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节科学课的学习目标如何实现(2)

2008-10-18  |  

  二 、怎样实现制定好的目标

  一节课的目标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描述,一是学生提出了什么问题,二是学生解决了什么问题,问题围绕目标而来。所以如何让学生提出凸显本节课目标的问题和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是课堂上老师应该做到的。

  现代教学论指出:在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习也只能是表层的、形式的。所以一节科学课中期待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是达成这节科学课的目标之一。

  有些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创设情景,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又想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上《物体的颜色》这一课,在开课时我准备了好几张各色各样颜色的蜡光纸,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光刺激,再关掉灯、拉上遮光窗帘再看,强烈的反差对比激发了学生探究光和物体颜色的关系的欲望。试想:一堂科学课的学习从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开始(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个甄别、挑选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怎么会不积极主动呢?

  对于有些期待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建立在对学生理解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真正做到备学生,了解学生现有的经验和水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对于学生不会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因势利导,激励提问。比如:在上《昼夜现象》时,现在的大多数学生已经从课外读物中知道了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关于地球自转你又想知道些什么?”这时很多学生提出了想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甚至还有什么外在因素可以影响地球自转等等……有的学生知道了地球自转的方向,老师又可以追问:“你可以从你看到的现象中自己推想地球自转的方向吗?”引导学生进行剥笋似的提问,一步一步迈向期待的目标。

  解决问题是实现目标的关键。科学素养的形成规律和科学探究的意义告诉我们,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是教给的,不是灌输的,而是在成长中、在科学化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养成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使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科学课堂中探究是过程,问题的解决是目标。

  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形式,探究活动符合儿童天性,是儿童最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儿童对探究活动表现的热情是很高涨的,但是孩子的注意力是发散的,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因为小组中一位同学的一个建议或者探究过程中发现的更有趣的事而对要探究的问题发生了偏离,从而不能达到预想的目标。还是在上《蚂蚁》这一课时,同学们在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有些同学突然发现从放大镜中看到的物体是个颠倒的像,于是大多同学纷纷效仿起来,所以蚂蚁是什么样子没有看仔细。我认为:在每次探究活动之前,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应该与学生交代清楚,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我想要是在学生观察蚂蚁之前就要求学生看清蚂蚁的身体有几截,每一截上长了什么,效果肯定要比什么都不作要求好。可能有人会认为这妨碍了学生的创造,妨碍了学生新的发现。但是我觉得科学的本质是求真与理性,有条不紊的求真与理性比漫无目的的求新求奇的发现实在些。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