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派扬琴百年史管窥(2)

2010-08-06  |  

  利氏难于栖居肇庆,次年,移居韶州,继后曾分别在南京、南昌等地办教。一六00年,利氏得神宗旨诏赴京。《熙朝崇正集》中,对利氏赴京朝见神宗皇帝时之贡品,有详细纪载,利氏从国外带来贡品,有十九物三十一件:“时画天主圣像壹幅,古画天主圣母像壹幅,天主经壹部,圣人遗物,各色玻璃……,自鸣钟大小式架,映五彩玻璃石式方,大西洋琴壹张,……。”其他尚有“大西洋各袱色共肆匹,大西洋布并葛共伍匹,大西洋行使大银钱肆个”等等。此外,利氏尚作《西琴八曲》。

  据“蕃琴”、“大西洋琴”之称,这是广东人(粤人)于本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对从外国所进口的东西之习称,如从国外进口的布匹、纸张,均用“洋布”、“洋纸”之称,进口的货物总称为“洋货”,另也有用“蕃”字之称,如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蕃茄”、“蕃瓜”、“蕃莳”、“蕃石榴”等。尚有以“大西洋”称谓的,如“大西洋茨”、“大西洋菜”等。粤人以简便起见,故把“大”字省略,简以“西洋”称之。

  著名粤派扬琴家邱鹤俦先生,在他一九二八年(民国十七年八月版)编著的《琴学精华》一书中论曰:“我国之扬琴,名称不一,上海名为‘洋琴’,北京名‘铜丝琴’,更有名为‘铜线琴’。”“洋琴”、“蕃琴”、“铜线琴”、“铜弦琴”,其实际上与上述考证史料记载无异。“洋琴”、“蕃琴”、“大西洋琴”均以其源于“洋”所赋之称谓,“铜线琴”或“铜丝琴”者,则以其琴弦的性质是以铜质铸成丝状而得此称。除上述称谓外,早期的粤人,尚赋以她多种称谓,如:此琴形如蝴蝶,故称“蝴蝶琴”;有因此琴音色清丽,明亮清澈而悠扬动听,故称“扬琴”。粤人尚有以“扬”字顾义者,说从扬州所传,此传无确凿资料可作考证,仅属 “误传”之列。在粤派扬琴演奏竹法中,虽有“扬州竹法”一种,此乃粤剧前辈移值“扬州腔”用于粤曲所至,这些都皆属清朝以后的事了。

  粤派扬琴的形成与发展

  扬琴从“洋”传入我国,迄今已有近四个世纪的悠久历史。因其非宫庭专用之器,又因其外形美观,音色清越悠扬,且有丰富的演奏技法和表现力,深得民众广泛喜爱,故得以迅速普及民间。在悠久的流传中,得到了诸多琴师和民间艺人的重视,他们在漫长的演奏实践中,不断从琴体结构,演奏技法等方面勤索苦探,致力改革。在其丰富的演奏实践经验中,本着精益求精,弃粕存精,取长补短的原则,总结其优秀技法,并从中寻索规律,科学地把这些优秀技法的规律性,变成了有坚实的实践基础的理论。由于广东早期有志探索者众,形成了每派扬琴派众多的典盛景象。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