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争吵(4)

2008-10-19  |  

  教师在处理对待幼儿争吵时既不能简单否定,一概制止,也不能听其自然,任其发展,应该以社会和班级规范为依据,给予巧妙的干预,以鼓励必要的语言争辩,抑制动作暴力的参与,引导幼儿从争吵中获得公正、合理的结果,使幼儿的争吵产生积极的社会化价值。幼儿争吵原因大多是由于对日常规则不明确、不遵守而造成的所有权争执。因此,面对案例二的情况,减少幼儿“无谓争吵”的关键是规则的具体、明确,并让幼儿能操作。为此,我们首先对幼儿日常生活、学习、游戏等活动规则进行细目化的分解,鼓励幼儿参与讨论和制定规则,让本来较为模糊的规则具体化、明确化。例如,“游戏时不能独占玩具”这一常规就可以让幼儿自发讨论出细则:a、搭积木时,积木放在桌子中央,搭一块,拿一块;b、看图书时,图书放在桌子中央,看一本,取一本;c、几个人玩一个或一种玩具时,轮流玩或合作玩,大家都玩到;等等。又如,“使用别人的东西时,必须事先征得别人的同意”,这条常规也可以引导幼儿提出:a、要用小朋友家里带来的东西,应有礼貌地商量,得到同意后,才能拿取;b、要玩小朋友先拿到的玩具、图书时,应有礼貌地商量,得到同意后,才能拿取;c、要用别人先拿到的椅子、杯子等物品时,应有礼貌地商量,得到同意后才能拿取;等等。具体明确的行为规则,不但要求幼儿自己执行,也要求幼儿督促他人执行。例如,能用语言指出违反规则的行为,并能说理、争辩。使幼儿间形成维护规则,并公正解决的氛围。

  C、不做盲目的大法官。

  当幼儿间争吵时教师如果像个大法官,对孩子们的争吵过多的介入,幼儿自然就会产生一种依赖心理,久而久之,遇事就显得慌张,没有主见,失去判断力。在没有求援要求或无身体伤害的前提下,教师面对幼儿的争吵一般不予直接于预,先只暗中观察。这有利于幼儿有充分的争辩时间,以使双方在争辩的过程中,明辨是非,锻炼能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事后教师应及时了解争吵的起因和结果,给予恰当的形象化评价。还可以教给孩子更多的自我保护知识,同时给予其自行解决问题的权利和空间,让他们在吵架事件中,自我判断,自我反省,自我处理,在事件中成长,变得更成熟,更机智。所以,孩子们的争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强行阻止时盲目的、不问青红皂白的指责、批评。教师应该避免这种简单处理争吵的做法,努力提高自己对幼儿争吵的分析判断能力,从而采取适当的方法,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不应简单地充当宣判是非的大法官,而是做个耐心聆听的陪审员,通过孩子们的争吵,去了解孩子心中的世界,了解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