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化教学的实效性(2)

2013-12-06  |  

  无数事实证明: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起点,筛选出符合儿童需要的课程素材,才能激活我们的品德课堂。因此,教学应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教师要尽量凭借教材提供的话题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热情,调动学生的认知和经验、情感和体验,真正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真正融为一体,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三、重表演轻体验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不以知识教育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和真切的体验,并逐步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体验性”是品德课程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目前存在“课堂活动表演化”的趋向。课堂活动成为了某种外在目的的表演行为,品德学习的本真价值被严重扭曲。如,《我找到秋天了》教学片断:

  师:秋天来到了我们人间,大家喜欢吗?

  生:喜欢。

  师:好吧,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喜欢秋天?

  (课堂上出现了热烈讨论的场面,学生在叽叽喳喳地交流、吵吵闹闹地议论,有的小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借此聊天,有的小组什么也不干。 )

  师: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表达对秋天的喜爱?

  生:唱歌、跳舞、画画儿、说一说……

  师:好吧!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达对秋天的喜爱吧!

  (顿时,教室里沸腾了。呼朋引伴,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画画,有的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抢着发言,有的闲聊、说笑……教师前后走动,似乎在巡视,又似乎无所事事。几分钟后,学生又回到自己位置。然后,老师让每组同学上台表演和展示。)

  像上例中的活动化教学看似热热闹闹,但并没有什么教育价值,往往是“有活动,无体验”。教室不是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如果只注重活动中的那种“兴高采烈”的表演,而不通过这些活动去体验和感悟,也就背离了活动化教学的的主旨。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