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解儿童”,谈《沉和浮》单元教学(4)

2016-04-06  |  

  生3:做实验。

  生4:那我们还要把铁块打造成小船,办不到啊!

  师:(出示一团橡皮泥)借用这个可以吗?

  行!学生齐声回答,我就因势利导:究竟行不行,那就课后去试试吧!

  不管学生课后能不能做成功,但是这个环节真实地展示了学生的前概念,并且抛砖引玉,引出了一个极有价值的课题——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为以后研究沉浮状况与排开的水量之间关系也就水到渠成了。

  片段展示2:

  师:怎样的物体会沉?怎样的物体会浮?针对这个问题,你们还有其它想法吗?

  生5:一个物体在水中是沉的,在别的液体中或许会浮起来,比方说盐水能使有的物体浮起来,因为盐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

  师:密度?这可是个新名词,你能说说“密度”是什么意思吗?

  孩子挠挠头皮,无语了。有几个孩子“嗤”地笑出声来,这孩子微微低下了头。

  师:(微微一笑)没关系,这可是个初中科学的概念,但是老师已经懂你的意思了,在以后的这单元学习中,我们将用其它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你所说的“密度”的意思,你看行吗?

  此时,那个孩子抬头看我了,并轻轻地点了一下脑袋。我想我能体会到这孩子此时的感受,是的,作为老师必须尊重孩子,并且细心呵护孩子来自外界的心理伤害,这也是我们所积极提倡的理解儿童。

  这一个片段中,实际上很好地呈现了学生的前概念,学生知道了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沉浮状况,甚至似懂非懂地表达了“密度”这个概念,并且从其他孩子的反映中,我了解了学生对“密度”的概念是不知道,可以说只听到过这个名词,却不知道其所以然。当然也为我明确了在后面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和《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这两课中如何向孩子们诠释液体的密度这一概念。

  综述以上两个教学片段从不同的角度找准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前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借助学生的已有认识层面,来定位单元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目前我们所倡导的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异曲同工,这节单元开篇课真实呈现了学生的情况,学生的学情,教师对整个单元的教学把握可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即时学习状态来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