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多轮认知”概念教学模式的实践(3)

2016-04-06  |  

  接下以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为例,阐释该模式实施的过程、策略和方法。

  1.首轮认知:暴露概念——在定向参与中质疑冲突

  定向参与是概念重建教学过程的启动阶段。它的主旨是创设积极的富于驱动性的教学情景,帮助和促使学生形成明确并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任务中来。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做出预测或猜想,并讨论和交流他们的预测与解释,旨在暴露学生的另类概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教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对混合现象的研究,构建两种物质混合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的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学生对这两种物质有所认识,但基本是基于外在特征层面的了解。对于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哪些变化,是属于什么变化,还不具有准确的科学概念。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于两种物质混合的前概念一般限于:食盐和水混合,白糖和水混合等,这些物质的混合,没有明显的现象变化,也没有产生新物质。所以,在教学中,要设计和实施暴露学生前概念的环节,达到:唤醒学生前概念的数量及种类——了解学生对于前概念的认知水平——明确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发与新概念的认知冲突。这符合“科学概念的顺应”理论中的第一个条件,学习者对原有概念产生不满。

小学科学“多轮认知”概念教学模式的实践(3)

  环节设计可如下:

  2.二轮认知:重组概念——在架桥策略中深化探究

  在此阶段,学生多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问题作出猜想和预测,设计并制订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或实施调查,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收集处理数据资料,思考证据与结果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和解释,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

  在首轮认知中,学生已经预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发生变化,可能会冒气泡,但大多仅此而已,至于会产生沉淀物、混合会吸收热量等现象,学生是没有概念基础的。所以,在此阶段,对于学生的概念需要重组,由于概念重组需要思维参与,学生个体的思维水平层次不一,这些特点决定了需要搭建一定的桥架,帮助学生深化探究,提高探究的质量,提升学生的思维参与力。搭建桥架,一般可以从两个维度思考:一是材料的结构性,帮助学生更加直观观察或感受到现象;二是思维的螺旋性,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点对点的链接,从而串成一根思维线。同时,需要思考清楚一个问题,就是哪些学生群体更需要搭建桥架,以便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其深化探究。笔者认为,后20%学生和中间部分学生才是真正需要搭建桥架帮助提升的主体。理清这些问题,方可以进行环节的设计与实施。这符合“科学概念的顺应”理论中新概念具有可理解性的条件。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