论文居明代政治史研究之首,仅1980 至1991年即达一百二十余篇。专著有王其榘《明代内阁制度史》(中华书局1989年版)。明代内阁的权势与作用,因人因时而异。宣(德)、正(统)以前和中后期嘉(靖)、万(历)年间,鈥溔钼潱ㄑ钍科妗⒀钊佟⒀钿撸┲鞲蠛脱厢浴⒄啪诱保鹿偈屏ο喽缘吐洌笕ǔ缰亍F渌逼冢诟蠡旧洗τ谖奕ㄗ刺D壳肮赜谀诟蟮男灾示烤故鞘裁矗坪跞悦挥兴登宄嗍晕诟笫腔实鄣牧硪惶酌厥榘嘧樱葳钣肫蹦狻R灿腥艘晕诟笫侵惺嗑霾呋梗运2荒苷T俗ü榛鹿俚南窒笥治薹右运得鳌U庑┒加写诮徊窖芯俊

  (三)关于宦官问题。

  关于宦官问题,首先要提到的是丁易的《明代特务政治》(北京中外出版社1950 年版)。它是一部专门研究明代宦官组织、特务机构的重要著作。对厂、卫的产生、组织、性质、作用、影响,一一作了深刻分析,至今仍无愧是明代政治史研究的上乘之作。在这个问题上,以前多把焦点对准宦官组织,与外廷阁、部、院的关系,以及宦官干政的根源、表现、特点和社会危害诸方面。这一阶段则多注意宦官插足社会经济领域、运用权力积聚资本的问题,并由此揭示封建皇朝自身的矛盾运动。如,王春瑜、杜婉言《明朝宦官与经济史料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年版)、《明朝宦官》(紫禁城出版社1989年版)等。

  (四)关于党社运动。

  东林党的出现,是明代万历以后政治舞台上一个十分起眼的新现象,对中国近代政党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集中于东林党争的性质和对东林党本身的评价。前一个问题,看法比较一致。后一个问题,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到阶级基础,都有分歧。对其作用与意义的评价,意见尤为对立。有的说东林党是鈥溝执杂芍饕逭叩南缺测潯⑩湸砹俗时局饕迕妊渴逼诘慕剿汲扁潯S械脑蛞晕值巢皇氢準忻穹炊耘傻拇礅潱喾堑刂鹘准陡母锱伞K亲鹁氐赖木仁浪枷胗胝沃髡牛胪蚶跄暾啪诱⒅厥敌А⒁愿还勘康牡母镄滤枷胂啾龋且恢掷返牡雇恕T谧时局饕迕妊恳丫⒎饨ㄖ贫热涨鹘馓逯保抟墒瞧鹆朔炊饔茫踔厩佟堵鄱值车男似稹罚吨泄费芯俊1979年第3期)。也有的以为不宜全盘否定,说东林党是代表地主兼工商业者的利益。他们反对增加商税,主张惠商及民的思想与行动,顺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大势,对其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应予肯定。

  (五)其他诸问题。

  对其他一些问题的研究,有: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对明代二百多年国家机构的设置、沿革、职能、实质、特点、运作机制、变化与原因等,一一作了粗线条的勾勒,穷其来龙去脉,究其利弊得失。内中,关于皇帝在国家政权的地位、内阁与丞相制异同、翰林院兴盛的原因、督抚制置立的意义、吏在各级机构中的作用诸问题上的见解,尤具学术价值。郑克晟《明代政争探源》(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从南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考索南北地主的斗争与关系,确有见地。第一章关于明初江南地主及士人对元朝怀念成因的剖析,更为精彩。李文治《明代家族制的体现形式及其基层政权作用》(《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从经济关系的变化,透视家族制在地方政权中的统治作用。认为在明代家族制发生的深刻变化,皆为中国地主经济体制的发展所制约,其最终根源是土地关系松懈。永乐都燕是明代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两京制从此出现。万明《明代两京制度的形成及其确立》(《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1期)一文提出,在中国古代建都史上,两京制和多京制是一个突出的特点,而明朝在建国之初迁都则属罕见。明代两京制度自形成至确立,经历了初创、变化、确立三个时期,时达半个世纪。其间几经反复,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究其根本原因,实在于南北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明代两京制的最终形成与确立,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发展的根本需要。

  综观十多年来,明代政治史研究确有成绩,发展快,开拓了不少新领域。不足之处是,整体研究不够,显得有些零碎,对一代政治演进概貌以及各个不同阶段的变化情形,还是不甚明确。至今缺乏一部容量较大、而又分析深入的明代政治史,就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

  四、努力填补空白

  填补空白,主要表现在文化史(包括社会生活史在内的大文化)的研究。文化,是观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水准的窗口。明代经济空前发达,思想活跃,文化繁荣,各种文学艺术竞放异彩。有一些在今日仍不失其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而在强调鈥溄准抖氛兮澋娜兆永铮捎诓荒苷范源杏爰坛械墓叵担迮路饨ㄎ幕跋欤渑懦庥谘芯靠翁庵猓率蛊涑晌桓霾淮蟛恍〉目瞻椎恪=昀矗孀啪玫姆⒄梗缙谋浠幕费芯恳蚕破鹆艘还扇瘸薄4笾廖幕酚肷缁嵫返南嗷ソ岷稀⑽幕酚肷缁嵘钍返难芯慷韵螅咛宓缴桃滴幕⑵笠滴幕⒕挛幕⒚袼孜幕⒎挝幕⒉栉幕⒕莆幕鹊龋急惶嵘狭搜芯咳粘獭8髦治幕髋伞⑽幕睿汲闪搜芯康娜让趴翁狻>推溲芯砍晒裕韵录阜矫嫔愿咭怀铩

  其一,从学术思想与文化流派的结合,考察明代文化的演变历程。如,陈宝良《悄悄散去的幕纱鈥斺斆鞔幕绦滤怠罚ㄉ挛魅嗣癯霭嫔1988年版),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出版的第一部明代文化史专著。是书把握双向、纵横结合,对程朱理学的一统与明初文化的保守、明中叶王学崛起与市民文化、晚明实学思潮的形成与地主阶级的文化反思,进行了新的探讨,并描述了各个文化流派的特色。值得读者认真一读。

  其二,从某一文化现象,透射整个时代风貌。如,第一本中国古代断代酒文化学术专著、王春瑜的《明朝酒文化》(台湾大东图书公司1990 年版),从人们最熟悉的鈥溇柒潱匆淮巍⒕谩⑽幕谋淝ㄓ朊袂槭捞M蹯洹吨泄鞔八资贰罚ㄈ嗣癯霭嫔1994年版)一书,通过对明代时令、年节、饮食、服饰、房舍、行止、器用、婚娶、丧葬、祀神祭祖、生产商贸、文化娱乐、陋习劣俗等各个侧面,勾画了有明一代物质生活从初期鈥溂笃逾濃啋中期鈥溄デ魃莩掴濃啋晚期鈥溁尴喔哜澋淖涔蹋杀聿愕奈镏饰幕诰蛏畈愕木裎幕⒔徊阶芙崃讼八锥哉巍⒕谩⑽幕蜕缁岱⒄沟恼孀饔糜敫好孀饔谩

  其三,探索明中叶以后社会风气演变的历史价值。不少论者以为,明代中后期社会风气的由俭到侈的转化,是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的反映。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人们视野的扩大,消费生活的更新,追求更高的物质与精神享受。这种时尚也促进了异端思潮的萌芽。但在另一方面,又使礼制日益失控,价值取向与道德标准变了样,人际关系冷淡。

  另外,开展了地域文化研究与中西文化研究比较。

  近年来的鈥溛幕肉潱皇且恢直硐螅率瞪喜⒚挥姓嬲绕鹄础;蛘咚担挥写由畈愦稳绕鹄础>科湓涤桑笤加卸阂皇腔”∪酢N幕返难芯浚氩豢嘌Э频南嗷ヅ浜希匦刖弑缸酆闲灾丁4酉钟械难芯苛α靠矗夥矫婊褂幸恍├眩写窈蠹绦Α6且恍├砺鄹拍罨姑挥泻芎门宄=鼍外溛幕澮淮实慕缍ǘ郏两裆泻觳磺濉@纾毕略诟髦殖『希约氨桓髦执皆靥宄吹梅蟹醒镅锏拟溡澄幕澱飧鎏岱ǎ行┳已д呔痛蟛灰晕唬硎灸岩越邮堋S绕涫前砚溛幕澋哪诤欢侠┏洹⑴蛘停煌庋游尴奚斐ぃ光溛幕澮淮食晌尥蛳蟆⑽匏荒茏暗目鹂穑裁炊鞫伎梢蕴镶溛幕澏值谋昵酥菱湽礅澮脖涑闪蒜溛幕潱凶鲡湽砦幕潯S谑欠灿脞準封澯泄卣撸负醵汲闪蒜溛幕封潯A硗猓谘√馍弦渤鱿至艘恍┲档米⒁獾那阆颉

  明史研究之不足

  学术研究也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具备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和一定的物质条件。近百年来,中国明史研究队伍由小到大,领域不断拓宽,课题逐渐深化,成果越来越多。而其发展过程则伴随着时代的脚步,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由于国家政策以及经济能力的诸多困扰,加之一些人指导思想问题没有解决,研究力量薄弱,学术成果有限。五十年代以后,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实现了时代跨越,得到了迅速发展。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了新台阶,成绩相当可观。对此,举世公认,但也着实存在不少问题。例如,长期形成的重在鈥溋酵封潱髑捌谟朊骱笃冢鍪逾溨屑溻潱髦幸叮约爸卦诙涎睾5厍鍪颖狈降厍南窒螅形锤靖谋洹U獾比徊皇撬担奘涌凸厶跫馐褂醚芯苛α俊6撬担哟罅Χ戎鸩矫迕鞔龇⒄贡浠琶玻私舛髂媳备鞯氐幕厩榭觥T谘芯靠翁獾墓婊⑹凳┓矫妫嗍背H狈νㄅ炭悸牵姘才牛植娇梗鹊取U庑坪醵加斜匾右愿慕A硗猓赜诿鞔贩⒄菇锥蔚幕郑壳耙裁挥猩钊胝箍致邸

  关于今后的发展趋势,可以比较明确地断言: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经济史仍是热门,特别是城镇、商业、市场、人口、宗族与区域经济史;政治史必会得到进一步加强,特别是皇权、阁权、宦权三者关系及其对明代政治的影响,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地方政制的变化等问题;文化史经过这一时期的初步探索、深入反思,一定会再度掀起研究热潮,并有力推动关于家庭、妇女等明代社会史的深入研究。其他领域的研究,史料的发掘与整理,亦都会有新的收获。总之,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全民文化素质的日益提高,研究者自身知识的更新,研究方法的改进,手段的现代化,中国明史研究必将以新的面貌跨入二十一世纪。这是毫无疑义的。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明时期近百年来中国学者研究明史的情况》摘要:清一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这时正值世界范围发生伟大变革的时代。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中国也开始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明朝这段历史,在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辉煌灿烂的篇章,在世界历史上...
相关文章婴幼儿时期的营养补给就至关重要能不能活二百年?
虞永平:用渗透思维建设幼儿园课程素质教育延伸到儿童出生
近代从金融垄断发展到国家产业垄断
近代官僚资本的形成及发展
近代官僚资本的缘起及最初形态
近代外国对华投资的性质和作用
近代外国在华投资的国别、地区及投向结构
近代中国外国投资的发展概况
近代外国对华投资
近代改革土地制度的种种主张与斗争
近代农村土地的经营问题
近代农村的租佃关系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