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自学案” 提高学生参与科学课堂学习的话语权(3)

2016-07-18  |  

  二是为学生的话语打好知识基础。“自学案”把静态的教材进行动态的开发使用,围绕每一部分的学习,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了情景化、生活化、问题化设计和加工,设计合理的“自学提纲”。学生根据“自学提纲”中的一系列问题,对教科书进行学习和思考,逐步理解新知,并对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有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有时,为了更全面、更清楚地了解教科书中相关的知识,许多学生还充分利用书面资料、网上资源、家庭资源等去积极拓展自己的学习。比如,学生通过《地球上有什么》一课的几个问题自学探究,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查阅资料,有了对地球的进一步的了解和相关的知识储备,80%的同学都能解决全部问题,30%以上的同学能利用书面资料和网上资源开展学习。

  三、交流“自学案”,让学生充分享用话语权

  通过利用“自学案”开展课前自学活动,学生对学习任务进行了充分的思考。经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他们或有自学后收获的喜悦、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或有经过苦思冥想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每位学生都等待着到课堂上去展示或探讨。这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认知和情感正好成了课堂上学生发挥话语权和享用别人话语的课程资源。

  一是学生的认识得到充分学习和交流。“自学案”在课前就发给了学生,经过课前充分的学习,原先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对同一个学习任务进行充分的思考。这样,在课堂上学习每一个新知识时,不同程度的学生都会从自己已经思考的角度积极参与。展示学生学习中的理解、看法和收获成为“自学案”课堂上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智慧与智慧的交流,不仅能使学生验证自学中认识的正确性,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思考;而且能丰富拓展教材上的文本知识,让知识更加充满个性色彩和人文色彩。

  比如,学生通过《地球上有什么》一课的自学后,课堂学习时,学生从小组交流到全班交流都很活跃,基本达到了人人参与。“自学案”的使用,实现了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充分掌握学习任务的目的,让课堂成了有差异的学生都能充分发展的场所。

  二是学生的问题得到充分质疑和解决。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一直是我们追求的教学境界。课改以来,“情景引入”教学模式的应用,从形式上,让学生进入到了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学习。但是,驱动学生进入学习的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教师人为创设的,不是学生学习和思考中自发的问题。因此,学生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兴趣和关注度就会大打折扣。“自学案”使用后的交流则就不同了,它们是每位学生在课下自学时经过深刻的独立思考后产生的问题,并且是学生想急切解决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感兴趣,也乐意参与解决。“我的问题是……”成为“自学案”课堂的主旋律,解决学生自学和预习中的问题成为课堂的主要任务。在学习《地球上有什么》一课交流时,就连不爱表达的孟凡哲同学也竟然能提出“地球仪为什么是倾斜的?”这样的问题。 “自学案”的使用,使学生认识到课堂是一种需要,没有课堂,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就得不到充分的解决。以问题解决为主的课堂,使“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使“教师领着学生学”变为“学生盼着教师教”,有效地实现了“教学合一”,使课堂成为学生真正需要的课堂。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