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挖掘教材内蕴 强化数学育人功能

2008-10-18  | 教材 数学 内蕴 

  钻研新教材,挖掘新资源

  摘要:教材是新理念的载体,教师应注重开发教材,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在处理教材时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的“动态生成”。

  关键词:新教材、新资源。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作为教育的数学,就是指存在于数学科学体系中的,并经专业人士或专家加工和重新组织的一部分。”实际上,儿童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也有许许多多的有意识的经验活动,并通过这种活动形成了许多的“日常概念”,我们称之为“生活数学”,但是,人们一直将生活数学排斥在数学学科之外,认为它是一种纯经验的,非精确化了的,没有一个自然结构和严密逻辑体系的知识群,所以,人们便自然地将儿童在学校的数学学习活动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割裂开了。

  实验证明,儿童常常是通过探索他们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来了解并获得学习的,是通过自己的大量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数学知识的,是通过许许多多的问题解决过程来发展自己的数学认知能力的。儿童认知数学的起点并不是符号所组成的逻辑公理,而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实践所形成的经验;儿童的数学活动也不是从观察符号开始,用逻辑推理来进行的,而是从观察现象,用特征归纳来进行的。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无论是编写的指导思想,还是编排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线的数学老师,一方面需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实验稿)》,另外还需要认真研究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把握编写者的编写意图,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宝贵资源。

  一、尊重教材,注重开发教材

  教材是数学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载体,教师要有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意识,积极地用好教材这一“载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备课过分依赖教参、大纲和教材,依据教材进行教学成了许多教师的习惯,教学过程成了忠实而有效地传递和执行教材内容的过程。这样一来,新教材所蕴含的新理念就难以被教师体验到、领悟到、思考到。教师所关注的只是“知识与技能”,很少会考虑“过程、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过分地尊重教材,依据教材却没有挖掘教材中能实现教材价值的潜在因素,教的是新教材,用的是老方法。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极有利的资源。尊重教材,依据教材是广大教师的共同做法和想法。要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树立“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必须对所教的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使教师教的内容转化为适应学生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活动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从“学”教材,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以满足学生生命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下面就以《认识人民币》一节为例,传统的教学一般经历以下几个过程:说一说平时用钱的经历,讲一讲每种人民币值的特征,想一想如何用人民币购物;练一练等环节,在如今社会中,儿童对钱的认识都比较丰富,如果还是按照上述教法,课堂学习结束后,学生将依旧停留于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如若将教材稍作“开发”,每人或每组学生准备一套人民币图片,教学中增加对人民币分类这个环节,学生对人民币将会有新的认识和发现,不管是材料,还是币值都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没有30元、40元的币值呢?为什么有硬币和纸币?等等问题脱颖而出,如此使用“分类”这个思维方式,提升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真正体现了数学课的灵魂。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深刻挖掘教材内蕴 强化数学育人功能》摘要:为它是一种纯经验的,非精确化了的,没有一个自然结构和严密逻辑体系的知识群,所以,人们便自然地将儿童在学校的数学学习活动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割裂开了。实验证明,儿童常常是通过探索他们自己的生活世界和...
相关文章拓展“宽、深、厚” 强化思想品德教育数学教学与育人
数学新教材中美育因素的挖掘和提炼数学新教材中美育因素的挖掘和提炼
浅探以围棋辅助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策略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新理念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求异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探究
恰当运用学具 提高学生数学兴趣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探究《画垂线》
开展数学教研学习导学案教学应用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