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对话”的策略(2)

2008-10-18  |  

  二、  学生“潜心会文”——对话的前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要引导学生“潜心会文”,自己探究这是对话的前提。学生只有熟读课文(包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悟出其中某些东西,才能和同学、老师“对话”。万变不能离“其宗”,这个“宗”就是读书。由此我想到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上《林冲棒打洪教头》几乎是花了一节课的时间采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读课文。如此“潜心会文”,学生才能感知文本、质疑文本,进而激发创新能力,生成全新的世界。在这过程中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属于自己的结论,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个智勇双全的林冲,有的认为是一个深藏不露的林冲,有的则认为是一个心胸宽广的林冲,如此对话让阅读具有了无穷的魅力,焕发出了个性光彩。有一位专家曾做过调查,目前学生在课堂里用于读书的时间一节课里平均仅为5-6分钟。学生往往来不及感悟,去充分的感悟,教师就让他们交流思想。有一位教师在执教《荷花》一课时,指名一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后,师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文中的荷花怎样?”有一位学生面无表情地说:“荷花很美。”另一位学生说:“我觉得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这种形态的荷花很漂亮。”这时教师又问:“除了美和漂亮外,你们没有别的感受了吗?”学生一片茫然。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在想学生只是粗粗读了一遍课文,没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根本就没有真正进入文本,教师就花很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对话。没有深入阅读,学生对课文中的形象、情感、就缺乏丰富的感悟,硬要“对话”,学生也只能是说得肤浅、生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异化为“逼供”。如果学生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丰富。学生对文本也有个消化吸收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多读与深思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方能与文本进行对话,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能像蚕吐丝、蜂酿蜜那样在学生头脑中自然生成。这样学生就产生了与教师、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师生对话才能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学生才能在对话中超越,才能在对话中成长。像刚才所提到这个片段,如果学生有了充分的读的基础,他们可能会由“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中的“挨挨挤挤”感悟到荷花那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样子,仿佛看到荷叶一张紧挨一张的动感画面;由“冒”字体会荷花奋勇向上的冲劲……这样,他们的对话就不会是单薄的“美”、“漂亮”,也不会是面无表情,一片茫然了。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