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腮腺炎的注意事项和预防

2008-10-16 三九健康网  | 腮腺 腮腺炎 并发 

  注意:

  1. 忌吃海带、鱼虾、香椿等发物;

  2. 初期慎用升提与辛温之品,如升麻、羌活、细辛、荆芥、防风等; 3. 应用解毒药的同时,佐以行气活血、散结消肿之品。

  预防:

  隔离患者至肿胀完全消失,保护易感人群,尽可能避免同腮腺炎患者的接触。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易发的季节。从医院了解到,医院近期每天平均要接诊5名至6名腮腺炎小患者。专家指出,由于腮腺炎的并发症危害较大,为避免传染他人,对患者应及时隔离。

  流行性腮腺炎相当于中医学所称的“痄腮”,俗称“蛤蟆瘟”,中医学认为,它是由风热时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疼痛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易于流行。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5-9岁小儿发病率最高。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儿童由于病情严重,可见昏迷、抽搐变证。青春期后,患本病虽不多见,但感染后,往往出现兼证,男性易并发睾丸肿痛,女性易并发少腹疼痛。

  现代医学认为,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并有波及全身各种组织的倾向,大多有发热及轻度不适,常见并发症为不同程度的脑膜脑炎。

  病原体:

  腮腺炎病毒属粘病毒组,核糖核酸(RNA)型,存在于患者唾液、血、尿和脑脊液。在紫外线照射下迅速死亡,乙醇、甲醇液中2-5分钟即被杀死。

  现代医学病理:

  病毒通过飞沫传染进入口鼻粘膜,经病毒血症定位于腮腺、颌下腺、舌下腺、胰腺、性腺等腺体,有时侵入神经组织。受累组织有非化脓性炎症状为本病的病理特征,表现为腺体及周围组织充血,肿胀及水肿或有出血点等。

  中医学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感受风湿邪毒所致。邪毒从口鼻而入,侵犯少阳胆经,热毒蕴结经脉,郁结不散,气滞血瘀。因足少阳之脉起于内眦,上抵头角下耳后,绕耳而行,故见耳下腮部漫肿,坚硬作痛。因初起邪犯肺胃,故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肺卫失和症状及咽喉疼痛之胃热上冲见证,少阳与厥阴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之脉下绕阴器,热毒由少阳传及厥阴,则可见睾丸或卵巢肿痛。如温毒炽盛,窜入营分,陷于心包,犯胃侵脑,则可发生壮热、头痛、呕吐、痉厥、昏谵、肢强等(脑膜炎、脑炎)。近年来尚可有气阴耗伤心肾,引起心悸,胸闷,喘促等证(并发心肌炎)。但大多数病例病情轻,预后良好。归纳本病的基本病机依次为:风热上攻,阻遏少阳;胆热犯胃,气血奎滞;温毒炽盛,涉及心肝;气血亏损,痰瘀阻留;邪退正虚,气阴亏耗等。

  诊断:

  1.流行病学:

  当地有流行,并有与病人接触史,以冬春季为多见。

  2.临床表现:

  以耳垂前下方为中心肿胀、发硬与压痛,且多为双侧,并不成脓。部分病例可并发睾丸炎、心肌炎、胰腺炎、脑膜炎等。

  潜伏期:14-24日,以17-18日最为多见。

  前驱期:1-2日,常有发热、倦怠、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呕吐,头痛、结合膜炎、咽炎等,偶可首先出现脑膜刺激征,多数患者可无前驱期,以耳下部肿、痛为最早症状。

  腮肿期:腮肿一般多为两侧性,可先见于一侧,1~2日后另一侧亦肿大,肿胀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2~3日达高峰,局部疼痛,张口或咀嚼时更明显,表面灼热,颊内腮腺管口可见红肿,颌下腺及舌下腺亦先后受累。腮腺肿胀4~5日后减退,全病程约1~2周。

  3.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大多正常或稍减少,淋巴相对增加,并发睾丸炎、胰腺炎或脑膜脑炎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尿淀粉酶活力增高, 50%以上有脑脊液细胞轻度增高。如有特殊必要可进行血清学(中和抗体,补体结合、血凝抑制)检查、灭活病一皮肤试验以及病毒分离而确定诊断。

  4.并发症

  脑膜脑炎与睾丸炎较多见。 鉴别诊断:

  1.化脓性腮腺炎:(中医称为发颐)多为一侧,红肿疼痛显著,成脓后有波动感,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增高,抗菌剂治疗有效。

  2.颈部、耳前淋巴结炎:非以耳垂为中心,呈边缘清楚的硬结,压痛显著,其附近多有炎症(牙齿、咽峡、耳部疮疡等)。

  3.继发性腮腺肿大:可见于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药物性(碘剂、羟保泰松、异丙肾等),多对称,柔软,无疼痛。

  4.其他:偶或尚须同过敏性腮腺炎、腮腺导管阻塞相鉴别,这些均有反复发作史,肿消皆速。尚有青春期男子有单纯腮肿者,但不伴其他症状。 现代医学疗法:

  一般护理:卧床休息,并发睾丸炎时宜半卧位,以利消肿。保护口腔卫生,呼吸道隔离,避免酸性等刺激性饮食,并发胰腺炎者,禁饮食,输液以维持营养,酌给维生素B、C等。

  药物治疗:早期重症可试用病毒唑、干扰素。并发睾丸炎时可用己烯雌酚1mg,3次/日,口服。并发胰腺炎可酌用解痉剂阿托品、654-2等。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温毒在表:

  症状:恶寒发热,头痛腮胀,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2克,连翘9克,桔梗9克,牛蒡子9克,薄荷6克,板兰根15克,夏枯草9克,丹参15克,黄芩9克。

  水煎服,1日1剂。

  2.胆热犯胃,气血壅滞型:

  症状:壮热烦渴,腮肿拒按,心烦恶心,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或洪数。

  治则:清热解毒,疏肝利胆活血。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柴胡6克,升麻9克,连翘12克,薄荷6克,僵蚕9克,牛蒡子9克,板兰根15克,马勃9克,黄芩12克,桔梗9克,丹参15克。

  水煎服,1日1剂。

  3.余毒未清,腮肿尚存:

  症状:热退腮肿渐消,或睾丸肿痛,舌红苔黄而干,脉数。

  治则:清解余毒,软坚散结。

  方药:消瘰丸加减。

  夏枯草12克,玄参9克,全瓜蒌12克,浙贝母12克,牡蛎12克,板兰根15克,大青叶9克,王不留行12克。

  水煎服,1日1剂。

  4.气血亏损,痰瘀阻留:

  症状:热退神呆,痰鸣涎垂,肢体活动不灵,舌淡红或紫暗,体胖苔润,脉细涩。

  治则:益气活血,化痰通络。

  方药:菖蒲6克,郁金6克,丹参12克,茯苓9克,地龙6克,胆南星3克,葛根6克,黄芪12克,白术9克。

  水煎服,1日1剂。

  5.邪退正虚,气阴两虚:

  症状:头晕心烦,纳呆困倦,舌红少津,苔薄黄而干,脉细数。

  治则:益气养阴,健脾开胃。

  方药:沙参6克,麦冬9克,茯苓9克,白术6克,太子参6克,炒麦芽9克,神曲6克,炒山楂6克,甘草3克。

  水煎服,1日1剂。

  随证加减:

  腮肿硬结不散加海藻、昆布;热毒壅盛,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并发睾丸炎,加龙胆草、荔枝核、元胡、枳壳;并发脑膜脑炎,神昏惊厥加僵蚕、地龙、紫雪丹;呕吐加玉枢丹。

  单方验方:

  1.夏枯草30克,水煎代茶饮。

  2.金银花、板兰根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4天。

  3.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4天。

  4.生石膏50克,黄芩、连翘、夏枯草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4次。

  以上4方用于痄腮轻症。

  5.鸬鹚瘟方:柴胡6克,贯众6克,干葛3克,竹茹3克,半夏曲3克,黄连2.1克,枳壳2.1克,甘草1.2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痄腮颊腮红肿,呕恶发热,下午烦热,口苦,夜不能睡,脉洪大。

  6.青黛汤:青黛1.5克,生甘草6克,金银花15克,瓜蒌1/2个,加酒50毫升,水煎温服,每日1剂。适用于两腮肿硬,发颐。

  外治法:

  1.仙人掌(鲜)适量,除去针刺后剖开,以切面(或捣泥),外敷患处,1日更换2-3次。

  2.天花粉、绿豆各等份,研为细末,用冷开水加蜂蜜少许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3-4次。

  3.万年青根、鲜蒲公英、鲜马齿苋、鲜鞭蓉叶、鲜鱼腥草、鲜大青叶、鲜地龙糊(可任选1种),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数次。

  4.吴茱萸9克,虎杖5克,地丁6克,胆南星3克,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次取6-15克,加醋适量调成糊状,外敷双侧涌泉穴。适用于痄腮腮肿咽痛。

  5.紫金锭或如意金黄散适量,以清茶加蜂蜜少许调匀后,外敷患处。适用于腮红肿硬痛。

  6.蟾蜍1只,清水洗净,去头及耳后腺,将皮剥下煎成膏药状,表皮向外直接贴敷患处。若自行脱落后,可浸水后重贴,待肿消为止。

  7.石田螺醋磨、白胡椒粉外敷。

  8.白绛丹膏外敷。

  9.季得胜蛇药外敷。

  10.米醋调冰片、醋调青黛等外敷。

  针灸疗法:

  1. 风热上扰证: 取穴:翳风TE17、颊车ST6、合谷LI4、外关TE5、风池GB20。

  配穴:咽红肿痛者,配少商LU11、商阳LI1。

  毫针刺,诸穴均用泻法。

  2. 邪毒炽盛证:

  取穴:大椎GV14、曲池LI11、中渚TE3、足临泣GB41、颊车ST6、翳风TE17。

  配穴:头痛甚者配风池GB20、头维ST8、腮腺肿甚者配少商LU11。

  毫针刺,诸穴均用泻法。

  3. 热郁肝经证:

  取穴:太冲LR3、曲泉LR8、大敦LR1、归来ST29。

  配穴:高热者配大椎GV14、曲池LI11。

  毫针刺,诸穴均用泻法。

  4. 邪陷心包证:

  取穴:劳宫PC8、行间LR2、人中GV26、百会GV20、十宣EX-DU11。

  配穴:项背强直者配阳陵泉GB34、大杼BL11。

  毫针刺,诸穴均用泻法。

  耳穴疗法:

  取穴:腮腺、颊、神门、交感、内分泌。

  配穴:睾丸疼痛配睾丸穴。

  毫针直刺或斜刺,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间歇行针,每日1-2次,3次为1疗程。也可用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每日揉按3次,每次3分钟,每周换2次,3次为1疗程。

  刺络疗法:

  取穴:耳尖穴、少商、关冲、少泽,每次选2-3穴,用小号三棱针快速点刺,局部用手挤压,放血3-5滴。

  电针疗法:

  取穴:取腮腺炎刺激点(肿大腮腺之上缘处)、少商(双侧)。

  针腮腺炎刺激点时由肿大之肋腺上缘呈45度角刺入,深约1-1.5寸,通电10-15分钟,起针后点刺双侧少商出血,每侧3-5滴,每日1次。

  皮肤针疗法:

  取穴:合谷LI4、颊车ST6、翳风TE17、列缺LU7、外关TE5、二间LI2。

  配穴:发热配曲池LI11、大椎GV14。

  叩刺,中等刺激。

  穴位激光照射:

  取腮腺肿胀局部。颊车(患侧)、翳风、合谷、发烧配大椎、曲池。

  用3兆瓦氦-氖激光源光束或经光纤传输光照射腮腺肿胀中心,再照射穴位。每日1穴,每穴(或局部)3-5分钟,3次分1疗程。

  灯火灸疗法:

  取穴:角孙穴TE20。

  剪去病侧角孙穴处的头发,取灯心草点燃,迅速触点穴位,闻及声响后,立即将火移开。若腮肿不消,则次日可再次施灸。 拔罐疗法:

  患者取坐位,用三棱针点刺一下大椎和曲池穴,后取口径1.5厘米的玻璃罐,用闪火法拔点刺穴位5分钟;然后再拔双侧颊车穴和外关穴5分钟,每天1次。适用于痄腮之热毒蕴结证型。

  推拿疗法:

  手法:按摩清天河水、退六腑、清胃经、揉小天心、揉牙关、揉耳后高骨。

  初起有表证时,重用清天河水解表泄热;邪毒内陷心肝,可掐老龙、十宣、揉二扇门清热开窍,息风止痉。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治疗腮腺炎的注意事项和预防》摘要:,由于腮腺炎的并发症危害较大,为避免传染他人,对患者应及时隔离。流行性腮腺炎相当于中医学所称的“痄腮”,俗称“蛤蟆瘟”,中医学认为,它是由风热时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玻临床以发热、耳下疼痛为特征。一年四季...
相关文章防流行性腮腺炎可用板蓝根孩子得了流行性腮腺炎怎么办?
注意腮腺炎的并发症预防腮腺炎最好打疫苗
孩子发烧除了用药 还有哪些可以快速退烧的方法?
儿童腹泻反复发作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孩子荨麻疹合并湿疹喝莲藕红豆汤
为什么宝宝有病状却不是真生病?
冬天宝宝总“烂嘴角”是咋回事?4种原因对症下药
孩子感冒家长不要着急, 学会这些方法从此让孩子
宝宝8种情况可能是神经行为异常 需要看医生
宝宝喷射性吐奶怎么回事 该如何做好相关护理
婴儿湿毒症状有哪些?
为什么年纪小的孩子发烧很经常?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宝宝发育测评
宝宝营养知识
宝宝营养需求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