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性阅读教学(5)

2008-10-18  |  

  生五:我喜欢三国里的“二乔”,因为她们两姐妹很漂亮。(一阵笑声)

  ……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老师一边听取学生们的评论,一边和他们交流互动,谈到了许多三国里的英雄豪杰,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得到了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学生在评论历史人物的过程中“说自己的看法,论自己的见解”对曹操及三国人物有了一定的个性化认识和感悟。

  三、关注学生知识的“个人化”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而学生反应的独特性、多元性则体现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生命体验、运动、成长本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阅读期待。而在阅读过程中,由于个体原有生活经验与阅读体验的参与和观照,同样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夏丐尊先生曾指出:“在语感锐敏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感。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处处都蕴涵着创新:朗诵是一种创新,创设一种自己所理解的情感和语言氛围,使自己沉醉其中,并试图由此去感染他人;阅读是一种创新,理解是一种创新,对一篇文章,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一个符号,一点语境,对一个形象,一朵小花,一滴雨露,一块顽石,也许有一个共性的理解,但更重要的是自己有一个创造性的理解。

  而以创新为目标进行的“意义建构”,关注的则是学生知识的个人化。当学生接受了普遍的信息后,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也就是把这些普遍化的信息理解、加工、赋予个人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才能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

  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出现了这样一幕:在课堂上反复诵读、感受、体验,并且请孩子上台来当小导游,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小兴安岭后,按常规该结束新课了,可学生们仍有些意犹未尽,小声地互相嘀咕着什么。

  忽然,一个孩子大声说道:“老师,要是我也能去小兴安岭玩玩就好了!”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