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概览(3)

2008-10-18  |  

  在教科书制度方面,为了适应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国家“在统一基本要求,统一审定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即所谓“一纲多本” 。允许各地在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编写多种教材,经审定后方可被选用。学校校长和教师可根据本校实际选择教材,教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指导。与此相配套,教科书制度由以前的“国定制”变为“审定制”,实行编审分开。1986年原国家教委成立了建国以来第一个权威性的教材审定机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各学科教材审查委员会”,并设立了常设办事机构“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同时,颁布了一系列课程管理的重要文件,如《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中小学教材审定标准》、《中小学教材送审办法》等,规范了教材的编写与审定工作。

  与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相配套,“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规划了六套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教材,其中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写了“六三”制和“五四制”两种学制的两套教材。此外,上海市、浙江省根据本地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分别制订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及编写相应的教材。河北省教委根据农村简易小学的需要制订和编写复式教学的课程和教材。这就是全国目前正在使用的义务教育的“八套半”教材。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全国同时使用多套不同特色的教材。

  课程结构与教材的改革

  (一)课程结构的改革

  受苏联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小学课程只有单一的学科课程,课程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以学术性课程为主,实用性课程、适应地方需要的课程、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的课程薄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脱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生活。必修课过多,对学生要求过于统一,缺乏弹性。各类学科的比例不够合理,体育、音乐、美术学科比较薄弱,社会科学类的学科比较薄弱。课程门类过多,课时总量偏高,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总之,旧的课程结构无法完成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艰巨任务。

  为了适应世界范围的飞速发展的科技进步,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参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竞争,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的改革迫在眉睫。课程教材的改革首先在义务教育阶段展开。经过大量的实际调查和理论研究,并广泛听取各地教育部门和教师的意见,原国家教委于1992年颁发了新的课程计划棗《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并于1993年秋季开始执行。该计划确立了由学科与活动构成的课程结构。学科课程中,以必修课为主,初中阶段适当设置选修课;以分科课为主,适当设置综合课;以按学年、学期安排的课为主,适当设置短期课;以文化基础教育为主,在适当年级因地制宜地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在保证学生学好语文、数学等工具学科所需要的课时的前提下,适当调减工具学科课时,适当增加艺(术)体(育)劳(技)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的课时。新课程计划确认了活动的课程价值,活动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同学科相辅相成。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