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力观与学前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2008-10-16  | 效能 自我 学前 

  多元智力观与学前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出自我效能这一概念。他指出自我效能是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并进一步把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关于某种行为可引起某种具体结果的信念;效能预期是指自己是否具有引发某一结果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本质上就是效能预期,表现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程度。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广泛注意,近20年来有许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人们发现它不仅影响我们的学习、任务选择和内部目标设定,还决定我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经历时将坚持多久,它还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的反应模式,影响着我们的人际交往以及对自我人格的建构。因此我们只有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及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才能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社会立于不败之地。但是自我效能感具有相对稳定性,早期的状况影响着后期的发展结果,因此帮助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对其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

  个体主要通过亲身经历获得关于自身能力的认识。成功的经验能够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不同的人受影响的程度并不一样,而且任务的难度、个人的努力程度、外界援助多寡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二)替代性经验

  人们在观察别人时也可得到有关自我效能的信息。看到与自己相近的人的成功能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增强实现同样目标的信心;看到与自己相近的人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三)他人的评价、态度

  个体也可以从他人的评价。态度中获取有关自己能力高低的信息。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等人提出的镜中自我说认为,人关于自己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周围人对他如何评价。个体是以他人作为一面镜子,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的,自己评价的过程就是接纳、内化他人评价的过程,他人正面的肯定的评价有利于自我评价的提高,反面的否定的评价会降低自我评价。尤其学前期儿童还没有独立的、稳定的自我评价,他们更依赖于权威他人的评价,他们往往不加考虑地轻信权威他人尤其是成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一现象在三四岁儿童中尤为突出,3岁儿童完全以成人的评价作为自己的评价,处于依从性评价阶段;4岁儿童开始能够进行同伴互评;5岁儿童开始能够将外在评价标准内化形成自己独立的评价,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由于自我效能感产生的基础就是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因此权威他人的评价、态度对学前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多元智力观与学前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摘要:定,还决定我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经历时将坚持多久,它还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的反应模式,影响着我们的人际交往以及对自我人格的建构。因此我们只有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及价值,形成良...
相关文章教师自我效能感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及其机制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如何提升孩子自我效能感课题
幼儿园艺术教案 学游泳
幼儿园礼仪教案 小猪的背包
小班文明礼仪教案 小猪的野餐
小班文明礼仪教案 我是小主人
小班文明礼仪教案 “请”“对不起”
幼儿园礼仪教案 小猪的野餐
幼儿园艺术教案 小羊烫卷发
幼儿园艺术教案 小斑马穿新衣
幼儿园艺术教案 花儿朵朵开
幼儿园安全教案 春游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