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语言艺术与新课程改革(4)

2008-10-18  |  

  三、教师的语言对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社会期待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把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作为参照框架(所谓“师徒如父子”)。要求教师对学生严加管束,而学生必须对教师绝对服从。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关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等等。课堂上,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的答案。学生在教学中实际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对师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他严重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新课程就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程改革指出真正的教学不再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也不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而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事实上,教学实践也越来越多地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纳者,学生本身就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所具有的主体能动性及丰富的创造潜力使他们在课堂中展现出令人敬重与钦佩的活力。而正是这种富有生机的活力,才使得进行中的课堂连续不断地生成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新的收获、新的经验。

  1、教师语言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突破原来的知识框架,多说“春雨除了是绿色的、黄色的、红色的,还是什么颜色的?”“如果旁边没有石子,乌鸦怎样才能喝到瓶子里的水呢?”这些类似的话,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散开去,找出更多的可能答案,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和异想天开,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形成创新性思维方式。

  2、教师的适时点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可用“为什么?”“说具体些好吗?”“你是怎么发现的?”这样的追问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使更多的学生“豁然开朗”,受到启示,得到裨益。

  3、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和首创精神。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形成独特的创造力。多说如:“谁能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呢?”“再用其他方法试一试。”鼓励学生去探索选择,发现新途径,而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不停留在已经明白的事物上,使学生能创新性地学习,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