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育要注重小学生的承受能力

2008-10-18  | 小学 教育 小学生 

  理想教育是小学德育的重点内容。对小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要注重小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承受能力,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在教育者以及媒体的作用下,学生将会对他们的思想品德要求及种种行为规范主动吸收,接受,成为学生道德品质和精神需要的一部分,并以次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要把理想的种子插进小学生的心里,促进其理想现实化,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有机结合

  理想的形成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需要不等于理想。长期以来,对理想教育人们总是以国家本位主义作为重点,一讲理想人们就会想到共产主义,想到奉献,不仅要求成年人而且教育小学生要跳出自我圈子,为社会着想,为社会献身,不能带有个人色彩。至于个人的需要,人们往往把它视为个人主义的东西进行批判,加以排斥。殊不知,要把学生个体引入[社会整体,把他们的自我意识同社会意识结合起来,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原有需要,要把社会的需要与个人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对教育者施加特定影响,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行为。教育活动所期待的是使受教育者产生预期变化,如果一定的教育活动不能使受教育者产生预期变化,这种教育也就丧失了其应有的教育功能。而小学生接受什么,拒绝什么,总是同个人的某些需要联系在一起,符合学生个体需要与承受能力的,就会遭到拒绝和反对,若与个体需要关系不大的,他们就冷淡、无所谓的态度对待之。由于小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所受的社会影响等不同,因而会形成各种不同的需要,其中有的是不正当的。教师的责任是在学生各种需要的基础上,有区别进行教育,对学生正当的个人需要,应设法满足并引导向高层次的目标奋斗,也不禁止堵塞,而是通过耐心诱导,使之进入理想的轨道。总之,理想教育,只有把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并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才能落到实处。

  二、树立榜样与生活实际力求接近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认识事物看大不看小,看近不看远。对小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时,采用榜样教育法,是常见的一种教育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所敬佩的人物往往与自己的理想不一致,主要原因是那些道德典范比较高大,而且毕竟是孤立的,抽象的,与现实生活实际存在着空间、时间、地域上的距离,再加上教师在教育时只给学生分析教材中的榜样,所以留给学生个人道德需要,更难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理想教育要注重小学生的承受能力》摘要:下几个问题:一、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有机结合理想的形成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需要不等于理想。长期以来,对理想教育人们总是以国家本位主义作为重点,一讲理想人们就会想到共产主义,想到奉献,不仅要求成年人而且...
相关文章小学生书包过重难承受浅谈农村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亟需纠正小学数学趣题巧算百题百讲百练--计算部分
民间剪纸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
让传统剪纸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
剪纸艺术引进小学美术课堂
小学美术课中的剪纸教学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中观察力的培养
小学美术教学的情感教育策略研究
小学美术教学中微课的运用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个性培养策略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