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的设计策略(2)

2010-06-22  |  

  3、上课末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增强求知欲

  成功的教学,不仅要有良好的开端,良好的过程而且要有良好的结尾,这样就更能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知识反馈阶段,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创设运用语文知识的机会,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

  (二)尊重学生自我体验,张扬学生个性,使他们语文能力得到提高

  1、尊重学生主体感受

  要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在阅读教学中的集中体现就是要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态度,要蹲下身子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作交流,没有师道尊严,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绝对权威。

  2、让学生活动自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当学生进行阅读时,学习活动愈是自主,阅读的过程就愈能反映学生的个性,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初读课文时,教师可让学生愿意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哪一节读得最棒就读那一节,哪一节最具吸引力就读哪一节……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以心灵自由。 (三)、努力把课文教活,激发学生的相似积累,促进他们各自所得深入些、系统些

  我们说一个读者读懂了文章,则说明这个读者的信息储存中具备了与该文章相似的信息模块,并且这个相似模块被迅速激发,提供了对该文章各个方面的一致性的解释说明。因此,在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生活、知识的积累,应成为实施个性化阅读的核心。个性必须让学生走向生活,感受生活,品评生活,丰富生活阅历。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来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之间的矛盾。小学语文教学也应如此,即要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来,让学生个体生活经验、课文中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中展开,促进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课文。

  一旦顺利地激发学生的相似积累,把学生头脑中生活、知识经验的积淀付诸于对课文的理解,把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与切身感受移植到课文之中,就会产生一种“超原型”阅读,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体验深入些、系统些,使课文的文字、符号语言,真正成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使课文所表现的人、事、物、景,由于学生赋予了情感与生命而得以复活;使课文中隐含的思想、观念,因为与学生的经历接通而产生巨大的说服力和震撼力。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