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好奇”的孩子

2008-10-09 《富母之路》  | 永川 逻辑 思维 

  我们看看孩子甲:

  孩子甲:老师,这本书里有很多恐龙。

  老 师:对,这是恐龙,这是什么恐龙呢?

  孩子甲:这里还有树、还有草。

  老 师:这恐龙旁边为什么有这么多树和草呢?

  孩子甲:老师,这有一条河,河里有鱼。

  老 师:河里会有恐龙吗?

  孩子甲:老师,这本书我看完了,我们换一本书吧!

  在孩子甲同老师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孩子的逻辑思维短而碎,不能在同一个逻辑思维线条中很好的进行延伸。孩子形成这种行为外在表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其逻辑思维编织过程中,经常受到“阻碍”,自我逻辑思维延伸无法得以良好实现。这种培育会造成孩子未来事无所终、做事烦乱无头绪、持续性差、注意力容易受外界干扰等不良习惯。

  我们再来看看孩子乙:

  孩子乙:老师,这本书里有很多恐龙。

  老 师:对,这是一本介绍恐龙的书。

  孩子乙:这是什么恐龙?

  老 师:这是永川龙。

  孩子乙:永川龙的旁边有草和树?

  老 师:为什么会有树和草呢?

  孩子乙:你看这只永川龙在吃树叶,树叶和草是它们的饭。

  老 师:有道理?

  孩子乙:老师你看,它们都是永川龙,这是永川龙妈妈、这是爸爸、这是它们的宝宝……

  在孩子乙同老师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孩子的逻辑思维的延伸性就比孩子甲好了很多,他始终在围绕同一个逻辑思维线条,寻找发现并组合相关信息。形成这种行为外在表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孩子在其逻辑思维编织的过程中,受阻现象比较少,自我逻辑思维实现几率高,从而有效的实现了主动成长。

  充满“好奇”的孩子

  父母们发现,当孩子能够说几个字以后,就开始对一切产生“好奇”,会不停的问“为什么”,“为什么天会下雨呀?”,“为什么爸爸要出差呀?”,“为什么不能吃糖呀?”……,这一切让我们看到孩子在逻辑思维创建阶段积极的“好奇”,这些“好奇”是满足孩子自我成长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是未来编织目的性逻辑思维的基础,是“创造能力”得以实现的源泉。所以父母应当更自觉的避免不合理的“阻隔现象”,用合理的培育方式更多的引发对孩子逻辑思维延伸有意义的“好奇”,并使其尽可能的自觉延伸,只有这样,孩子未来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聪明”,并具有强大的“创造能力”。

  成年人与孩子“好奇”对比:

  对比项

  本质

  目的

  与“创想能力”的关系

  孩子

  积极自觉获取信息和予以存储的成长需要

  完全为了未来编织目的性逻辑思维而进行的

  “创造能力”得以实现的源泉

  成年人

  为“目的”服务的“评估性目的逻辑思维”的评估行为和过程

  为“评估目的”而交换到的信息,只有很少的是在编织“目的性逻辑思维”时被予以借用的,绝大部分是不会用他们参与“目的性逻辑思维编织”的

  不具备“创造能力”

  两岁的天天在房间里忙活着,过了一会儿,他非常兴奋叫着妈妈,向正在看电视的妈妈飞奔过去:“妈妈……”

  妈妈正在看电视,听见天天的叫声,妈妈扭转头,刚要说话,忽然发现天天光着脚没穿鞋袜。于是没等孩子继续说话,就大声提醒道:“天天,你怎么光着脚不穿袜子就满处跑呀,你的袜子呢?”妈妈说着立即起身,找来袜子,开始给天天穿袜子,嘴巴里还在不停的埋怨孩子不听自己话;“地上多凉呀!感冒了怎么办?上次就是光脚,打针住了医院……”

  那天天迫不及待的做什么呢?

  他画了一个非常意思的动物,他想立刻见到妈妈,他对妈妈有很多话说,然而……

  也就是说,在孩子自主地编织一个逻辑思维,想要尝试实现的时候,妈妈却出于:“光脚”危害孩子健康;“光脚”违背对孩子进行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这两个理由,在无意识中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了的阻断。载体培育称这种现象为“逻辑思维的阻隔现象”。

  我们说,父母在这个主观强势的趋势下发生的不当的培育行为失去了:

  一个孩子主动想和妈妈进行沟通的机会;

  一个帮助孩子拓展其逻辑思维延伸的机会,通俗的说,就是使孩子变聪明的机会;

  一个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自强心的培育机会;

  ……

  我们的孩子会怎么呢?

  一个主动实现自我逻辑思维的行为夭折了;

  为妈妈这种行为拒绝穿袜子或者“大哭”,表示自己的不满;

  主动放弃了和妈妈此次沟通;

  被动的接受着妈妈对自己的“教育”;

  自尊自强心受挫,也许以后就不会主动画画,起码不会像今天一样充满激情地拿给妈妈看了;

  ……

  那什么是逻辑思维的阻隔现象呢?

  载体培育认为

  关键词:逻辑思维“阻隔”现象

  孩子的逻辑思维在进入丰富成长期以后,以“纯洁目的性逻辑思维”为基础的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过程和肢体外在表现过程的完整实现是孩子逻辑思维得以良好丰富成长的重要因素。相反,若在这个逻辑思维外在表现过程中受到外界阻碍,那么孩子的这个逻辑思维就会被中断,无法得以完整实现,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逻辑思维行为中断现象,也就是逻辑思维的"阻隔"。

  父母在不经意间阻隔孩子逻辑思维的行为在培育孩子过程中是非常普遍的,例如:

  当孩子兴致勃勃玩耍的时候,要求孩子停止现在的活动喂水、喂食物,从而阻碍其逻辑思维延伸;

  当孩子发现地上有一个吸引他的东西捡拾的时候,父母因为害怕孩子触碰不干净和危险的东西而立即上前阻止;

  当孩子和小伙伴玩兴正浓的时候,强行要求孩子回家;

  当孩子对一件事物感兴趣的时候,父母认为对孩子没有“意思或者意义”而进行阻止或者强行进行有目的指导;

  当孩子试图去触摸植物和小动物的时候,父母因孩子触碰危险而进行阻止,甚至进行“恐吓”;

  当孩子摆弄玩具的时候,父母强调玩具规则和玩法;

  父母发现对孩子很重要的事情的时候,要求孩子不要东张西望,强行关注;

  当孩子发问的时候,父母采用敷衍或不耐烦态度;

  机械而生硬的阻断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例如幼儿园课程安排繁多,孩子无暇深入,疲于应付);

  孩子经常突然受到家庭分歧、争执的恐吓,使其因无法获得安全的保证而自动关闭自我逻辑思维的主动完成;

  ......

  父母应该在这一方面予以高度重视,以“纯洁目的性逻辑思维”为基础的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的行为,完整过程实现得越多,孩子逻辑思维丰富成长的自我延伸性就越强,逻辑思维丰富成长的完整性就越高,丰富成长得就更合理。下面我们以简单的图示加以说明。

  逻辑思维“阻隔”可能造成什么结果呢?

  结果一:人类90%的惰性大脑细胞丧失可能被激活的机会

  众所周知,人类具有亿万个脑细胞,可是目前被开发利用的仅占10%左右,这是什么原因呢?人类未开发的90%的脑细胞为何最终成为了“垃圾”呢?其主要原因就是逻辑思维被“阻隔”造成的。

  之前我们知道,一个生命体在开始时是完美而积极的(排除遗传和病理性原因造成的缺失),它不断的通过各种器官试图通过采集、整理和储存信息来完成逻辑思维的编制,也就是试图完成脑细胞的“激活”使命。然而,由于父母、成长环境、生存环境等等诸多父母可控和不可控原因造成了大量的逻辑思维“阻隔”现象的发生,从而使大量参与逻辑思维的脑细胞最终成为惰性脑细胞而永久的搁置起来,其结果就是最终只有10%左右的脑细胞通过“激活”和使用、强化,才能顺利形成最终可利用的脑细胞。

  由此可见,逻辑思维“阻隔”现象是如此需要父母所关注。

  结果二:孩子的逻辑思维无法得到良好的延伸。

  我们通过两个3岁孩子对一个问题进行的讨论记录,可以明确地分析出,他们的逻辑思维在不同的培育方法作用下,逻辑思维延伸的差异。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充满“好奇”的孩子》摘要:有鱼。老 师:河里会有恐龙吗?孩子甲:老师,这本书我看完了,我们换一本书吧!在孩子甲同老师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孩子的逻辑思维短而碎,不能在同一个逻辑思维线条中很好的进行延伸。孩子形成这种行为外在...
相关文章父母不可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满足孩子强烈的好奇心
孩子的好奇与兴趣从何体现让孩子疯狂爱上“为什么”(一)
4岁是孩子学习语言最佳时间不可错过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应该如何进行批评教育
学龄前儿童教育很关键 宝妈应该注意5件事
家有二宝 怎样让两个孩子和谐相处呢?
别说隔代育儿不好 这么多好处你可能不知道
真正聪明的父母常常会将这三句话挂在嘴边 难怪孩
父母的焦虑和受教育程度成正比 精英阶层的孩子压
孩子越乖长大越痛苦 别再这样“夸”孩子了
对孩子发脾气是最坏的教育 聪明家长用3招招招管
为什么有的孩子感恩父母 有的孩子锤杀父母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宝宝发育测评
宝宝营养知识
宝宝营养需求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