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科普资料库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6)

2016-04-06  |  

  (二)渗透穿插于课堂教学中,挖掘拓展教材内容,和实验观察相得益彰。

  很多学校推崇“大容量、高密度”的科学课堂教学,任课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备课,还要求准备丰富的观察实验材料,整节课教学过程结构紧凑,环环相扣,容量大,学生活动的密度很高,感觉师生都是小步快跑,无片刻闲暇,学生必须全神贯注步步紧跟,稍一走神就会掉队,让学生感觉很紧张,很疲倦。教师在整节课不仅要忙着参加学生的小组讨论,还要随时对学生进行表扬,尤其遇到学生收集的证据不能支撑结论时,教师要替学生进行结论的总结,整节课被教师牢牢地控制在手心,教师占据了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干扰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这是教为中心的课堂。在科学课堂上,除了我们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引发学生的探究思考外,科普资料的随机动态出示也可以作为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脚手架”,扶一扶,给学生自主的时空,静静思考、观察、记录和分析。

  如在三年级《水珠从哪里来》一课中,学生对于放冰块的玻璃杯外壁出现小水珠的推测,大多是认为水珠从杯子里渗出来。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有颜色的冰块和玻璃杯后,学生再观察,再用餐巾纸擦拭,发现和预先的推测有矛盾,餐巾纸上的水珠是无色的,否定是水珠从玻璃杯渗出来。那么水珠到底从哪里来?由于学生的前概念中没有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珠这个概念,水蒸气又是无色无味看不到摸不着,因此在学生思维的断层处,及时提供可以自行阅读的科普资料卡,让学生自主阅读获取相关信息,再分析,就有助于观察实验中学生的分析和理解,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科普资料课后引导延伸,高于课堂,激发引领学生更多元个性化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课外活动是科学课的拓展延伸,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课的教学应该从课堂教学向课外活动拓展延伸。”课后延伸正是可以将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于整个生活,激发引领学生更多元个性化发展。

  以前我们可能比较多关注科学课外拓展的实践活动,课外实验,这诚然重要,不过在落实中有些难度,而且难以检测。而我们在课外实验拓展的同时,如果能够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把科普资料库的阅读延伸到课外,运用老师、同学、家长等推荐的书籍、报刊、网站、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阅读交流,条件允许也可以在学校的网站、论坛进行互动,那么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和促进他们发展。

  如在四年级《动物的卵》一课教学后,学生们已经对动物卵的构造和发育过程有所了解,而此时正是舟山梭子蟹繁殖期,针对目前市场上销售抱卵梭子蟹的实情,我们引入网站新闻进行阅读,交流分析,每人发表不同的见解。然后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更多“海洋渔业资源保护”的科普资料,了解禁渔期和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等科普知识,真正把所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把海洋教育融入到科学课中,提升学生的公民科学素养。

  总之,科普资料库作为科学教学中的有机补充,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和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科学教师有责任在注重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引导激发学生更加自觉主动有意识地去阅读更多科普资料,精读和略读相结合,学会使用符号标注,养成旁摘、质疑、联想,愉快分享交流。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