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时期教育制度

2016-09-29  | 教育 明代 书院 

  明代教育可以分为民间教育和官方教育两个不同层次。民间教育是官方教育的基础,官方教育则是民间教育的准则。

  一个人从幼时的启蒙教育开始,便在为日后进入官方学校作准备。进入学校以后,则要为日后的科举考试作准备。因此,他所学习的内容,也便限定在了官方规定的文化范围之中。但是,民间教育与官方教育又毕竟有所不同,民间教育不像官方教育那样有着比较严格的制度,如私塾、家馆、义学、族学等等,可以有各种形式,也可以比较随意地设立。官方教育则具有一套完整的体制和制度,而且它只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各级学校。

  在这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体制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书院。书院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它虽然属于民间教育范围,却必须有官方的认可。它不是一种低层次的教育,而是一种高层次的、属于学术传播探讨性的教育。

  因此,民间教育、官方教育和书院教育构成了明代多层次相关联的教育体系,明代的各种文化现象,几乎都与这种教育体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私塾与社学

  明代的民间教育范围是相当广泛的,除官方学校诸如国子监、府州县学及卫学等官学之外,所有非官方教育形式,都可以算作是民间教育的范围。

  对于明代民间教育的情况,史书中没有明确而集中的记述。

  从零散的记述中,可以得知当时的民间教育包括了私人教育和半官方的教育两部分。私人教育主要指遍布于城乡的私塾、家馆等。半官方的教育则包括地方民办的义学、族学和社学等各类学校。

  这虽然并不都属于官方规定的正规化的教育体制范围,但是由于中国长期的教育传统的影响,到明代已经相当的成熟,并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教育方式。从学生的入学拜师到授课程式,从教授的内容到考试方法,都有固定的规矩。

  一般来说,这类民间教育都属于启蒙教育的阶段。所学习的内容也是从识字开始的。学习中使用的教科书主要有:《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千家诗》、《神童诗》等等,由浅入深,依次学习。

  明建国之初,由于长期战乱的破坏,经济处于恢复时期,朝廷虽然提倡发展教育,以正风化,但是各地民间教育情况尚较为低落。洪武二年(1369)以后,在朝廷的强令推行下,各地官办的儒学开始逐渐有所发展,与之相应的民间启蒙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据《明史》记述,到洪武中叶以后,鈥湼俏薜囟簧柚В奕硕荒芍獭b陨蛞簦毓娴兀藜溆谙乱鼗尼瑁节詈Q摹4嗣鞔Vⅲ啤⑺我岳此患耙测潯H欢逃姆⒄褂肷缁峋糜凶胖苯拥墓叵担雍槲涞接览旨洌盟淙坏玫搅私洗蟪潭鹊姆⒄梗从质艿焦掖蠓鹊目У挠跋欤笔钡木锰卣魇导噬鲜枪幻袂睿庖簿捅厝换嵯拗泼窦浣逃姆⒄埂!睹魇贰氛舛渭鞘隹赡苡行┭怨涫盗恕

  就当时的教育情况看,洪武中所谓的鈥溛藜溆谙乱鼗尼瑁节詈Q拟潱饕故侵腹侔斓母⒅荨⑾厝逖Ш桶牍俜降牡胤缴缪А

  地方社学始建于洪武八年(1375)。

  太祖洪武八年,诏有司立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十六年,诏民间立社学有司不得干预。其经断有过之人,不许为师。二十年,令民间子弟读《御制大诰》者赴京,礼部较其所诵多寡,次第给赏,又令兼读律令。

  这种半官方的学校在设置、学习与管理等方面也都有其制度。所以后来人也称之为鈥溝缋镅嵘扁潯

  明初生员分二等,有府、州、县学舍之生员,有乡里学舍之生员。府、州、县学舍生员有定额,自四十人以下为差,日给廪饩,而乡里则凡三十五家皆置一学,愿读书者,尽得预焉,又谓之社学。盖即党庠术序之遗也。鈥︹θ粝缋镅幔蚴亓钣谄渫街缺玻褚挥醒姓咭越讨T谧拥艹莆ρ担诠俑莆悴拧F浣讨玻园偌倚帐锨奈祝碳熬仿伤阒簦亓钜嗷渌车茏又逼淝诙瓒ㄖ惺 H甏蟊龋惺“涡悴胖日吖敝亓钭仕推拮尤刖熳恿傩灾右月加谩F溲嵘保蚩⌒阏呱胙В谷笔斥荆徊怀刹恼撸涓骶退怠

  这种半官方的社学,就其设置安排而论,确似一种办学的较好形式。但是不久社学便出现了问题,用明太祖的话说是鈥満檬履殉赦潯R灾潞槲涫四辏1385)他在《御制大诰》中不得不专门写上了《社学》一条:

  好事难成。且如社学之设,本以导民为善,乐天之乐。奈何府、州、县官不才,酷吏害民无厌。社学一设,官吏以为营生。有愿读书者,无钱不许入学。有三丁四丁不愿读书者,受财卖放,纵其顽愚,不令读书。有父子二人,或农或商,本无读书之暇,却乃逼令入学。有钱者,又纵之,无钱者虽不暇读书,亦不肯放,将此凑生员之数,欺诳朝廷。呜呼难哉!天灾人祸,若不灾于此官此吏,载在祀典之神无凭可敬。似此善道难为,惟天可鉴,智人详之。朕恐逼坏良民不暇读书之家,一时住罢。复有不知民艰,茫然无知官吏害民者,数言社学可兴!古云:为君难,诚如是,为臣不易,果然哉!

  从《大诰》中的这段文字来看,到洪武十八年时,对于社学已经不再提倡了。所以王圻所记洪武二十年令民间子弟赴京诵读《大诰》之事,已不是社学的活动内容。

  然而洪武以后一段时间里,所立社学的传统得到了提倡支持:

  英宗正统元年(1436),令各处提学官及司、府、州、县官,严督社学,不许废弛。其有俊秀向学者,许补儒学生员。

  宪宗成化元年(1465),令民间子弟愿入社学者听,贫乏不愿者勿强。

  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令各府、州、县建立社学,访保明师。民间幼童年十五以下者,送进读书,讲习冠婚丧祭之礼。

  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到社学的创建与发展的过程。看来社学兴盛的时间并不很长。到成化年间,便已经出现了贫家子弟不愿入学的情形。弘治朝虽复予提倡,但成效似并不明显。弘治朝的特点便是对于祖制的追复,这实际上便是鈥満胫沃行蒜澋氖抵省5钦庵肿犯从捎谕牙肓耸贝⒄沟氖导是榭觯虼瞬⑽茨芷鸬矫飨缘淖饔谩6杂谏缪У奶岢彩且谎胶胫我院螅赜谏缪У募鞘霰悴桓炊嗉恕K孀琶鞔缁嵊刖玫姆⒄梗桔佑爰夜菔降拿窦浣逃鸾ト〈松缪АC髦幸兑院螅逃占暗拇蠓确⒄梗饕故且揽克桔雍图夜莸让窦浣逃绞健

  我们虽然无法得知明代各个时期各地方启蒙教育的具体数量,但是从其地方官办儒学生员数额的增长中,也可以看出与之相应的民间教育的概况。按照这样的情况分析,明代民间教育可能是从宣德以后才真正逐渐发展起来的。

  私塾和家馆都是通过私人聘请教师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这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明初,由于建国未久,一批元朝的遗民,或安于平静生活,隐居于乡里,或不愿意与新朝合作,不肯出仕为官,其中相当一部分便靠教书为生。其中最为著名的即有洪武中被延为诸王师的李希颜。《明史》记述:鈥溊钕Q眨钟掴郑H恕R硬皇恕L媸质檎髦辆钔跏Α9娣堆暇V钔跤胁宦式陶撸蚧髌涠睢5鄹Ф8呋屎笤唬衡樜谟幸允ト酥姥滴嶙樱伺库櫶嬉饨猓谧蟠悍挥以奚啤V钔蹙头Q展榫梢b澱馕灰硬皇说乃奕逑匀皇欠浅O肮哂诿窦渌桔又卸源慕逃椒ǖ模医浒嵊玫搅斯⒔逃小C鞒踔д咝挥Ψ家苍越萄K谠┍艿匚庵校溛馊苏又挛茏邮︹潯K赜锈準畔壬澲牧阂谠┟鞒跻咏淌诙嗄辍V硕『啄辏谠┟鞒踱溩闾幽洌邮︹潯T偃缑鞒踔娜送跣校睹魇贰酚屑鞘觯

  王行,字止仲,吴县人。幼随父依卖药徐翁家,徐媪好听稗官小说,行日记数本,为媪诵之。媪喜,言于翁,授以《论语》,明日悉成诵。翁大异之,俾尽读家所有书,遂淹贯经史百家言。未弱冠,谢去,授徒齐门,名士咸与交。富人沈万三延之家塾,每文成,酬白金镒计,行辄麾去曰:鈥準垢豢墒兀蛉黄曛也患耙印b澓槲涑酰兴狙游JΑR眩蝗ィ谑F涠右塾诰型又构队窆萦诩遥鲋妫谜偌:笥裰铮懈缸右嘧馈

  名气虽大,也是一辈子以教书为生的。还有在明太祖《大诰三编》中说到的广信府贵溪县儒士夏伯启叔侄二人,他们因不肯出仕为官,各自截去左手大拇指。而在截指之前,伯启自还乡复业鈥溄萄两疋潯5笔钡恼庑┮允谏轿档娜迨浚负醵际翘嫜」偃斡玫亩韵螅慵笔比瞬诺娜狈ΑU庵智榭龅矫髦幸兑院蟊阒鸾シ⑸吮浠孀哦潦槿耸康脑龆啵茨芸既」γ亩潦槿艘越淌槲娜耸加辛私洗蟮脑黾樱淌谒桔踊蛘呒夜萆踔脸晌艘恍┒潦槿嗽诓欢喜渭涌凭倏际怨讨性菀晕氖侄巍C逦窦浣淌Φ那榭霾辉俣嗉恕U庑┮越淌槲奈娜酥校杂忻囊话惚皇萍已忧胛滔ソ碳夜荩嗟脑虻剿桔又腥谓獭U饧确从吵隽嗣窦浣逃钠占埃卜从沉嗣窦浣逃陌苈洹F涫挡唤鏊桔拥慕淌橄壬词故枪侔烊逖е械慕坦伲彩侨瞬焕志偷谋袄渲啊

  但是民间教育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在大多数私塾中就读的学生,只是识字断句,并没机会求得功名,只有少数学业突出的,才有机会考入府、州、县儒学,成为生员(秀才)。当然还有个别极为突出者,不通过入学,而直接参加乡试。据《明史》记载:

  士子未入学者,通谓之童生。当大比之年,间收一二异敏,三场并通者,俾与诸生一体入场,谓之充场儒士。中式即为举人,不中式仍候提学官岁试;合格,乃准入学。

  明中叶以后,江南经济发达地区,文化教育普及程度较高。如张岱所说:鈥満笊∽游薏欢潦椋岸蕹桑缓笙拔忠铡b澱饫锼降拟溛蕹赦潱闶敲挥锌既」γ簿褪撬得挥心芄蝗〉眯悴派矸莸暮笊∽樱虼巳ゲ侔俟ぶ怠

  家馆的情形与私塾稍异。一般财势之家,延请地方名师以教授其子弟,目的多为子弟的功名前途,因此对教育情况极为重视,其子弟多能考入儒学。这类人家在为子弟择师的同时,还要为其子弟选择伴读伙伴,一般都要选择聪敏好学者。于是一些平民子弟往往附读于大户家馆而得以学而有成。

  无论是私塾还是家馆,其中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大同小异。明末宫中宦官刘若愚曾经记述了宫中小宦官读书的情形,虽然是宫中官办的学堂,其教育内容与方式都完全依照宫外私家学堂的样子,所述颇为生动:

  凡奉旨收入官人,选年十来岁上下者二三百人,拨内书堂读书。鈥︹υ袢瞻菔ト耍氪柿种诶鲜Αb︹γ垦幻喔骶甙桌⑹峙痢⒘蚁悖晕憽V潦樘弥眨扛赌诹睢芬徊幔栋偌倚铡贰ⅰ肚ё治摹贰ⅰ缎⒕贰ⅰ洞笱А贰ⅰ吨杏埂贰ⅰ堵塾铩贰ⅰ睹献印贰ⅰ肚Ъ沂贰ⅰ渡裢分啵蔚诟S置扛⒂》掠耙淮笳拧F涔危罕呈椤⒑攀椤⑴蟹隆H慌蟹轮贡耆兆樱攀椴坏憔湟病7灿兄竟偃耍髁碛兴绞樽远粒湓偈椋适露选E赡瓿び惺屏φ吡嘶虬巳宋Сぃ∩阅苄醋终呶痉俊7脖呈椴还⑿醋植豢埃蛩鹞凼榉隆⒎腹嬗凶镎撸柿掷鲜ε浚短岫皆鹬F溆嘈≌撸嵩蜓Сび媒绶酱颍卦蛴谑ト饲胺9颍僦匕庵胳南恪0庵撸蚴ト饲爸绷⑼溲粤绞职庵浇牛恍硖迩蚪绶铰掖蛉缬辍;蛞混南恪腱南悖淙吮匮壅屯费#柙谓┢停醵煌鲁杉舱摺b︹Ψ睬苛枞酰诒┕眩て塾祝炕咄醒Сぃ韫ㄒ员ㄋ皆光︹τ隽罱凇⑺吠喾叛б蝗铡F涿咳漳悍叛В蚺虐嗵馐还溤频缜徕澲啵创合那锒婢岸郧辉咸獗希桨诹杏愎岫小S胁恢笤秸撸厝捍蜈溉柚1鹧妹殴儆鲅虐嘈凶撸毓笆侄肆⑷霉b︹

  一般私塾学堂,当然没有这样多的学生,也没有这样过分的体罚,但除此而外,大体情形还是基本相同的。

  明代的民间教育,除上述内容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教育形式,如寺庙庵观的教育。明初著名政治家姚广孝年少读书私塾时就曾到佛寺中求学,并最终出家为僧。不过这些特殊的教育形式在当时的民间教育中所占比重甚小。

  地方各级儒学

  明代的民间教育一般是读书人的启蒙阶段,当读书人经过民间教育,达到一定的文化程度以后,如果还想要继续读书,或者通过科举考试求官的话,就必须进入官办学校中学习。《明史选举一》中说:鈥溈凭俦赜裳#F鸺铱刹挥煽凭佟QS卸涸还В桓⒅荨⑾匮А8⒅荨⑾匮е钌牍д撸丝傻霉伲蝗胝卟荒艿靡病b澮簿褪撬担诿鞔侔斓难V校卜肿髁郊叮患妒歉⒅荨⑾氐娜逖В馐枪侔煅V械牡图督锥危灰患妒枪蛹啵馐枪侔煅V械母呒督锥巍C鞔亩潦槿巳绻胪ü凭偃〉米龉僮矢竦幕埃紫缺匦胍牍侔斓母⒅荨⑾厝逖е醒埃蛭挥性谌逖е写锏揭欢ǔ潭纫院螅庞凶矢癫渭酉缡裕挥胁渭酉缡裕〉镁偃俗矢窈螅拍芗绦渭踊崾匀デ蟮霉僦啊5侨绻芄唤牍蛹喽潦榈幕埃词共煌ü凭倏际裕灿锌赡艿霉佟

  明初,因为亟需人才而实行荐举授官的制度,学校教育尚未与官吏的使用直接联系在一起,但不久便开始实行科举授官的制度,由于科举必经学校,于是官办学校的教育也就逐渐成为明朝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无疑更进一步推动了明朝官办学校的发展,所以《明史选举一》又说:鈥溈は刂В胩辔戳⒆蕴剖肌K沃弥盥贰⒅菅Ч伲囊蛑浞ń晕淳摺F鳎煜赂⒅荨⑾亍⑽浪越ㄈ逖В坦偎那Ф儆嘣保茏游匏悖萄ū敢印b澱饫锼档氖敲鞒幸兑院蟮那榭觥0凑铡睹魇贰芳鞘觯彰髦溃灿幸话偎氖攀荩磺б话偃讼兀侔凑崭逖杞坦傥迦耍萆杷娜耍厣枞思扑悖τ薪坦偎那陌侔耸耍绻偌由隙妓疚浪投甲怂救逖В约靶尽哺救逖е械慕坦伲耸Ω酶嘁恍兰瓶赡茉谒那灏僦廖迩е洹6谛I钡氖浚话ㄎ薅ǘ畹母窖痹谀冢兰迫耸苍谌蛑寥蛭迩е洌绻由细缴耸Ω迷谖逋蛞陨稀H绻凑盏笔比丝谖迩蚣扑悖谛I闭既丝诒壤俜种愕阋恢涟俜种愕愣洹U庵皇且桓龃蟾诺那榭觯颐窍衷诨购苣炎既分赖笔苯邮芄侔煅=逃木咛迦耸歉鍪挚隙ū壬鲜龅氖忠蟆

  明初未建儒学之前,曾经设有儒学提举司,至洪武二年,始诏立儒学。太祖诏令全国府、州、县设立儒学,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行教化,二是为育人才。这在他于洪武二年(1369)十月间连续两次下达的建立学校的诏谕中说得十分清楚。

  洪武二年十月辛巳,上谕中书省臣曰:学校之教,至元其弊极矣!使先王衣冠礼义之教,混为夷狄,上下之间,波颓风靡,故学校之设,名存实亡。况兵燹以来,人习于战斗,唯知干戈,莫识俎豆。朕恒谓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今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

  辛卯,命郡县立学校,诏曰:古昔帝王育人材,正风俗,莫先于学校。自胡元入主中国,夷狄腥膻,污染华夏,学校废弛,人纪荡然。加以兵乱以来,人习斗争,鲜知礼义。今朕一统天下,复我中国先王之治,宜大振华风,以兴治教。今虽内设国子监,恐不足以尽延天下之俊秀,其令天下郡县,并建学校,以作养士类。其府学,设教授一员,秩从九品,训导四员,生员四十人;州学设学正一员,训导三员,生员三十人;县学设教谕一员,训导二员,生员二十人。师生月廪食米人六斗,有司给以鱼肉,学官月俸有差。学者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务求实才,顽不率者黜之。

  显然起初太祖想到的只是行教化,但既然是建学校,自然也不能不谈到育人材的问题,而重点仍在行教化上。正因为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所以尽管称之为最急之务,却是到了洪武二年十月,也就是建国将近两年后才正式提出设立学校。

  洪武二年的这两个诏令,后来便成为了有明一代儒学的定制。建文、永乐两朝基本上承继了洪武朝的规定,只是从永乐以后,专行科举取士,学校的主要作用由洪武中的行教化转变为育人材,而且与之相应对于儒学的教学内容也有了新的调整。

  永乐中颁降府、州、县学的必读书籍计有:《大诰三编》、《大明律》、《礼仪定式》、《表笺式》、《减繁行移体式》、《新官到任须知》、《韵会定式》、《六部职掌》、《科举程式》、《孟子节文》、《朔望行香体式》、《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孝顺事实》、《为善阴骘》、《劝善书》、《五伦书》等。这些教本后来基本上为各朝所因袭。其中《孟子节文》为太祖时所删定,其余如《四书大全》、《五经大全》,都是永乐朝刊定的。这里面既有儒家思想教化的书籍,也有为生员日后步入仕途而必须掌握的知识。明朝的儒学从洪武后期至永乐以后,开始正式成为国家文职官员的培养机构。

  府、州、县学生员,责任守令于民间俊秀及官员子弟选充,守令亲身相视,必人材挺拔,容貌整齐,自年十五以上,已读《论语》、《孟子》四书者乃得预选。在内监察御史,在外按察使,行部到日,一一相视,有不成材者黜退,更择人补之。

  凡是明初由童生进入府、州、县儒学读书,必首先经过面试。这种面试的情况,后来略有所变化:

  生员入学,初由巡按御史,布、按两司及府、州、县官。正统元年,始特置提学官。专使提督学政,南北直隶俱御史,各省参用副使、佥事。景泰元年罢提学官。天顺六年复设,各赐敕谕十八条,俾奉行之。直省既设学校,有所辖太广,及地最僻远,岁巡所不能及者,乃酌其宜。口外及各都司、卫所、土官以属分巡道员,直隶庐、凤、淮、扬、滁、徐、和以属江北巡按,湖广衡、永、郴以属湖南道,辰、靖以属辰沅道,广东琼州以属海南道,甘肃卫所以属巡按御史,亦皆专敕行事。万历四十一年,南直隶分上下江,湖广分南北,始各增提学一员。提学之职,专督学校,不理刑名。所受词讼,重者送按察司,轻者发有司,直隶则转送巡按御史。督、抚、按及布、按二司,亦不许侵提学职事也。

  以御史、道员之类要职管理学政,足见朝廷对于学校管理的重视程度。除委官管理之外,府、州、县儒学中还确立了一套严格的学规。洪武十五年(1382)朝廷颁布了学校禁例十二条,鈥滐粤⑽员妹髀滋弥蟆F洳蛔裾撸晕ブ坡垅潯

  这十二条学规中,有针对生员的,也有不仅针对生员的,其用意主要还在于社会教化。看来太祖是将办学当作了推行统治政策和改变社会风气的事情来做的。

  学校生员的数额虽然在太祖敕建儒学之初即已确定,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读书人数不断增加,要求进入官办儒学学习的人数也随之而增加,于是不得不在原定额之外增广生员人数。到宣德以后,又确定了增广的数额:两京府学增六十人,在外府学增四十人,州学增三十人,县学增二十人。这些增广的生员出现以后,为与初设的食廪生员相区别,于是称原设生员为廪膳生员,称增广者为增广生员。其后读书人数一增再增,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于是明代的府、州、县儒学生员中便有三种不同的生员:廪膳生员、增广生员和附学生员。由于廪膳生员和增广生员都有固定的数额,而附学生员没有数额的限制,所以后来凡是初入儒学的生员,统统作为附学生员,然后再经过考试去补充廪生与增广生。

  明太祖初建儒学的时候,由于当时官吏的缺乏,教官与生员得以升擢的机会甚多,所以《明史选举一》中说:鈥溍鞒跤爬袷θ澹坦龠隆⒂罚钌旯闭咭椎妹拦佟H磺嗌踅鳌L媸保坦倏悸婧似渌旯鄙敝:笠运旯蔽3@b澋蕉辏1393)定学官考课法,鈥溩ㄒ钥凭傥钭睢>拍耆温似渲惺骄偃耍湃恕⒅萘恕⑾厝苏呶钼潯V芯偃耸僬呶诙龋芯偃耸倩蛘呷拚呶睢=坦俚纳当阌肷毖昂没涤胫惺铰视兄苯拥墓叵担

  其计典,守令与教官各置文簿报之,而巡按御史、按察使为政。守令一月一考验,有三月学不进者,教授辈及本科训导罚米。巡按御史、按察使一岁一考验,府学自十二人以上,州学自八人以上,县学自六人以上学不进者,守令辈及本科训导罚俸。府学自二十四人以上,州学自十六人以上,县学自十二人以上学不进者,教授及本科训导罢黜,守令笞,生员有父兄者亦罪之。

  而且要求教官必须按照统一规定对生员进行教导:鈥溛褚老仁ハ认透裱裕袒搴蠼怪刹模员溉斡谩8矣型煲椋蠛笊云淞夹恼撸锲浔旧恚仪ǚ⒒狻b澋牵导噬厦魈娑杂诮坦俚囊蠡共唤鋈绱恕>菁牵笔庇薪坦傥獯尤ā⒄呕傅确钰辆魈嫦蚱溲拭窦浼部啵顺疲衡湷贾霸谘凳浚袷挛匏搿b澝魈嫒匆虼硕笈溃衡溗魏ノ蘸淌冢浣碳婢濉⒅问隆:杭忠辍⒍偈娼云鹛锢铮蟪率蔽瘛L坡碇懿坏们准冢医涛涑佳允隆=窦燃茫耷籽剩阋晕薅浴V臼ハ椭勒撸倘缡呛酰库澫铝罱浯苤斗剑⑶野褛吞煜卵#刮洹T诿魈娴男哪恐校坦偃绻荒苤烂窦浼部啵簿筒豢赡苷嬲嘌龊细竦难

  当时不仅对待教官要求严格,对于生员们的学习要求也十分严格。生员入学后,鈥溒渌底跃⑹吠猓瘛⒙伞⑹楣参豢疲帧⑸洹⑺愎参豢疲匝档挤植苷浦淌诨蜓д蚪腾臀岬鳌>吩蚪淌诒睬锥跃啪⑺氖椤⑷贰⑼约白翔郝浴G殖浚Ь贰⒀桑购螅椤⒀Ю瘛⒀Ю帧⒀悖魏螅洌杏嗔Γ蛳拔尽⒓惚怼⒈娲侵簟F淇佳槭保燮浣艘救弥冢溆镅杂Ω吨耍乘芯罚裁鞔笠澹誓崖商酰砸远暇觯椴痪刑甯瘢笠粢韵晁爸郑凵湟匝榍闪Γ虻谄涑顺舳垅潯R云渲兴洹⑹椤⑹衡溣鏊吠吧溆谏淦裕黟乐蒙湮唬跞剑又辆攀健C狂疃耍餍氖福源蜗嗉獭3す僦魃洌浔希械囊簦胁啥簟b濃溝笆椋烂朔ㄌ瘴灏僮忠陨稀b濃準裨诰ā毒耪隆分āb澝刻煸绯浚ι家教蒙闲泄б纠瘢窈螅俑鞴槎乐蒲埃绞币笊泵且欢ɑ崾骋抟担酵砩匣挂泄б纠瘛U庋瞿康闹饕俏巳蒙泵侨险嬗诙潦椋乐顾峭獬鲇蔚础

  自洪武以后,历代对于生员们的管理,都不断有所规定,例如洪武中关于生员学业的要求:鈥溕比胙辏匏烧撸坝写蠊撸闼筒砍淅簦范徕蘖浮b澰偃绯苫薪钡滦小⑽囊铡⒅问碌淖酆夏芰Ψ治龋至杏谌炔镜淖龇ǎ约昂罄春胫沃胁蛔忌卑谅Τぃ乒俑苈咨嘶岬澈θ说纳贲汀5郊尉钢谢褂凶懦椭窝О院投杂谏彼廖湽值淖肘澋慕睢4诱庑┙钪蟹从吵隽硕杂谏惫芾淼娜战ニ缮ⅲ卜从吵隽搜V写嬖诘奈侍庖踩涨餮现亍T缭谡呈哪辏1449)重申对于生员处理办法的时候,要求已经有所变化:凡鈥準茉摺⒓榈痢⒚凹⑺捩健⒕由ト⑵捩甘吕碇卣撸绷シ⒊涔蛹嗌欧颍魇》⒊涓浇逖欧颉⒄颍瘴瘢阕封廾住7盖岢淅粽撸蛔封廾租潯T俚胶罄矗坦俚镊斫担钡姆⒊洌苑细癫恍校次员ㄖ贫龋喑删呶亩选V钌猩险咧惺剑握呶奚昃贸涔保蜓“挝鄙D切├凼圆坏谡撸侥旯迨敢飧嫱苏撸韫诖愿雌渖怼S朊鞒醯难细褚蟛秽刺烊乐鹆恕

  随着生员数额的增多和学校管理的松散,学校教育的质量明显下降,同时出现了督学官员为收士心而私自扩大取录人数的做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嘉靖中曾下沙汰生员的诏令,因御史杨宜力争而止。但是问题并未由此而解决。

  实际上地方学校的好坏与地方守令关系甚大。学校的问题既是社会问题,同时也是吏治问题的反映。嘉靖中内阁大学士桂萼曾经在奏疏中谈到自己任县官时建学的情况,可以代表当时较为有序的学校规制:鈥湷贾蜗厥保僖宀种曳纤孪兜啬媳笔俨接杏嘟ㄎ帷W笥蚁嘞颍猩杷奶茫昂笪牛笥椅印R泽剖党だ隙耍降┳笥役樱蛐械莱鋈搿C渴呈敝粒障σ嗳缰4挝袄裉茫谢娉孪榈馈⒀罡此裢迹煌永瘢皇肯嗉瘢换槔瘢蛔邮赂改咐瘢桓臼戮斯美瘢混胂壤瘢幌缟淅瘛A⑹φ浦V钔咏В绰始壬吧怠菀尽⒆⒅冢媸谝煌迹甘倦⒒钇渫ㄏ<淞钫瓜埃员嬖臃S执挝涠撂茫诎窆茏拥茏又埃嗔惺际局战惨煌肌4我浴缎⒕贰ⅰ缎⊙А罚讨涠粒钇浯质臁H晕菜荡笠澹贾松怼S执挝樗闾茫窳榉ǎ咳罩菇桃涣阶郑匆运姆缴舷拢砸恢潦舾芍У让谥S执挝痔茫谥霉能薄Ⅲ享唷⑼逗⑹隆⒐咐窭种鳎蚪桃怨慕冢蚪桃允瑁蚪袒髀场⒀闹胍韵巴逗蚧髀场⒀闹韵吧湟牵奶帽槎找嗲谊我印W蕴痔酶粗樗悖源沃辆涠粒料袄瘢月愿淳梢担诿抛笥役樱源涡虺觥b澒疠嗟恼庵肿龇ü倘皇呛茫诘笔比词艟薅鲇姓摺6嗍胤绞乩羰遣换嵴庋ビ眯挠谘=逃摹

  四十多年后,到万历初年张居正当国,在重申学校管理制度时,对旧的《提督学校官敕谕》作了更定。

  为保证学校教育质量,当时还重核减员人数,并提出:鈥溚卦袢【阃ㄕ撸际杖胙В蟾坏霉耍笾菹夭坏霉迦耍绲胤椒Σ牛此奈迕嗖晃佟b澱獗纠词怯胝啪诱菩械囊幌盗懈母锎胧┫喔ǖ囊淮握粒墙峁窖Ч倜俏俗翊由弦猓钚刑踔劣幸恢菹亟雎家蝗苏撸斐闪诵碌拿埽痪帽阄薹ㄔ偻菩辛恕

  事实上,明朝府、州、县儒学中的问题与其政治体制有直接的关系,在政治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学校教育是无法根本改变的。

  国子监

  明代的官办学校中,比府、州、县儒学更高一级的是南北两京的国子监。一般沿旧的习惯,也名之为太学。其肇建之初,亦曾称国子学。据《明史选举志》中记:鈥湽友е瑁悦鞒跻宜仁肌b潯吨肮僦尽酚旨牵衡溡宜染旁轮霉友В怨始炻费b澦矫鞒跻宜龋粗冈琳迥辏1365)。这是朱元璋称帝登极前三年。乙巳置国子学之前,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已于应天府(今南京)称吴王,并设置中书省及百官,已粗具建国之规模,故次年即于应天(南京)元朝旧集庆路学改设国子学,并将其作为招揽和培养人材的主要机构。

  但是,这时候的国子学从各个方面都尚未规制化,据明人所记,仅称:鈥溙嬉宜人曛霉友В栽始炻啡逖I璨┦俊⒅獭⒀д⒀肌⒌淅帧⒌涫椤⒌渖诺裙佟b澊送獠⑽拊傧晗钢鞘觥V钡搅侥暌院蟮奈庠辏1367),才正式确立了国子学的品秩与设置:

  吴元年,定国子学官制,添设祭酒,正四品;司业,正五品;博士,正七品;典簿,正八品;助教,从八品;学正,正九品;学录,从九品;典膳,省注。

  第二年,朱元璋于南京建国,同年,鈥溋钇饭僮拥芗懊窨⌒阃ㄎ囊逭撸⒊溲Q」⑼蹊钡仁嗳耍烫佣潦榻小H攵越魃淼睿俗疵餍悖Χ韵暄拧L嫦玻蚝翊椭潯U獠耪嬲枪友Э斓募鞘觯唤鼋鍪峭A粼诮ü僦檬鸬慕锥瘟恕5钦馐焙虻墓友В匀簧形葱纬梢惶捉衔瓯傅墓嬷啤0凑盏笔鄙柚霉侔煅5纳柘耄友侔煅5母呒督锥危溲Φ庇傻胤饺逖а∷停蛑友д叫纬晒嬷票匦朐诘胤饺逖Ы⑵鹄吹幕≈希簿褪窃诤槲涠辏1369)以后。所以《明史选举一》中又说:

  天下既定,诏择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子学。又择年少举人赵惟一等及贡生董等入学读书,赐以衣帐,命于诸司先习吏事,谓之历事监生。取其中尤英敏者李扩等入文华、武英堂说书,谓之小秀才。其才学优赡、聪明俊伟之士,使之博极群书,讲明道德经济之学,以期大用,谓之老秀才。

  国子学在当时不仅是全国的最高学府,而且成为朝廷选才任官的重要机构。此时尚未举行乡试及会试,而且明初始行乡会试后,仍以荐举为主要取士手段,国子学也因此而显得格外重要。

  洪武八年(1375),于凤阳另置中都国子学,与京师(南京)国子学并立,但是中都国子学选收的学生,均为京师国子学优选后的中式生员。

  随着建国后学校教育的发展,到洪武十四年(1381),又重定了国子学的官员设置:

  更祭酒一人,从四品;司业二人,正六品。其属,监丞二人,正八品;博士五人、助教十五人、典簿一人,俱从八品;学正十人,正九品;学录七人、典膳一人,俱从九品;掌馔二人,杂职。

  与此同时,又选择了城北鸡鸣山下为太学新址,另建学舍,第二年新舍建成,于是改学为监,正式确定了国子监的名称,从此成为有明一代的定制。

  这与二十四年(1391)再次更定的国子监官吏设置已经基本一致了:

  国子监。祭酒一人,从四品;司业一人,正六品。其属,绳愆厅,监丞一人,正八品。博士厅,《五经》博士五人,从八品。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助教十五人,从八品;学正十人,正九品;学录七人,从九品。典簿厅,典簿一人,从八品。典籍厅,典籍一人,从九品。掌馔厅,掌馔二人,未入流。

  洪武二十六年(1393),罢中都国子监,将其师生并入京师国子监。至成祖夺位,改北平为北京,于永乐元年(1403)始设北京国子监。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后,以原置于南京的京师国子监为南京国子监,于是又开始有了南监、北监之分。终明之世,南北两监一直并立为全国最高学府。

  黄佐《南雍志》、孙承泽《春明梦余录》等书中,对于南北两监有所记述。以北京国子监为例,其规制大致如下:

  正堂七间,为彝伦堂。中一间,列朝皇帝临幸设座于此,内悬敕谕五通。东一间为祭酒和司业的公座。堂前为露台,台南为甬路,东西为墀,诸生列班处。后堂三间,东讲堂三间,西讲堂三间。药房三间。折而东为绳愆厅三间,鼓房一间,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各十一间。西为博士厅三间,钟房一间,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各十一间。这六堂即监生肄业之处。南面东西两侧各有廊房九间,门一间。国子监大门三间。门东有敕谕碑、洪武十五年申明学训碑、洪武三年定学规碑、洪武初定永乐三年申明学规碑、洪武十六年并三十年钦定庙学图碑等。监外东侧有井亭,再东为持敬门通孔庙。中北为储才门,通启圣祠、土地祠及典簿、典籍、掌馔厅和仓库。典籍厅五间,典簿厅三间,掌馔厅五间。西另有井亭,再西为退省号门,西北为广居门,为司业和诸生入号房的通路。墀前为集贤门三间。门前东西各一牌坊,上题鈥湽蛹噔潱嘟侄鞲饕慌品唬咸忖湷上徒肘潯R吐滋煤笪魉偶洌裰鲁烧牛亢磐迫呒洹<尉赋酰骶匆惶茫杏剖ペ捅咦G拔竺盘忖溇匆恢赔潯<喽蔽徕吞茫妹庞也辔恋仂簟M耸『偶肮憔用胖鳎臁⒌亍⑷恕⒅恰⑷省⒂隆⑽摹⑿小⒅摇⑿拧⒐妗⒕亍⒆肌⑸⒓汀⒏佟⒎ā⒍龋彩撕牛此胶欧俊2⒂谢焯谩⒕环扛饕凰

  国子监初为国子学时,学生止称太学生,至改学为监以后,则亦统称之为监生。监生的来源为地方儒学,即岁贡生员。因初以各儒学岁贡一人,故名。其后贡例屡变,洪武二十一年(1388)定以府、州、县分别一、二、三年贡一名,二十五年(1392)改定府学岁贡二人,州学二岁三人,县学岁一人。永乐八年(1410)又定为州县户不及五里者,州岁贡一人,县隔岁一人,后改依洪武二十一年例。宣德七年(1432)后再改用洪武二十五年例。正统中改为府学每岁一人,州学每三岁二人,县学每二岁一人。直到弘治、嘉靖后再改用洪武二十五年例,遂成定制。

  按照洪武十六年(1383)的规定:鈥溗旯鄙敝辆雍擦衷菏跃濉ⅰ端氖椤芬甯饕坏溃杏镆惶酰惺秸呷牍蛹啵恢姓叻3淅簟b澱馐焙蛞丫枇⒘酥卸脊蛹啵杂钟兄惺缴保系人凸蛹啵蔚人椭卸脊蛹嘀睢6渌缴系取⒋蔚龋皇强际猿杉ǖ拇笾虑郑嗍谎∷湍暇┕蛹啵偈腿胫卸脊蛹唷H绾槲涫拍辏1386),鈥溊癫垦蕴煜滤旯鄙敝惺秸撸凭虐傥迨耍∑溆耪吡侔耸耍В嗖⑺椭卸脊蛹噔潯5诙耆旯比耸啻镆磺Ф偃耍惺窖∷凸蛹嗾呶虐倨呤迦耍椭卸脊蛹嗾呓鲆话偃耍碛芯攀宋茨苤惺健:槲涠荒辏1388)重申岁贡生员选择标准时定:鈥湵刈市源竞裱视谐桑甓陨险撸叫沓涔薄b澊佣Vち松崩丛吹闹柿俊

  被选入国子监的贡生们入监后还要经过再考后分堂肄业。国子监共分为六堂:即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其中以率性堂为最高一等,次为修道、诚心二堂,再次则为正义、崇志、广业三堂。左、右司业各掌三堂。凡是只通《四书》,未通经义者,居正义、崇志、广业三堂肄业,入监一年半以上,文理条畅者,升入修道、诚心二堂,再经过一年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乃升率性堂。升入率性堂后始行积分之法。所谓积分法,即通过考试给予分数并积累分数,以区分及格与不及格。一年之内积至八分者即为及格,可以授官,未及八分者为不及格,仍须坐堂读书。

  洪武中对于监生的使用极为重视,《明史选举一》称: 鈥湷跻员狈缴ヂ抑啵讼手В补由植频热倭朔纸谈骺ぁ:竽送萍八。衿渥乘昴芪恼呶腾偷裙佟L嫠浼湫锌凭伲嗌爰鼍偃瞬挪斡谜呔佣啵势涫辈剂兄型庹撸钍ⅰb澋笔奔嗌錾矶诠僖罢呱醵唷!睹魇选举一》又记:鈥満槲涠辏∵嗌跽⒘獾攘娜宋惺〔颊床炝绞梗安握⒉我椤⒏笔埂①菔碌裙佟F湟坏┒赜弥劣谌绱恕F湮姆酱罄粽撸俏匏阋病@罾┑茸晕幕⑽溆⑦罚┭案母轮屑嫫胂喔际拢翘ㄚ芍∫喑鲇谔АF涑5髡吣宋⒅荨⑾亓芬韵鹿佟b澊笈奶鋈喂倮簦嗟背潭壬辖饩隽嗣鞒豕僭比狈Φ木置妗L热皇侨蘸蠹从玫暮蟊腹僭保虼硕杂谠谔Ф潦榈难⒁脖愀枇思藕竦拇觯

  学旁以宿诸生,谓之号房。厚给廪饩,岁时赐布帛文绮、袭衣巾鞾。正旦元宵诸令节,俱赏节钱。孝慈皇后积粮监中,置红仓二十余舍,养诸生之妻子。历事生未娶者,赐钱婚聘,及女衣二袭,月米二石。诸生在京师岁久,父母存,或父母亡而大父母、伯叔父母存,皆遣归省,人赐衣一袭,钞五锭,为道里费。其优恤之如此。

  其事出于一次明太祖幸太学回宫后。马皇后问及鈥溕郊负危库澨娲穑衡準Аb澛砘屎蟮溃衡溔瞬胖谝印V钌锈奘常拮咏嗡龈库澯谑橇⒑彀宀郑复推浼摇L伊缸源耸肌

  太学生待遇的优越固然是有马皇后的作用,但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当时对于太学所培养的人才的亟需。也正是出于这种需要,当时对于太学的管理也便极为严格。尤其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国子监新舍落成,其制度也基本确立以后。这时候的国子监与其说是一所高级儒学,不如说更像一所管理制度严明的官吏培训中心。因此对于教官的选用,也就不仅限于宿儒,而且需要酷吏了。当时的国子监祭酒宋讷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宋讷,字仲敏,滑人。父寿卿,元侍御史。讷性持重,学问该博。至正中,举进士,任盐山尹,弃官归。洪武二年,征儒士十八人编礼、乐诸书,讷与焉。事竣,不仕归。久之,用四辅官杜?荐,授国子助教,以说经为学者所宗。十五年,超迁翰林学士,鈥︹ξ醇福谰啤J惫Τ甲拥芙跃脱В八旯笔砍⑹恕Z狭⒀Ч妫杖斩俗步馕扌殛校购阒寡帷J四辏纯靠疲∈克陌倨呤衅妫商д呷T俨呤浚嗳缰5鄞笤茫拼拾馈

  据记一次有学生因趋踣碰碎茶器,宋讷为之而发怒甚久,以致画工为之所画之像都带有怒容。在这样的管理之下,师生们都要小心翼翼地行事,这不仅使学生们颇感不堪,一些任教的文人也感到不满,鈥溨探鹞尼绲燃糙怪舨可惺橛酂迹毫钪率恕Z荽恰5劬剩笈餆肌⑽尼绲龋糈绻省b澲了乌篮螅嫠贾垂倨渥铀胃醋嫖疽怠K胃醋嫒酚懈醋嬷纾溄渲钌刳Ч妫フ咦镏了棱潰佟<蛑笔且恢执锌植郎实墓芾砹恕

  《明史》中说:鈥溍骺奔粗厥θ骞伲泶嫒省⑽汗畚谰疲铣啥私鳌Z酝斫蠲捎觥S脍ㄑЧ嬲撸疽低跫位帷⒐?。三人年俱高,须发皓白,终日危坐,堂上肃然。鈥

  明代国子监的学规先后更定了四次,洪武十五年(1382)两次,十六年(1383)一次,二十年(1387)一次,尽载于《明会典》。宋讷死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这四次监规的更定他都直接参预了。

  十五年的监规比较简单,共九条,针对监内不同职官及监生分别作了一些规定,对于监生的规定只有一条,也只是要求监生们明礼适用,遵守学规。此外便是对于课程的具体安排:

  每月背讲书日期:初一日假,初二日、初三日会讲,初四日背书,初五日、初六日复讲,初七日背书,初八日会讲,初九日、初十日背书,十一日复讲,十二日、十三日背书,十四日会讲,十五日假,十六日、十七日背书,十八日复讲,十九日、二十日背书,二十一日会讲,二十二日、二十三日背书,二十四日复讲,二十五日会讲,二十六日背书,二十七日、二十八日复讲,二十九日背书,三十日复讲。

  除去背书,就是复讲、会讲,月月复始,这种学习生活实在是够令人乏味的。但是监生们则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在监读书一般至少四年时间,如果到率性堂后一年,积分达不到要求的八分,就还要继续在监读书,有长达十余年者。

  同年再定的监规共十二条,其中主要条款便都是针对监生的了,例如其中第一条规定:鈥溠V褚逦龋魈蒙保咳账惺谑槭罚⒃谑η傲⑻步猓溆幸晌剩匦牍蛱愕冒谅泄岳穹āb澋诙豕娑ǎ 鈥溤谘扁︹Ω矣谢偃枋Τぜ吧赂孚φ撸聪蹈擅敢澹猩朔缁ń溉苏纫话伲⒃颇系孛娉渚b澰偃绲谌豕娑ǎ衡溄窈笾钌剐肀咎媒裁饕抟担ㄓ谖海站驮陆愕玫接诒鹛茫聪嘁槁鬯硕坛ぃ蚨唤嵛恰Nフ叽由┨坎欤霞又巫铩b

  十六年的监规主要是一些具体的学习制度,如率性堂积分之法等等。这三次监规的更定,对于国子监师生有了比较全面要求,但其中亦有重复,又分为三规,不够统一,于是二十年再重定监规二十七条,内容具体而详明,成为明代国子监遵承的规制。

  这时候的国子监管理基本上都是针对生员而制定,其他如像洪武十五年(1382)初规中所定的那些学校礼仪等项,都已以约定成制,无须再行申明了。这是明代学校管理趋于成熟的表现。

  洪武、永乐两朝是国子监的极盛时期,在校人数经常可达千人以上,洪、永以后便逐渐衰替下来。

  明代国子监监生除去岁贡以外,还有举监、选贡、恩贡、纳贡、例监、荫监等名目。

  举监即举人坐监之制,始于永乐中。当时会试下第的举人,由翰林院录其优者,送入国子监学习,以待下科会试,并给教谕之俸。

  选贡始于弘治中,南京祭酒章懋上言:鈥満椤⒂兰洌由允Ъ疲裨诩嗫乒惫仓沽儆嗳耍旯卑ご味コ俨徽裾呤0司拧>偃俗啵置亢笫薄2畈Σ环螅萄毙А=暧性龉敝伲我喟ご沃耍矢袼校⒉哦嘀汀F蛴诔9蓖饬钐嵫醒」敝ǎ环肘奚拧⒃龉闵保ㄐ锌佳。袂笱屑嬗拧⒛旮涣η俊⒗凼杂诺日撸艘猿涔薄M铺煜轮悖既∥辶偃恕R院笕⑽迥暌恍校蛉瞬趴山ゼ巴暌印b澞讼虏恳槎小Q」笔┬泻蠖杂谒旯背寤魃醮螅」倍嘤⒉牛爰嗪蠹次系龋Ψ⒅钏纠率币嘞圆鸥伞O啾戎拢旯鄙逼南酝抢鲜歧嗖辉冈偃爰喽潦椋⒅坏镁∈孤涞诰偃巳爰啵谑蔷偃恕⒀」薄⑺旯备⑺ィ蛹啾愠鱿至思嗌倍嗍鄙俚那榭觥

  恩贡是指国家有庆典或新皇帝登极,以特恩令当贡者即时充贡,因为亦属特别的选充,其地位往往高于岁贡。

  纳贡是指纳粟之例,始于景泰四年(1453),凡纳粟之家得以入监。且不限出身资格,即使庶民,亦可与生员同样入监,时称之为民生,亦称俊秀。

  例监始于景泰元年(1450),时值鈥溚聊局溻澓螅呤缕募保钐煜履伤诼碚呷爰喽潦椋抟郧宋梗兴哪甓铡F浜笏淙宄悸炮桑蛴霰叻接芯蛴龃蠡模蛴写蠊こ淌保兄荒苤埂@嗝谀杉嘀拢涫迪喾路稹

  荫监为官员之子以荫恩入监者。明初定文官一至七品,皆得荫一子,后渐限于三品京职方可请荫,其得入监读书者称官生,以别于民生。亦有不限于官品而特恩入监者,称之恩生。一般死节官员之子得为恩生。

  明代国子生除在堂读书外,尚有历事的规定。这实际上是监生们的实习安排。其制始于洪武五年(1372)。建文中定考核法,将监生考定为上、中、下三等,上等选用,中、下等则历一年再考。上等依上等任用,中等随才而用,下等仍回监读书。

  一般历事监生便不再愿意回监读书,仁宗时各衙门官员多奏历事监生不愿回监,请留以任职,仁宗未准,到宣宗以后,有历事于都察院各道者,期以三月,选择任职,称试御史。其后渐成为定制,凡监生历事,各衙门均有定额,历事时间自三月、半年至一年不等。这种历事实习,对于监生将来为官任职是有一定好处的。但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监生任官一途渐轻,各地儒学地位渐重,生员以乡、会试而得官,成为入仕的正途。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明时期教育制度》摘要:不像官方教育那样有着比较严格的制度,如私塾、家馆、义学、族学等等,可以有各种形式,也可以比较随意地设立。官方教育则具有一套完整的体制和制度,而且它只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各级学校。 在这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
相关文章幼儿园教育评价制度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
幼儿园安全工作不容忽视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末的教育理论
近代从金融垄断发展到国家产业垄断
近代官僚资本的形成及发展
近代官僚资本的缘起及最初形态
近代外国对华投资的性质和作用
近代外国在华投资的国别、地区及投向结构
近代中国外国投资的发展概况
近代外国对华投资
近代改革土地制度的种种主张与斗争
近代农村土地的经营问题
近代农村的租佃关系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