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的实践追问(3)

2008-10-16  |  

  多元智能既不是一种潮流也不是一项任务。从创始之日起其就不是一个“大一统”的理论,不能什么都往里装。加德纳和美国本土教育者对此都有清醒认识。在中国呢?当我们认识这种理论的先进性,欣喜它为我们带来的观念转变和实践上的可能性的同时,如果不断用现有教育理论,如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去套合这种理论,实际上就等于在抹杀这种理论的光辉,甚至会有所扭曲,尽管有时这些理论可以结合考虑。因此,为了更好推进新课改,我们有责任与义务来正确理解这一理论。但就目前状况和有关课例来看,我们似乎还没有理解其精髓,特别是依然存在着“统一”的智能训练做法。这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衷相违背。因此我们还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来深入阅读有关多元智能的著作,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们还要定期坐到一起就实践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讨论、协商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向多元智能的教育教学之路。

  (二)我们的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多元智能分布情况以及发展需要了吗?

  了解学生的多元智能分布情况以及发展需要是开展多元智能教学的第一步。如何了解呢?上述劳那?埃利森的研究是一个成功例子。美国卓越示范小学在这方面也同样做得较为出色。该学校在每年两次的目标设定会议上订立每个人的学习目标。在参加会议之前,要求家长和孩子共同考虑孩子的强项、弱项和兴趣所在,并确定几个全年目标。当教师、学生和家长碰头时,再共同讨论与填写一张记录学生特长和个人目标的表格,并签名。三方对话,使学生深刻理解自己作为学习者的任务。另外,教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还要继续关注和研究学生,以调整对学生的指导意见。这是一个需要热心、耐心、细心和恒心的工作过程。没有任何一项工作是轻而易举的,尤其是面对多元智能这样一个在实践上具有广泛灵活性和不确定性的事物。贪多求快注定会失败,浮光掠影也注定会一事无成。我们的教师现在应当做什么呢?不应是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不断去批判与否定我国的传统做法,也不应新瓶装旧酒般地一味用多元智能理论去套合已有的所谓成功做法,而是应立足于教育教学现实,从每个学生的一个个细小行为、言语甚至想法入手,真正去践行多元智能所带来的智能模型观念转变――每个孩子都很聪明,只是聪明的方式不同。我们要追问自己:我们和学生进行过亲密无间的和长期的互动交流吗?我们对学生的每一个想法都给予充分的尊重、重视并解决了吗?我们有信心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智能强项与弱项并坚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取得成功吗?唯有对这些问题的肯定回答才能表明我们正走在多元智能之路上。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