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

2008-10-18  | 语文 理解 课程 

  浅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必然结果,是语文教学与时俱进的产物,下面就谈一谈我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

  一、突出了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并以此理念贯穿全部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语文课程以人为本,就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同为主体又同为客体。因此,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是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换发生命激情的过程,是揭示人的真、善、美,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价值的过程。师生都是大写的“人”,彼此都要受到关爱、尊重、理解和信任。

  二、明确提出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知识、能力、智力----知识、能力、智力、非智力因素到语文综合素养,表明了人们对“语文”的认识的逐步深化。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对语文教学将发生深刻的影响。一是强调《大语文观》,即语文和社会的沟通和生活的联系以及跨学科渗透,让语文走进儿童生活,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二是“语文整体观”。语文水平的提高,不只是单项能力的提高,应着眼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着眼于整体把握,综合提高。

  三、首次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不仅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还具有实践性、教育性、综合性、科学性、审美性等等。《语文课程标准》避开了这些难进其言的叙述,而着重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统一”,而不是“结合”,颇有深意。即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或者说,语文的工具性中本来就具有人文性。语文不是“纯工具”,也不是“工具理性”。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交流、传承、积累文化的工具。同时,语文又是一种文化,是和人的生命、心灵、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在传承文明、积累文化的过程中显现人文精神,体现人文情怀。

  《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作为课程目标的依据。三个角度作为一条线,从纵向上贯通语文课程,贯穿全部语文教育活动。这样,将会给语文课程的整体构建提出一个新的视角,也为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浅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摘要:素养,表明了人们对“语文”的认识的逐步深化。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对语文教学将发生深刻的影响。一是强调《大语文观》,即语文和社会的沟通和生活的联系以及跨学科渗透,让语文走进儿童生活,成为儿童生...
相关文章遵循语文教育规律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本解读的“入”与“出”
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思考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思考
浅谈三年级学生起步作文教学策略
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的小学阅读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阶段目标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方法和教学设计
小学1~6年级语文各阶段学习目标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灵活运用五步作文教学法
浅谈小学习作指导中的“对比”训练
作文教学“拦路虎” 走出山乡小学作文教学困境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