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走向生活化(2)

2008-10-18  |  

  2、过程活动化,体验、感受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欲望,而这种宝贵的天性,只有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才能使之转化为数学探究的热爱和兴趣。如教学“动物乐园”时,我精心设计了一幅各种动物欢乐集会的投影画面,画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数学信息:4只小熊、4只小鹿、5只小白兔、3只小猴、3只飞翔的小鸟、1匹小马。指导学生认识了画面的主要内容后,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数一数各种动物的只数,并进行分类统计,让学生在组内任意选取两组动物进行比较,逐步体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和谁一样多,初步感知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然后给学生大量的图片、小棒等,让学生摆一摆、比一比,并联系实际说一说。通过比较实物的多少,逐步抽象到比较数的大小,并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逐步让学生体验实物、符号、数字间的联系。再如学习第二“桌子有多长”一节时,开课之初,我就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欲望。“我们天天看到的讲台有多长?使用的课桌有多长?”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测量、去表述。学生纷纷动脑筋想办法,在动手活动中,学习了测量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活动,使静态知识过程化,数学学习活动化,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了探究的成功快乐,逐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

  作为一名参与课改的实验教师,应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尊重其差异。如教学“有几瓶饮料”时,我出示了课本中情景图,引导学生提出了许多的数学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探讨“一共有几瓶饮料?”这一问题,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并利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之后,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除了教材上两种“凑十法”,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思路和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考,提倡个性化学习,鼓励算法多样化。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