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形态与结构(2)

2008-10-21  |  

  活动课程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风行一时,美国著名教育家克伯屈(W.H.Kilpatrick)的设计教学法实际上即是实施活动课程的一种方式。在克伯屈那里,“设计”即是指学生自己计划,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实际操作,在实际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这与活动课程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

  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两种基本的课程类型,可以把两者看做是一种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排斥或取代的关系(参见表

  ,1)。

  表1 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各自的特征

  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

  学生中心

  问题中心——直接体验

  实践活动中心——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注重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教师中心

  教材中心——知识系统

  课堂中心——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注重学生的知识,以发展智力为主

  注重养成教育

  注重训练

  注重教育过程

  注重教育结果

  注重问题解决

  注重知识获得

  主观综合评定为主

  客观定性评价为主

  分科课程将科学知识加以系统组织,使教材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但是,由于比较关注学科的逻辑体系,追求知识的系统化,使得这种课程容易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活动课程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憾。与此同时,由于活动课程自身往往比较倚重学生的兴趣、需要,而缺乏严密的逻辑和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系统掌握科学知识。二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呈互补之势。所以,两类课程在学校教育中都不可缺少。

  ③以学习经验的性质或者学生心理发展的指向为标准,分为认知性课程(重在促进知识的获得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情意课程(重在学生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练、价值观的形成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④以课程决策的层次为标准,分为理想的课程(由研究机构、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以及应该如何开设的课程)、正式课程(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领悟的课程(教师实际理解和领会的课程)、实行的课程(实际反映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⑤根据课程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不是课程的基本形态,而是课程的表现形式。显性课程指的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从计划的角度来看,显性课程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的程度较高;从学习环境的角度来看,显性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传递知识来进行,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生在显形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学术性知识。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印、70年代,自提出后,引起了课程研究者的极大兴趣。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