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

2008-10-18  | 语文 教学 小学 

  走出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

  道滘镇四联小学 叶茂枝

  以前我们的小学语文从中年级开始,每学一篇课文都要求分段、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津津有味地让学生分析:“哪一句是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哪一句描写人物的语言?”“对表现人物的思想起什么作用?”等等,看似内容充实,把力用在点子上,其实这样的分析除了对付考试,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并无太大的作用。现实的情况是学生能够分析什么是比喻句,但在作文中却较少运用比喻句;能够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但在写人的作文中却把人写得干巴巴的千人一孔。这样教语文知识,除了对付考试,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何实际的意义?

  产生这个误区的主要原因:

  1、   教学目标把握上的错位。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即要让学生能够读得懂,听得懂,能够说,能够写,运用语言这种工具进行交际。可是现在较多的老师把语文的教学目标定在: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段落结构、人物形象,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方面的特点等。虽然这些分析与运用语言有一定的联系,但它绝对不是小学生所掌握的技能。

  2、   教学要求认识上的越位。教语文的老师可能有同感:不少文章的分段有多种方法,不知用哪一种好,有些文章的中心比较隐晦,自己读了几遍,也不能明确把握中心,必须借助一些参考书才能把唯一标准的答案很困难地搞出来。受过一定专业训练的教师尚且如此困难,哪又怎能叫刚刚入门的三、四年级的学生去分析文章呢?

  3、   在语言学习上的不到位。长期以来,由于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往往朝文章的理解分析倾斜,严重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很少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时间分配上,比例严重失调,几乎不成比例。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以为学习语言的关键在“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能自然而然会运用,但真正积累下来的不多,会灵活地在自己说话、写文章时用的少得可怜。

  初试步出教学的误区:

  掩耳盗铃   (简案)

  教学目的要求:

  1、   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结果是自己骗自己。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走出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摘要:,除了对付考试,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何实际的意义?产生这个误区的主要原因:1、 教学目标把握上的错位。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即...
相关文章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新拓展
新课程语文的人文性定位蒙氏专栏(四)语文教学
浅谈三年级学生起步作文教学策略
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的小学阅读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阶段目标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方法和教学设计
小学1~6年级语文各阶段学习目标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灵活运用五步作文教学法
浅谈小学习作指导中的“对比”训练
作文教学“拦路虎” 走出山乡小学作文教学困境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