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教育特色活动方案(2)

2014-02-20  |  

  七、课程实施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我们尊重民俗民风内容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掘弃了迷信类的内容,筛选和创编的内容首先遵循科学性原则。

  2、适合性原则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及情感特点,筛选和创编了适合幼儿实际的教材内容,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挑战性。具体包括:选材适宜性、目标适宜性、教育手段适宜性等。

  3、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根据幼儿能力特点、能力、认知水平的发展情况和个体差异,筛选和创编的教材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单到丰富、由浅到深,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懂得幼儿的情感、知识、能力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4、综合性原则

  陈鹤琴先生说“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的去教儿童学”。由于民俗民风课程涵盖的内容和领域较广泛,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还遵循了综合性原则,兼顾各个领域的内容。既有艺术领域、社会领域、又有语言领域和科学领域的内容,并注重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

  5、互动性原则

  幼儿园民俗教育整合多方面资源(幼儿园、家庭、社区、环境),需要产生积极的互动以得到熏陶、感染等积极影响。

  八、课程实施途径

  (一)创设以民俗民风、家乡文化为特色的环境

  幼儿园整个环境体现民俗民风教育特色,各处墙面、角落、长廊都由我们家长、老师共同收集材料,布置的凸现民俗文化的布狮布龙、竹签百家姓、藤制书桌、木质水车、农家乐等,使幼儿和家长一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民俗民风的气息。在教室布置时,我们根据节日和主题活动的要求,尽量通过民间艺术的途径来反映内容,有的用剪纸的形式表现,有的用撕帖、拼贴、剪报的形式;还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收集材料(如稻草、蓝花布、土布、成熟的棉花和稻穗、竹子……等等)。内容也非常丰富,有介绍民间艺术的、有介绍中国的名胜古迹的、有表现节日风俗的,每个环境里都让幼儿不断感受我们祖国的民俗民风文化,感受民族文化特色的美,使他们对民俗民风中所蕴涵的美的领悟日趋深入。

  我们还开辟了花园,栽种了各种花草树木,;在幼儿园一角有孩子们的种植园地,孩子们可自己动手种植蔬菜,如:青菜、娃娃菜、茄子、番茄,各班定期给蔬菜浇水、看蔬菜的成长过程;还在园里栽种了桔树、柿子树,幼儿经常给树浇水,到果子成熟的时候,和老师一起采摘。

  (二)让大自然、大社会做“活教材”

  陈鹤琴先生认为:“幼儿与环境和社会接触的机会越多,他的知识越丰富,他的能力也越充分。”陈老的教诲启示我们,要特别注意使用好大自然、大社会这一“活教材”对幼儿进行教育。

  我园坐落在郊区,四周都是农田、菜地、果园、河堤。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经常带孩子们去看农民耕作,寻找美丽的野花、嫩绿的小草;沐浴温暖的阳光,在乡间小路上散步、看柳树、庄稼;看活泼的小蝌蚪、翩翩起舞的蝴蝶;去果园看桃花和梨花;果子成熟的季节,去摘桃子、采摘蚕豆、看农民收割稻子的情景等等。

  (三)充分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

  我们还重视把家庭、社区、自然环境这些活的教育环境资源引入我们幼儿园教育活动之中,如大班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教师引导幼儿多方位、多角度地去观察、了解我们家乡的建设、名胜古迹、文化艺术、土特产等,共同构建起一系列反映家乡的环境主题——从建筑照片、图片到幼儿自己畅想的家乡建筑绘画作品,有的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相关的剧照,有的幼儿跟随家长去外地游玩、留影,有的幼儿将家中的刺绣、丝绸、扇子带入园,并且把所有这些,布置在幼儿园的公共走廊和教室里,让这一环境资源与全园的孩子共享。

  (四)给幼儿充分表现和表达的机会

  陈鹤琴先生指出“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合作的态度”,这些品质会对幼儿的终身受益。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们给每位孩子充分表现和表达的机会。如学习新的民俗毽子操,操场陈设多种民俗游艺项目:舞龙、滚铁环、纸毽子、布质飞碟等。在区角环境创设中,教师们鼓励幼儿画蜡染画、临摹京剧脸谱、剪纸等,既培养了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还使幼儿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激活了幼儿的艺术天性,同时使幼儿对我们祖国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九、课程实施要点

  1、以课改观念为引领,凸显以幼儿发展为本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指出:学前教育课程改革要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致力于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我园民俗教育活动方案在实施中,坚持以课改观念为引领,凸显以幼儿发展为本。我们十分强调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面向全体幼儿。我们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提出了全面性、层次性和时代性原则;在教育活动形式上倡导多样性原则;在教育活动安排上体现主次性原则,力求通过关注幼儿的需要和个性发展的特点,为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2、教育活动内容力求实现幼儿生活经验与新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

  幼儿民俗教育的内容首先要紧紧围绕幼儿的现实生活,但同时又要解决好与新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如光明的锦绣黄桃、庄行的“菜花节”,我们一方面通过认识活动、制作活动等一系列活动让幼儿对乡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喜爱,另一方面,我们发现“菜花节”与新教材中“春天”这一主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我们将两个主题进行了有效的融合,既拓展了两个不同主题的内涵,又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3、全园性大主题和各班级小主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全园性大主题活动是指在一定阶段内全园幼儿围绕共同参与开展的主题活动,例如春节、民间游戏节和民间艺术节等,我们要求不同年龄层次幼儿能在相互合作、共同营造热烈的活动氛围,体现中华民族热情、喜庆、团结的文化特色。

  在全园大主题的引领下,我们又强调应该遵循层次性的原则,依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在相同主题中分别设置不同的分目标,如国庆节的总目标是让幼儿知道祖国妈妈的生日,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而在分目标上,小班幼儿更多从自身出发,激发幼儿爱身边的人、爱自己的幼儿园的情感;中班注重从体会家乡的变化入手,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大班则通过了解中华大家庭56个民族的构成,体会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小班的节日编排上注重体现趣味性,中班强调游戏性和知识性,而大班则力求体现知识性和探索性的结合。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将大、小活动主题有机整合、互动推进,既使各主题的目标得到落实,也使各主题的内容得到丰富、延伸和拓展。

  4、运用多种民俗传统表现手段,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在中华民族多彩的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广为流传的文化表现手段,如民间故事、童谣、陶艺、水墨画、剪纸、民族歌舞、民间游戏等等,不同的表现手段又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如:陶泥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水墨画、剪纸表现形式自由,符合幼儿表达表现的特点……关键是,这些民族文化手段能促进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此外,民族歌舞融音乐与舞蹈为一体,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表演艺术的特征;民间游戏具有愉悦性、游戏性,且家喻户晓、代代相传,在生活中深受幼儿的喜爱。幼儿在游戏中数数、唱歌、朗诵歌谣、表演……促进了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5、家庭资源的利用能更好地拓展民俗教育的视野

  幼儿园教育活动需要家长的配合,而民俗教育更是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家庭中有许多可利用资源,成为我们民族传统教育的良好补充。如民间游戏,我们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家长参与游戏的收集,丰富我们的资料库。 “迎新年民间游戏运动会”也让家长一起参与,共同喜迎新年;我们还组织幼儿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积累真实鲜活的生活经验,来了解民俗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育资源整合拓展了我园民俗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视野,更吸引家长使其成为幼儿园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家长在参与中了解民俗文化教育活动,重视民俗文化教育,使我们的民俗教育走进家庭、走向社会。

  十、课程评价

  (一)对幼儿发展的评价

  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对民间历史的认知水平

  了解一些重要民俗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技艺对现代人类发展的影响等。

  对民俗文化的参与、探索兴趣

  能够积极参与民俗教育活动,乐意去尝试和探索各种形态的民俗教育活动。

  对民族自豪感体验

  感受我们祖国的民俗民风文化,感受民族文化特色的美,萌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家乡,爱祖国的良好情感。

  对中国传统道德、情感在生活中的表现力

  学习、感受中国传统文明交往礼仪,形成文明礼貌的意识和行为,能在日常生活中体现。

  对民俗文化的感受与传承力

  对民俗文化有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初步认识自己在民俗传承中的义务和责任。

  (二)对教师发展的评价

  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积极的道德、情感的提升

  热爱生活、热爱孩子,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对待工作满腔热情,有集体荣誉感。

  对民俗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善于从各种途径主动获取民俗文化等相关专业知识,不断完善知识、技能结构。

  教育实践的能力

  具有教科研能力,能积极参与民俗课题及相关子课题研究,有研究成果。

  对优秀民俗文化的判断能力

  判断民俗中的优劣资源,掘弃迷信类的内容,筛选和创编的内容遵循科学性原则。

  民俗环境创设的艺术

  创设具有浓郁民俗风韵的环境,使环境具有艺术性,能实现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性,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

  (三)评价应注意:

  1、评价的目的是使课程和教育计划更适宜于儿童的发展。

  2、评价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

  3、评价应当承认和尊重儿童在经验、能力、兴趣、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4、评价是教师、幼儿、家长及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

  十一、“民俗教育”课程一日活动安排

  幼儿园民俗教育时间从早晨来园至下午离园。来园时间7:30,离园时间15:55,具体操作时可根据季节、时事,结合主题不断进行修改、调整及完善。

  “民俗教育”课程一日活动安排表

  时间

  课程

  内容安排

  上

  午

  户外运动

  1、民间集体体育游戏组织

  2、民间体育游戏分散自选:舞龙、踩高跷、爬竹梯、布包、滚铁环等

  3、民俗操:毽子操

  生活、学习、游戏

  1、自由活动中与民俗相关的内容:跳房子、拼图、古诗、童谣书籍等。

  2、主题活动相关民俗教育内容

  3、生成活动中相关民俗教育内容

  4、自主游戏(区角、角色)中民俗角的利用、民俗材料的操作等

  中午

  休闲活动

  餐前或餐后教师组织的宽松的、有趣的、随意的民俗教育活动,如:民间小故事播报、民俗趣闻、民俗小游戏等。

  下

  午

  特色活动

  各班根据年龄特点,幼儿兴趣爱好,教师专业喜好自主选择的专门的民俗活动,如:古诗、剪纸、民间游戏、泥塑、民间故事、民间画等。

  户外运动

  户外民俗小游戏

  备注

  该表只是作为参考,实际工作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另行安排。

  十二、“民俗教育”课程实施的参考资源

  课程实施可以选用现成的教材,进行适当的选择与改编,或者自行创编。所有选用、修改和自编教材均需经幼儿园课程发展小组审查和通过,一并备案。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

  *学前教育——《学习活动教师参考用书》3-4岁,4-5岁,5-6岁——(上海教育出版社)

  *《幼儿园民俗文化教育课程》——(倪蓉主编 百家出版社)

  *《中国民俗通治》——(山东教育出版社)

  *《论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民俗的传承》——(龙承建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十三、“幼儿民俗教育”课程实施保障

  (一)组织保障

  明确各职责部门的负责人,实行分层管理,确保各项任务的层层落实。成立由政、工、团、职工代表组成的执行监督小组,保障计划的执行。建立由教研、课题、后勤组组成的工作反馈体系,保证工作反馈渠道的畅通。

  (二)制度保障

  建立激励、计划、检查、评价、反馈与监督制度。

  (三)专业人员保障

  聘请专家、名师、组成顾问小组,对计划的实施进行指导,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实践指导。

  (四)师资保障

  不断调整师资结构,加强教师的学历及专业化培训,以研带教、通过参与式培训来提高教师整体队伍素质。保证人人参与,人人提高。

  (五)经费保障

  争取上级财政拨款与自筹资金相结合,确保各项经费投入,保证计划的如期实施。

 >> 环境创设与文化走进孩子的生活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