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四个“适宜”(2)

2013-12-18  |  

  二、“主”与“次”宜分明

  科学教学要突出重点,主次分明,这样才能使教学有针对性,有实效。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观倾向性太过明显,他们在教学中往往为了赶时髦,将教学的重点、难点搁置一边,一味地迁就学生,不分主次,严重脱离教学目标。如教学《光的反射》一课,它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通过教学应让学生明白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同时引导学生了解人们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如汽车反光镜、医生用的额镜、潜望镜等。有位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当学生通过探究和交流得出白色物体反光能力强时,有学生便趁势问道:“那么,哪些物体反光能力强,哪些物体反光能力弱呢?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以及生活经验,这个问题并不是本节课探究的重点,教师应及时地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引导。但这位教师在课堂上却缺乏应有的教学智慧,不能有效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因此在这个环节上花下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运用了大量的学生听不懂的专业术语进行抽象描述和解释,最终导致因教学时间不够而达不成教学目标,制作潜望镜的实践活动无法完成,草草下课。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对课时教学目标没有做到心中有数,教学实施中主次不分,没有驾驭教学重点,缺乏必要的引导智慧,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

  三、“放”与“收”宜有节

  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教学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应充分发挥。这一理念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失衡现象,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或紧“收”不“放”,或只“放”不“收”。紧“收”不“放”的情形是教师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全权包揽,生硬灌输,不组织有效的活动,轻视学生的自主探究,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受到严重抑制。与此相反,只“放”不“收”的情形是教师把“教”与“学”的任务全部打发给学生,听之任之,学生的学习活动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作适时的引导,活动结束后教师不引导学生对学习成果作深入的总结。这样的课堂教学,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学习方式很贴近时尚,课堂上气氛活跃,热闹非凡,实际上学生收获甚少,甚至有学生在嬉笑中打发学习时光。课堂教学看起来一步一步让人目不暇接,但学生却不对探究问题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即使是回答也是低质量的、浮于表面的。教师看起来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权利,学生说得、做得热火朝天,一节课下来,竟然让人不知道今天究竟学了什么,这完全违背了科学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