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矩的天地中自由发展(2)

2008-10-21  |  

  那有的教师认为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是不尊重幼儿,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过去我们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时,常有不尊重幼儿的现象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规则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使幼儿保持安静,以不影响教师的工作。这严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

  的规律,幼儿难以做到。

  二、规则教育往往指向幼儿的人格。当那些好动的幼儿出现行为问题时,教师不是就事论事,而往往上升为对幼儿人格的指责:“就你淘气!”“没有哪个老师喜欢你。”

  三、规则教育的方法单一,说教、指责多于耐心细致地讲道理。当幼儿违反规则时,教师不是耐心地给幼儿讲具体的规则是什么以及遵守规则的原因,而是忿然地指责或空洞无力地说教。

  幼儿是自由的人,有自己的天性和需求,如果过度强调规范,时时处处约束幼儿,则容易使幼儿形成唯唯诺诺、消极被动的性格,不利于幼儿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规范与自由是矛盾的,根据幼儿安全、健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要求,我们可以把幼儿的行为分成以下几类。

  一是要求幼儿必须做到的行为:包括各年龄时期的自我服务行为,遵守日常作息、学习制度的行为,基本的待人礼节,尊重他人爱护公物的公德等方面的要求。

  二是鼓励支持幼儿去做的行为:如分享、谦让、合作、助人的行为,主动保持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的行为,认识、探究和独创的行为等。

  三是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容忍的行为:这包括良好动机下的过失行为,特殊状态下的过激行为或反常行为,学习、创早过程中的失误行为等。

  四是必须加以制止的行为:包括危害自身和他人安全健康的行为,破坏他人物质财产的行为,妨碍社会公德的行为等。

  如何加强对幼儿进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孩子有“规矩”呢?

  首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制定规矩,使孩子明白自己得遵循的一些“规矩”。如:让幼儿懂得尊敬老人、喜爱父母。我这样教育孩子:爷爷、奶奶年龄大了,来幼儿园接送他们上学时要听话,跟着爷爷、奶奶走,不要一个人乱跑,让老人在后面追;父母上班一天回家累了,可以教育孩子帮助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饭前摆好筷子,为大人递送用具,倒垃圾等等。

  其次,在实行时,对孩子多暗示、提醒和鼓励,把握原则性问题,不强求完全一致。对于幼儿的行为规矩,教师心中要有把尺子,大方向要把握好,在具体执行时不能太死板,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又要把握好尺度。

  最后,身教重于言教。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在幼儿园,他们模仿小朋友和老师的言行,在家里,父母就成了他们的行动榜样。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要使孩子有“规矩”,家长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我们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努力做好孩子的表率。当孩子遇到不称心的事哭闹时,不随便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而是做出榜样,让孩子学好的榜样,去自觉遵守“规矩”。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