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放虎归山”看阅读教学(2)

2008-10-18  |  

  面对阅读教学的不尽人意,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要让阅读教学回归自然。

  那么,究竟什么是“阅读”呢?《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此所作的定义性界说中有这样的话:“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当然是指读者主体的心理过程。而不同读者对同一读物所产生的心理过程(阅读效应)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易经·系辞》),就说出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可以说,阅读当不限于课文本身,更不仅仅限于对课文内容的某一种所谓的“正确理解”。

  现代阅读理论告诉我们,作品文本的意义是读者阅读的结果,是读者在与文本的碰撞、交流和对话中产生的。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阅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意味着动态生成。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通过阅读主体的潜心内化,即通过读者与文本通过不断地“视界融合”,渐进地、动态地生成意义。这样,“文本超越了自身,是因为掺入了读者的意义;读者超越了自身,是因为接纳了文本的意义,扩大了原来的视界,又回到了自身,成了一个新我。”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走出“教材至上”,把教材也视作“活的生命体”,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尽情地诵读、玩味、揣摩,生成独特的理解、体验。

  由此,每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师都应努力引导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在操作上应做到:一、让学生全程阅读。先从对课文的“叩问”开始,让学生带着期待走进阅读;然后经历“体验”阶段,通过学生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的言语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 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境和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言语;最后是经历“发现”阶段,引导他们对课文进一步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并活用语言和语言规律,进行极具个性色彩的言语实践。二、让学生全心阅读。全程阅读,高质阅读,必须把学生带入“情境场”——上下文语言情境,现实生活情境,作者及学生的文化生活背景。神游于这“三境”,才能激发阅读兴趣,激活阅读欲望,诱发阅读体验,使学生全心沉浸于阅读之中。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