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透视出中国宗教思想的特点(5)

2013-09-29 作者:刘艳芬 |  

  在唐代,意境说破土而出,成长为美学与文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个时期也正是儒、道、佛融合的强盛期。意境说由盛唐诗人王昌龄首次提出。他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秀绝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昌龄的生平事迹不详,但从其流传下来的诗作中不难看出其思想的丰富、驳杂。他的诗作不仅有儒家的积极进取,道家的独善其身,而且有佛家的闲适淡泊。据说他与善于表达禅理禅趣的“王孟”山水诗派交情甚厚,且身体力行自己创作了一些有关僧寺的诗作。正因如此,王昌龄才能偶然地将这一必然概念首先提出来。中唐皎然虽未直接用意境二字,但他通过谈意、境、象、情等内容实则对意境的内在结构和基本含义作了阐发,他虽出自释门,但同样“是三教合一的产儿。皎然《诗式》虽采撷禅宗心境之说,但从其思想实质看,却是以儒为主,兼收佛道。”间晚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老庄哲学与佛教思想的影响可谓明显,但其中却也没有完全脱离儒家思想的影响。思想的丰富又影响了其文论观,司空图在《与李先生论诗书》中最早提出了“韵味”说,他说:“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之于适口者,若醋,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盐,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速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这段话不仅涉及到意境的结构内涵问题,而且涉及到意境含蓄隽永的美学特征问题。

  宋、元、明、清,是意境说成熟与完善的时期,儒、道、佛思想不仅影响着封建社会主体文化的代表—士大夫阶层,而且逐渐形成一种连续不断的思想氛围,陶冶熏染着每一个社会个体,积淀于他们的感知、情感、思想中,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文化心理结构。宋代严羽将佛家之最为重要的“悟”,引人艺术思维,推动了意境说的发展。但据考证他的《沧浪诗话》,仍是以儒为主、借寓禅悟的意境理论”。明代王夫之《姜斋诗话》体现的主要是儒家思想,但其中也借鉴了佛教的现量说来分析意境中的情景关系,从而使对意境说的探讨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清末大学问家王国维虽然一再抨击儒家思想的保守性,但作为汲取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精华的一代学者,他也难以阻挡儒、道、佛思想对他的影响;尽管他学贯中西,深受叔本华哲学影响,但他“拈出”意境 (有时称境界)对之独树高标,却是对中国古典美学传统进行的总结。通过他的研究,使对意境说的探讨得到了完善并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范畴。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