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多轮认知”概念教学模式的实践(4)

2016-04-06  |  

  在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变化中,冒气泡与产生气体,这对于前20%学生来讲,很容易构建起相关性。但是,对于后20%学生和中间部分学生来讲,不一定能立马联系起来,需要更加显性的铺上跳板搭一把才能构建。因此,笔者对教材中使用的实验材料玻璃杯进行了调整,设计尝试用塑料袋来替代玻璃杯进行实验,发挥材料的直观功能。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渐渐鼓起的袋子,加之里面猛烈的气泡,两者混合后会产生气体,相信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讲都是那么的直观。对于鼓起来的袋子,学生天性激发,一定会促使其用手去触摸,在触摸的过程中,混合两种物质会吸热引起温度变化的现象,也在不知不觉中直观感受到。同时,还直观解决了冒气泡和产生气体之间的思维衔接。另,两种物质混合的变化,不仅仅局限在冒气泡,还有温度的变化,产生沉淀物等,扩大了学生对于两种物质混合变化的思维外延。学生的思维力得到锻炼,探究的深化也就水到渠成。

  3.三轮认知:深化概念——在建构交流中启迪智慧

  这一阶段是建构新的认识和初步形成解释的过程,也是使有关概念、原理或技能变得易懂、可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学生不同的个人概念和认识之间、个人认识与事实证据之间、个人认识与科学概念原理之间的“冲突”矛盾和斗争。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进一步暴露和明确自己的已有概念和认识,感受不同观点和解释之间的一致与差异。

  在二轮认知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大量冒气泡,即产生了气体,通过桥架的帮助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混合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学生很难用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来解释。对于气体,学生也有自己的前概念体系,那就是学生熟悉的几种常见的气体,如空气、氢气等。若这种气体与学生前概念中熟悉的气体特点进行比较,对于新概念的理解和深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空气可以助燃,氢气比空气轻,可上升。认识到这些,便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研讨、验证、排除等,一层层的抽丝剥茧,在思维层层递进中,明确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了二氧化碳,是一种新的物质,混合是一种化学变化。最终使概念构建变成易懂和可理解的过程,顺利完成“概念转变学习”的实施,同时符合“科学概念的顺应”理论中新概念的合理性条件。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