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卷一百一 宗庙考十一(11)

2016-05-03  |  

  梁制,三年一禘,五年一祫,谓之殷祭。禘以夏,祫以冬,皆以功臣配。其仪颇同南郊。

  尚书左丞何佟之议曰:"禘於首夏,物皆未成故为小,祫於秋冬,万物皆成其礼尤。大司勋列功臣有六,皆祭於大烝,知祫尤大,乃及之也。近代禘祫,并不及功臣,有乖典制,宜改。"诏从之。

  陈制,五年再殷。殷,大祫而合祭也。

  魏文帝太和十三年,诏公卿议王、郑言禘祫之是非。尚书游明根言曰:"郑氏之义,禘者大祭之名。大祭圜丘谓之禘者,审谛五精星辰也;大祭宗庙谓之禘者,审谛其昭穆,百官也。圜丘常合不言祫,宗庙时祫故言祫。斯则宗庙祫禘并行,圜丘一禘而已。宜於宗庙俱行禘祫之礼。二礼异,故名殊。依《礼》,春废祫,特礿,於谛则祫禘,于尝、于则祫尝祫烝,不废三时,三时皆行禘祫之礼。"中书监高闾又言:"禘祭圜丘与郑义同者,以为有虞禘黄帝,黄帝非虞在庙之帝,不在庙,非圜丘而何?又《大传》云祖其所自出之祖,又非在庙之文。《论语》称禘自既灌以往。《尔雅》称禘,大祭也。诸侯无禘礼,唯夏祭称禘,又非宗庙之禘。鲁行天子之仪,不敢专行圜丘之禘,改殷之禘,取其禘名於宗庙,因先有祫,遂生两名。其宗庙禘祫之祭,据王氏之义,祫而禘,禘止於一时,一时者,祭不欲数。一岁三禘,愚以为过数。"

  诏曰:"明根、闾等,据二家之义,论禘祫详矣。至於事取折衷,犹有未允。闾以禘祫为名,义同王氏,禘祭圜丘,事与郑同。无非间然。明根以郑氏同,两名两祭,并存并用,理有未俱。据二义,一时禘、祫,而阙二时之礼,事有难从。先王制礼,内缘人子之情,外协尊卑之序。故天子七庙,数尽则毁,藏主於太祖之庙,三年而祫祭之。代尽则毁,以示有终之义;三年而祫,以申追远之情。禘祫既是一祭,分而两之,事无所据。毁庙三年一祫,又有不尽四时,於礼为阙。七庙四时常祭,祫则三年一祭,而又不究四时,於情为简。王以祫为一祭,王义为长。郑以圜丘为禘,与宗庙大祭同名,义亦为当。今互取郑、王二义。禘、祫并为一名,从王;禘是祭圜丘大祭之名,上下同用,从郑。若以数则黩,五年一禘,改祫从禘。五年一禘,则四时尽禘,以称今情。禘则依《礼》文,先禘而後时祭。便即施行,著之於令,永为代法。"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