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里的交流互促(2)

2014-11-18  |  

  当一位学生介绍他是从8开始接着数的方法时,我适时得请她再演示一遍,当她在此从8开始数到10时,我请她先停下不再向后数,再请全班同学看看不再向后数能不能看出结果。帮助学生体会虽然算法不同,但都是把要解决的8+6的问题转化为旧有的十几加的知识。这个学生的方法好像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全班同学的交流。有同学认为:这种方法太慢,尽管方法不错。这位同学说:你们的方法好,但开始学时还是我的方法更准确,用的方便。有位女生说:“考试时我们都做到8题了,而你还在做第一题。那怎么办呢?”这位同学说:“到时我用你们的方法,那时我已经熟悉了你们的方法。”听了学生们的交流,我真佩服他们,带头为孩子们鼓起掌来。

  通过孩子们的交流,学生们已经对这些算法进行了比较,并在其中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应了那句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我也看到学生之间的交流已经达到了**,我示意学生们自己把刚才的交流情况做一总结。但事实证明我过分苛求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我再次引导学生把话题收回来:“小朋友们各有各的想法,而且还很有道理,都可以……”我的话还没完,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有一种方法和大家都不同,6给8两个,然后在 2个2个数。”其他同学纷纷议论,认为他与前面同学的方法一样。几位同学认为这也是凑10法,只不过是2根两根数。在争辩中,在发言中,再动手活动中学生们的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

  通过学生们的算法交流,他们已经感到了6+8=14的算法是多样性的。我没有牵强地把教科书上的计算方法给学生而是对学生的每一种计算方法都给以肯定。并且告诉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你认为那种方法好、那种方法计算方便省时简便你就用哪种。

  反思这节课,我认识到小学生确实有好动、好问、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安排动手、动脑、动口的空间,留给学生自我表现的、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提供条件。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不仅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也体现了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当然,在这节课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学生在交流中出现重复交流或质疑不明确的问题。

  总之,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即使是计算教学也应该以活动、游戏贯穿整节课,让学生不仅在学数学更是在做数学。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