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派扬琴百年史管窥(5)

2010-08-06  |  

  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吕文成致力于原“铜丝琴”的改革,他把“铜丝琴”的中、高音区(即中音字和高音字区)改用钢丝弦,原低音区(低音字区)原用铜丝弦,因无碍于音色与实用音域,故极力保留。吕氏这一改革,不仅提高了扬琴音色的亮度,且扩大了扬琴的实用音域,吕民保持了原“铜丝琴”低音区铜丝厚而亮的音色特征。与中、高音区钢弦的清越悠扬的音色特征相比。更感其音色华丽协调。清朗悠扬。低音区铜弦所悠之“口旁”(衬音)音,音色浑厚雄亮,在演奏中能获得音色协调,节奏鲜明且悠扬动听的较佳效果。

  吕氏改革扬琴的成功,使二十年代扬琴的演奏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邱鹤俦对吕氏这一改革的成功,也表示了极大的支持,在其著作《琴学精华》中,大力向扬琴界和广大读者推荐这一新生事物,云:“……(铜丝弦琴),其线易断,故近日市上发售一种扬琴所用之钢线,体质坚固,久用不断,较高音之扬琴,甚为合用。”同期,邱氏为适应钢线扬琴的演奏,着手了琴竹的改革,为避免钢线扬琴高音区尖而硬的“口星音”产生,故在其著作《琴谱精华》中对琴竹的改良介绍了他在演奏中的体会与琴竹的改良方法,他建议采用胶布或绒线布粘贴扬琴竹键的方法,以克服钢弦扬琴高音区“口星音”过重现象。

  吕氏改革成功的钢线扬琴和邱鹤俦改良的琴竹,自本世纪二十年代未期始,不仅日渐被粤乐、粤剧、曲艺、梵调等广东民间音乐的演奏、伴奏等广为采用,且迅速地遍及我国各地,被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戏剧、曲艺等乐队普遍采用,使我国扬琴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扬琴的演奏艺术、有关遗谱的挖掘整理、乐曲创作、学术研究、乐器改革、扬琴教学体系的建树等诸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显著成果。不少在早期涌现的许多扬琴流派,因旧中国的社会制度和狭隘腐朽的保守思想存在,曾使这些流派横遭排斥,几乎被淘汰治尽,今天喜得复苏。在现代扬琴艺坛中,出现了 “流派纷繁,百舸争流”的兴旺景象。各流派均致力培育后继人材,以达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从而振兴中华民族的音乐艺术,所以都为建立本派的教学体系而努力探索。事实证明,在诸多不同流派的教学体系中,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著名扬琴演奏家、教育家和理论家,培养了为数众多且水平颇高的扬琴演奏艺术工作者。这些显著成果,不仅深得我国扬琴界的重视,且引起国外扬琴界的十分关注。扬琴源于“洋”,但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标志着扬琴艺术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推陈出新,更新换代的崭新时代。

  “粤派”扬琴,是我国扬琴艺术百花丛中一束绚丽的鲜花,它有着浓郁独特的乡土芳香。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粤派扬琴家和广大扬琴艺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开展了学术争鸣,流派之间相互探讨、共同磋商,在继承粤派扬琴传统的“左”、“右”竹技的同时,对过去之所谓“流派”,也作了研究探索与继承,从而综合诸传统流派竹技之优,使“混合竹”琴技艺界更为适应现代艺术的需要。作曲、演奏、制琴三者也互相促进,使扬琴演奏曲的创作进入了广泛采用和声、复调、织体等手法的新阶段,从而促进了扬琴的全面改革。

  五十年代起,广东制琴师与扬琴家们均持续不懈地致力于扬琴的改革,广泛采纳外省改良扬琴之先进技术,曾研究试制的扬琴类型繁多,如快速变调扬琴、金属共鸣结构扬琴、天津大扬琴、“三行码扬琴”、“四行码扬琴”、“五行码扬琴”等多种,扬琴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就是在继承传统扬琴琴体共鸣结构和音色清越悠扬的特征等优点的基础上,把原来传统应用的“七均律”改用十二平均律律制,使其既能演奏传统粤乐,又能演奏曲体结构较复杂的器乐曲。

  当然在改革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会遭到一些保守思想的极力反对,认为改变“律制”就是改变了扬琴的“粤派”风格。其实,“律制”是构成风格特点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全部。所以,今天粤派扬琴“混合竹”的竹法和十二平均律的应用,是粤派扬琴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深信,随着我国扬琴艺术的发展,只要坚持努力,不懈地探索研究,敢于革新,勇于攀登,粤派扬琴的演奏艺术及其理论体系的建树,将必日趋完善,为祖国扬琴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